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簡介
簡稱“陝”或“秦”,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中遊、漢水上遊。麵積20.58萬平方千米,地形南北高、中部低。秦嶺以南屬濕潤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幹旱少雨。陝西是中國大西北的門戶,是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南、西北的交通樞紐。古有絲綢之路通向西亞、中亞各國,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陝西省除漢族外,還有回、滿、蒙古等民族。陝西因在陝原(今河南省陝縣一帶)以西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
地理概況
陝西省位於我國中部,屬內陸省份,東西最寬500千米,南北長約870千米,呈現南北較長,東西較窄的形狀。陝西省東與山西、河南為鄰,西與甘肅相連,南與湖北、四川、重慶等相通,北與內蒙古、寧夏接壤。陝西省北部地處黃土高原,南部屬秦巴山地,中部為號稱八百裏秦川的渭河衝積平原。在全國階梯狀地勢中,陝西省處於地貌多變的第二階梯上,地勢南北高中間低,由西向東傾斜。北部為陝北高原,海拔900~1500米。中部為關中平原,也稱關中盆地,海拔在325~800米之間。南部為秦巴山地,海拔多為1200~3000米。境內主要山脈有秦嶺、大巴山、華山等。陝西省河流眾多。絕大部分為外流河,內流河流域麵積隻占全省麵積的2.3%。以秦嶺為界,河流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係。黃河流經東部省境,渭河為黃河最大支流,並有無定河、涇河、嘉陵江、漢水等河流。
氣候特點
陝西省由南至北具有北亞熱帶濕潤氣候、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和暖溫帶、溫帶半幹旱氣候的特征。秦嶺山脈橫亙省境中南部,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年均氣溫陝北黃土高原約為9℃,關中平原13℃,陝南漢江穀地則達15℃。冬季南北溫差達10℃,夏季溫差僅4℃。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遞減,山區則由下而上遞增。7月~9月降水量常占全年一半以上,且多暴雨。冬季降雨甚少。甚至出現連旱,對陝北黃土高原春播影響更甚。
自然資源
陝西省的自然資源豐富,種類繁多,礦產中煤、鉬、銅、重晶石、磷等儲量在中國居於前列。動植物種類也異常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杜仲、麻黃、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此外,在太白山區棲息有朱鹮、黑鸛等珍稀鳥類,還辟有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和佛坪自然保護區等。
交通運輸
陝西省現有公路11萬多千米,國道有10條,其中二連浩特至河口的縱向國道幹線、連雲港至霍爾果(新疆)的橫向國道幹線在本省西安相交匯,青島至銀川的橫向國道幹線通過陝北,北京至昆明的108國道、包頭至南寧的210國道、連雲港至天水的310國道都經過西安。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西安至臨潼、至寶雞線路。鐵路承擔著陝西全省的交通運輸任務。隴海鐵路橫貫東西,是本省交通主動脈;寶成、襄渝、西延等線連通南北。西安有多條空中航線連通內地和西北各重要城市,鹹陽國際機場是西北最大的航空港。
文化習俗
陝西鑼鼓至少有200年的曆史,根據演奏性質不同,可以分為伴奏鑼鼓、清鑼鼓和表演鑼鼓三類。陝西鑼鼓節奏明快、形式多變、氣勢宏大。表演氣氛熱烈,動作花哨,振奮人心。每當喜慶日子,人們都喜歡鑼鼓震天。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
省會:西安
西安古稱“長安”,陝西省省會,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有13個朝代相繼在這裏建都。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現在的西安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城市和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全市轄9區4縣,麵積9983平方千米。市境地處八百裏秦川的中心,氣候溫和。西安是華北、華東聯係西北、西南陸空交通的重要樞紐。此外,西安的地上地下都保存和埋藏著眾多的文物古跡和奇珍異寶,堪稱一座立體曆史博物館。市區擁有驪山、華山、翠華天池等風景名勝。西安已成為馳名國內外的旅遊名城。
曆史文化名城:鹹陽
