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簡介
簡稱“甘”或“隴”,省會蘭州,位於我國西北。地處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交匯帶。黃河上遊,西北與蒙古國接壤。境內主要山脈有祁連山等,主要河流有黃河、白龍江等。礦產資源豐富,鎳、鉑等儲量居全國首位。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是著名的藥材之鄉,當歸、甘草等藥材產量,居全國首位。工業以能源、冶金、機械、化工為主。沿黃河幹流建有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碧口等四大水電站。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為全世界矚目。輕工業有毛紡、地毯等。農業特點是農牧結合,河西走廊等農業區產小麥、玉米等,河曲馬、歐拉羊享譽全國。旅遊資源豐富。甘肅交通很方便,以蘭州為中心的鐵路、公路和航空都很暢達。
地理概況
甘肅位於中國中部偏西北,黃河上遊。東臨陝西,東北與寧夏連接。西南與青海、四川接壤,西與新疆、北與內蒙古相連,西北部分與蒙古國交界。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穀、沙漠、戈壁交錯分布。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千米。南北寬530千米,大致可分為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連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帶等六大區域。此外。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以及阿爾金山、馬鬃山、合黎山等聳立在甘肅境內,呈西北—東南的走向。這裏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森林資源。也是多數河流的源頭所在地。
氣候特點
甘肅省氣候為明顯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大致由隴南的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濕潤區,逐漸向隴中暖溫帶半濕潤區與溫帶半幹旱區,河西溫帶、暖溫帶幹旱區及祁連山地高寒半幹旱、半濕潤區,甘南高寒濕潤區過渡。冬春幹旱而少酷寒。夏季多暴雨而冷暖變化大,年降水量變化大。年降水量從東南的805.7毫米到西北減為36.8毫米。光照足,熱量大。除隴中南部外,年日照時數達2400小時以上,河西大部逾3200小時。但不同地區有不同程度的災害性天氣。
自然資源
甘肅省礦藏、水力資源豐富,已建設成為中國著名的有色金屬、石油化工、電力機械、毛紡織和核工業基地之一。金州的金屬共生鎳礦、皋蘭銅礦、白銀鋁廠、蘭州石油化工、毛紡、阿幹鎮煤礦、玉門油礦、劉家峽水電站等均很有名。甘肅地處黃土高原,屬半濕潤半幹燥區。省內的動、植物有自己的特色,植物多以耐旱、耐鹽堿的為主,如賀蘭女蒿、瓣鱗花等。而動物則以植食性的並且能生存於幹旱草原或荒漠的野生動物為多。
交通運輸
甘肅全省以蘭州、天水、涇川、武威、張掖、酒泉為中心,形成了貫通全省各市縣和97%以上鄉鎮的公路網。其中包括13條國道,這些公路運輸承擔著全省86.7%的貨運量和91%的客運量。蘭州是西北最大的鐵路樞紐,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幹線交匯於此。蘭州也是東起連雲港,西抵荷蘭鹿特丹港的第2歐大陸橋上的重要一站。航空運輸方麵。蘭州的中川機場開通了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西安、南京、杭州、敦煌、嘉峪關、香港等地航線。
文化習俗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現有5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8.7%。世居甘肅的少數民族有回、藏、東鄉、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滿等16個。甘肅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信仰的人口較多。
省會:蘭州
蘭州地處隴西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段,自古為西北地區軍事重鎮,古代絲綢之路的要衝,地理位置極為重要。麵積13271平方千米,全市轄5區3縣。市區呈狹長帶狀分布於黃河穀地,主要交通線也因之多呈東西方向。市區西部黃河諸大峽穀中,已建成劉家峽、鹽鍋峽及八盤峽3座水電站,且有西固熱電站與窯街、阿幹鎮等煤礦,動力資源較為豐富。蘭州還是中國重要的新興工業城市,重工業以石油、化工、機械製造、有色金屬冶煉為主,還有電力、采煤、鋼鐵等部門。輕工業以棉、毛紡織等工業為主,其次有製革、造紙、醫藥等。
曆史文化名城:敦煌
