青海簡介
簡稱“青”。位於中國西部、長江和黃河上遊。麵積72.23萬平方千米,多高原和山地。屬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江河源頭、中華水塔。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省也因此而得名。青海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主要少數民族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土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42.76%。青海省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水電、石油天然氣化工、鹽化工、有色金屬工業是青海的支柱產業。
地理概況
青海省位於中國西部腹地,青藏高原東北部,東鄰四川,南與西藏接壤,西與新疆毗連,北依甘肅。青海全省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境內山川盆地縱橫,北部是祁連山和阿爾金山。中部是阿尼瑪卿山和昆侖山,南部是巴顏喀拉山和唐古拉山;柴達木盆地、可可西裏盆地,以及人口稠密的河湟穀地坐落在山係之間。青海省境內江河縱橫,主要有通天河、黃河、紮曲、解曲等河流,以及青海湖、紮陵湖、鄂陵湖。
氣候特點
青海省終年受大陸性氣流及青藏高原氣團影響,形成寒冷而幹燥的氣候。全省年均氣溫為-4~8℃。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青海氣溫和降水地區差別大,垂直變化顯著。東部黃河和湟水穀地年平均氣溫為3~9℃,降水主要集中於6~9月;柴達木盆地年平均氣溫為2~5℃。
自然資源
青海省自然資源豐富多樣,境內鹽類、有色金屬、石油等礦產資源和水力資源均相當豐富。在柴達木盆地諸鹽湖中富集著巨量的鈉、鉀、鋰、鎂、硼、溴、磺等鹽類,其儲量之大、品位之高,均居全國的前列;省內還有中國儲量最大的大型長纖維石棉床之一的茫涯石棉礦。青海植被類型以高寒灌叢、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原為主,其次為荒漠和山地草原,而森林植被則較少。珍稀動物有野駱駝、野犛牛、野驢、藏羚羊、鬣羚、雪豹、白唇鹿、黑頸鶴、斑頭雁、天鵝等,還有梅花鹿、水獺、猞猁、血雉、雪雞等野生獸禽數百種。
交通運輸
青海交通運輸以陸運為主,有青藏、甘青、敦格等公路幹線,青藏公路橫貫全省,是內地通往西藏的要道。鐵路有蘭青、青藏兩條幹線。水運現有龍羊峽至沙溝、曲溝、拉幹3條內流航線。民航有西寧至北京、西安、太原、蘭州的航線。
文化習俗
青海藏區的青稞酒頗為醉人,與當地人豪爽的性格一致。而在招待客人時,當地有酥油茶空碗必重新添滿的習俗,是藏民熱情好客的表現。青海許多地方是各族穆斯林聚居區,這裏的清真餐廳有很多禁忌,不允許客人攜帶非牛羊肉的食物,並拒絕飲酒。
省會:西寧
西寧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曆來為邊陲重鎮,又是連接東西的交通要道之一。西寧在連接東西的同時,也留下了燦爛的曆史文化名勝古跡。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塔爾寺在全國享有盛名,瞿曇寺被譽為小故宮,龍羊峽水電站有亞洲第一高壩之稱。西寧自然風光秀美,土樓山、鳳凰山、青海湖、鳥島、孟達林區及天池極為著名。西寧野生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非常豐富,還盛產蠶豆、馬鈴薯、油菜等。
青海湖
湖麵海拔3196米,湖水含鹽量為6%左右。湖麵形似菱形,海心山位於湖中央。鳥島地處青海湖的西北部,是青海湖最吸引遊人的地方。每年都有從東南亞及印度等地飛來的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鳥到島上產卵。其數量有幾十萬之巨,層層疊疊覆蓋全島,蔚為奇觀。其中包括稀有的黑頸鶴。雖然要看大天鵝最好是在11月到次年2月間,但從5月到7月這段時間是觀賞鳥類的最佳季節。青海湖湖水澄澈,湖濱草原豐美,環境非常幽靜。湖中心有海心山島,林木蔥鬱,景色秀麗,已成為夏天的避暑勝地。
通天河
通天河位於青海省南部。長江正源沱沱河與當曲匯合於囊極巴隴,由此處往東南到玉樹縣巴塘河口附近的直門達這一段長江上遊的別稱為通天河。通天河全長813千米,流經青藏高原腹地內,地麵一般在海拔4500米左右。因此,它與長江中下遊河段相比,真可謂是通天的河流。在楚瑪爾河匯口以上,除個別河段較狹窄外,河穀寬廣,河槽寬而淺,河中沙洲櫛比,水流散亂。在匯口以下,兩岸山嶺距河床較近,水流基本上合成一股。通天河的下遊河道比較順直,河槽逐漸穩定,水流比降增大,水勢洶湧,兩岸山勢增高,穀底海拔由上遊的4000多米下降到3000多米,成為典型的峽穀河。直門達以下稱金沙江。
日月山
日月山自古就是青海農牧區的分界線。東邊是河湟穀地,良田漠漠,柳煙蒙蒙,似一幅塞上江南潑墨圖;西邊草原廣闊,帳篷點點,牛羊成群,另是一幅塞外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寫意畫。日月山是一座具有悠久文化曆史的名山。唐代時,這裏是唐朝和吐蕃兩國的分界,漢藏人民在這裏茶馬互市,進行貿易。
唐蕃古道
即是今天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境內通達西藏拉薩的青藏公路所經過的路線。唐蕃古道是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所走過的路。其後,這條路便成為使臣、商賈、僧侶來往的通道。從此,漢藏得以連通,經濟、文化得以交融。昔年唐蕃古道上的重鎮結古鎮,曾是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歡度蜜月的地方,這裏的文成公主廟是當地藏民為紀念文成公主傳授農耕、釀酒等技術而建。唐蕃古道連通漢藏,同時也是中國聯係古印度、尼泊爾等國的紐帶,悠遠而獨特的曆史,使古道透出濃濃的曆史氣息,展現著別樣的風情。
可可西裏山
可可西裏山橫貫西藏自治區東北部與青海省中部,西起木孜塔格峰之南,東止楚瑪爾河與沱沱河間的青藏公路以西。呈東西走向,是昆侖山係南側支脈。蒙古語意為“青(或綠)色的山梁”。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就發源於可可西裏腹地的可可西裏山。可可西裏山東接巴顏喀拉山。二者同為中國三疊係分布最廣、發育最好的地區。山體長300餘千米,寬20~30千米,山地平均海拔5000~6000米,最高峰崗紮日東峰海拔6305米。青新交界處的山峰匯集有眾多冰川,最大冰川麵積1000平方千米,為通天河支流楚瑪爾河發源地。可可西裏山年均氣溫低於-8℃,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屬高寒荒漠氣候。可可西裏山因位於青藏高原腹地,遠離海洋,是長江流域降水最少的區域,也是典型的高山寒漠帶,山地植物稀少,種類貧乏,但有成群的野犛牛、野驢、石羊、長角羊等蹄生動物出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