鹹陽市地處陝西省中部,麵積1021.3平方千米。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537~651毫米,年平均氣溫為9.0~13.2℃。鹹陽自然資源豐富。全市工業以電子、紡織、石油化工為支柱,第三產業以旅遊和流通為支柱。鹹陽曆史悠久,設縣製至今已有2300餘年,曆史上曾經是秦朝國都。
曆史文化名城:韓城
韓城位於陝西省東部,東臨黃河,黃河大峽穀南段經市區東北,“穀口”古稱“龍門”,俗稱“禹門口”。相傳夏禹“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因而曆史上也以龍門代指韓城地域。韓城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西周時為周武王之子韓侯封地。秦、漢為夏陽縣,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就出生在這裏。隋代稱韓城縣。韓城文物古跡薈萃,素有“關中文物最韓城”美譽。由唐至清,曆朝古建築保存完整,規模宏大。韓城自然資源也十分豐富,是我國著名花椒生產基地,所產大紅袍花椒以色紅、肉厚、香濃而聞名於世。
曆史文化名城:榆林
榆林曆史悠久,人傑地靈。文化資源豐富,黃土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匯聚交融,形成了榆林風姿獨特、雄奇壯美的自然人文景觀,曆代先民創造的人類文明留存,成為有價值的曆史財富和旅遊資源。榆林民風淳樸,是陝北民間藝術之鄉,熱情奔放的大秧歌,高亢激越的信天遊,千姿百態的綏德石獅,細膩秀美的三邊剪紙,以其濃鬱的黃土風情和豐富淳樸的生活底蘊,馳名海內外。
革命聖地:延安
延安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聖地,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中部,延河與南川河的交匯處,周圍有寶塔山、鳳凰山、清涼山環峙,依山傍水,群峰拱衛。隋朝時在今延長縣始置延安縣,以其境內有延河並取安寧之義而得名。從秦漢至唐宋,延安及其附近地區“東帶黃河、西控靈夏”,為陝北交通要衝,延安城成為屏蔽關中、防禦北方民族侵擾的軍事重鎮。寶塔山上的九層古塔是唐代的建築,如今是延安市區的標誌。保存在清涼山下萬佛洞的唐宋石刻是當時雕刻技藝的完美體現。1937~1947年,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同誌曾在此領導全國革命。當時,中共中央和中央領導先後在鳳凰山麓、楊家嶺工作和居住,中央軍委、八路軍總司令部則設在棗園和王家坪。延安東南是八路軍三五九旅開墾的南泥灣。
藍田猿人遺址
在陝西西安藍田縣九間房鄉公王嶺出土了猿人頭蓋骨化石,它距今約為110萬~115萬年。藍田猿人頭蓋骨十分珍貴。目前,隻在中國、印度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坦桑尼亞等少數幾個國家發現了猿人頭蓋骨。藍田遺址發現的史前文物為研究古氣候、古動物、人類進化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被國際考古界譽為20世紀60年代考古重大發現。公王嶺山腰間建有藍田猿人遺址紀念碑亭。
母係氏族村落: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位於西安市東郊半坡村北,是黃河流域一座比較完整、典型的母係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產。半坡遺址由居住區、製陶區和墓葬區3個部分組成,現存麵積約5萬平方米,發掘麵積1萬平方米。這裏建有半坡博物館,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包括遺址大廳和2個陳列室、1個陶窯遺址。
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是唐代著名宮殿之一。據史載,全宮占地12平方千米,有33個門,丹鳳門為正門,含元殿為正殿,其北是宣政殿。中書、門下兩省以及弘文、史館分列左右。此外還有30餘處宮殿、亭、觀等毀於唐末戰亂。現存遺跡有含元殿、麟德殿、翔鸞和棲鳳兩閣以及太液池、蓬萊亭等,尚可辨識。考古工作者於1957~1959年發掘了四座城門和含元、麟德兩殿遺址。
昭陵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陝西省禮泉縣東北25千米九峻山。昭陵首創唐代“依山為陵”的製度,是關中唐十八陵中最有代表性的帝皇陵園。麵積2萬公頃,周長60千米,以九峻山為基點向東南和西南呈折扇形展開。陵園內有陪葬墓167座,是中國帝王陵園中麵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陵園。地麵、地下遺存有大量珍貴曆史文物。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浮雕原陳放在昭陵祭壇內。1972年在陵園東南的陪葬墓李勳墓地建立了昭陵博物館,陳列20世紀50年代以前昭陵地麵僅存的22塊神道碑和此後陸續發現的神道碑及出土的墓誌銘,稱昭陵碑林,是唐初書法藝術的瑰寶。著名的有歐陽詢的溫彥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齡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等。還有大量彩陶器物、陶俑及色彩絢麗、布局嚴謹的壁畫。