敦煌市是甘肅省酒泉地區所轄市。位於甘肅省、青海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界處,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東部邊緣。河西走廊西端祁連山北麓。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敦煌屬典型的幹旱性沙漠氣候,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9.3℃,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發量2490毫米。敦煌總麵積3.12萬平方千米,現轄5個鎮4個鄉。曆史上,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古代西陲邊防軍事要塞。
鳴沙山一月牙泉
位於敦煌市西南5千米處,是一處神奇的沙漠奇觀。鳴沙山因沙動鳴響而得名。山為流沙積成,沙分紅、黃、綠、白、黑五色。漢代稱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晉代始稱鳴沙山,其山沙壟相銜,盤桓回環。踏足登山,流沙滑落,一經宿風,便可複初,此種景觀實屬世所罕見。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泉水水質甘洌,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距離數十米,但“泉映月而無塵”、“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枯竭”,成為天下奇觀。關於沙鳴還有一個傳說:漢代曾有支西征的軍隊,在這裏遭敵軍偷襲,正當兩軍廝殺難解難分之際,大風驟起。黃沙漫天,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從此就有了鳴沙山,至今猶在的沙鳴便是兩軍將士的廝殺之聲。
天下雄關:嘉峪關
嘉峪關是萬裏長城西端的重關。居高憑險,號稱天下雄關。自古為東西之間要中,曾為內地通往西域主要門戶。位於甘肅嘉峪關市西3千米,關址西高東低,東側有地下水出露,西側屬戈壁荒灘。明洪武五年(1372)馮勝下河西,因棄瓜、沙二州,遂以嘉峪關為巨防,始築城置關。繼因吐魯番叛,閉關絕西域貢。明嘉靖十八年(1539)增築城樓、邊牆及墩台,並築起南北向的兩道邊牆及墩台(每2.5千米一座),長達50千米,高4.8米,至今關城保存完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陽關
陽關在敦煌的南湖鄉,因在玉門關之陽而得名。西漢時,中央政府為抗擊匈奴,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陽關逐漸被來自白龍堆的流沙吞噬。今天,昔日的陽關城堞早已蕩然無存,僅有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被當地人稱為古董灘的地方就是陽關遺址。唐代詩人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陽關廣為人知。
絲綢之路
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歐亞各國的重要陸地交通路線,主要從長安經甘肅涼州抵達對外通商的敦煌。由敦煌出發通往歐亞各國的商路有兩條:一條沿昆侖山北麓,經今新疆境內翻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南部,途經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內)、安息(今伊朗)諸國,抵達地中海,或南行至身毒(今印度),此為南道;一條沿天山南麓西行,經今新疆境內翻越蔥嶺北部,途經大宛(今費爾幹納盆地)諸國,再西行抵達大秦(羅馬),此為北道。北道和南道都在高山、沙漠和高原之間,使節、駝商隊伍往來其間,交易貨物主要是絲織品,也有寶石、香料和玻璃器具等。這兩條貿易路線因運銷中國的絲織品聞名於世,被中外曆史學家譽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方物質、文化的交流,對於促進中國各族人民和中國與歐亞各國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黃河母親雕塑
黃河母親雕塑位於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雕塑構圖簡潔,寓意深刻,象征了哺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撓的黃河母親和快樂幸福、茁壯成長的華夏子孫。
蘭州水車
水車又叫天車、翻車、灌車、老虎車,是古代黃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現存無幾。蘭州水車外形酷似古式車輪,輪輻直徑大的20米左右,小的也在10米以上,可提水高達15~18米。
伏羲廟
伏羲在古代傳說中被人們稱為人文初祖、三皇(伏羲、神農、燧人,或天皇、地皇、人皇)之一。伏羲廟坐落在天水市西關,又名太吳宮。天水市在每年龍誕日(農曆五月十三日都要在天水伏羲廟隆重舉辦“天水伏羲文化節”。除文化節外,天水人民在每年伏羲誕辰日(農曆正月十六)和逝世日(農曆七月十九日),都要在伏羲廟舉行大型祭祖廟會。
劉家峽水庫
劉家峽水庫位於永靖縣西南1千米處,距蘭州市80千米。1964年春動工,1974年建成。大壩高147米,長840米,頂寬16米。庫區麵積140平方千米,庫容達57億立方米,形成巨大的人工湖。大壩下方有遊船碼頭,人們可棄車登船,逆黃河而上。這裏的黃河含沙量不高,因此,水呈碧綠色,船越往上行,水越清澈。兩岸奇石峭壁,千峰林立,風光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