乾陵
乾陵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兩個皇帝。同時又是一對夫妻的合葬墓。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墓。乾陵以山為陵,四周有閥門和巨型石刻,有象征帝王陵墓的華表1對。此外,有翼馬1對、朱雀1對、鞍鐙飾馬5對,戴冠、著長袍、握劍的將軍石人10對等。其中還有兩座高達6.3米的《述聖記》和《無字碑》幢。無字碑上麵有保存比較完整(旁有譯文)的女真文字,述聖碑碑文計8000字,為歌頌高宗的文治武功之辭,且陵前排列了61尊石人像。
華清池
作為一個天然溫泉,華清池遠在秦代就已著名。今尚有北魏時的溫泉碑遺留下來。發掘清理出唐代禦湯、太子湯、海棠湯(即貴妃池)、蓮花湯等遺跡。
華清池池水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水溫約43℃,適宜沐浴療養。園內半山腰的捉蔣亭即是西安事變時張學良、楊虎城部隊捉拿蔣介石的地方。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扶風縣。東距西安120千米,西距寶雞107千米,號稱關中“塔寺之祖”,始建於西漢,是當年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之一。現存的法門寺磚塔是明朝萬曆七年(1579)由木塔改建的。塔高46米,共13級,塔身呈八菱形,塔基周長50多米。北魏時的木塔叫阿育王塔,是傳入中國的19座佛教舍利塔之一。塔基下有地宮,從中出土有佛真身指骨舍利等諸多文物珍寶。
五嶽之西嶽:華山
西嶽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秦嶺山脈以北,海拔2154.9米。由於山勢險峻,群峰峻峙,《山海經》稱“遠而望之,又若華伏”,山名即由此而來。華山是一座由花崗岩組成的山體,花崗岩經長期風化侵蝕,加上南北兩大斷層錯動和東西兩側流水下切,將華山分割成多座山峰,而且山峰四壁如削,拔地通天,其中最著名的有東、西、南、北、中五峰。自古華山就以雄奇險峻著稱,崖陡路險。諸峰間僅南、北一徑,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說。華山還多古鬆,巨幹修直,與峭峰奇石相得益彰。華山為道教名山,元時為全真道華山派發源地,山中留有許多帶有道教色彩的傳說和人文古跡。蓮花洞、仰天池等處題刻尤多。
太白山
太白山為秦嶺主峰,位於陝西省眉縣南部,兼跨太白縣、周至縣部分地區。頂峰冰凍期長,除盛夏外,積雪不消融。由關中平原南望,山頂銀光閃閃,故名。太白山的頂峰八仙台,海拔3767米。太白山為中國華北、華中和西南地區植物品種薈萃之地,資源豐富,垂直分帶明顯。1965年已設立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現已成為自然地理、植物、動物、中藥、環境保護等多種學科野外考察的重要基地。
涇水和渭水
成語有“涇渭分明”一詞,是說涇水和渭水同流一段河道。但卻清濁不混。渭水現稱渭河,是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麵積廣大,是中國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流域內有藍田猿人遺址、秦安縣大地灣和西安市半坡村母係氏族公社遺址及長安區津鎬遺址等。臨潼區的秦兵馬俑、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西安的碑林、大小雁塔等都是中國古文化中的瑰寶。西嶽華山和臨潼區的華清池更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涇水現稱涇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發源於寧夏六盤山東麓涇源縣境,流經平涼、彬縣,於陝西高陵縣南入渭河,河道輸沙量極大,水極渾濁,是渭河來沙量最多的支流。涇河下遊水利工程較多,著名的鄭國渠即是其一。流域內彬縣大佛寺石窟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崆峒山也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世界第八奇跡:秦陵兵馬俑
秦陵兵馬俑的確切名稱是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約1.5千米處,發現於1974年,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又先後發現二、三號坑。其中一號坑最大,麵積達14260平方米。三個坑內共有陶俑近萬個。陶馬500多匹,木質戰車130多乘。無論是兵還是馬均同真人真馬一般,栩栩如生,坑內還有製作精良的強弓、勁弩、弋、矛、戟、鏤、青銅寶劍等兵器。雖然埋在土裏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這一宏偉的地下建築古跡,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潼關
古潼關在今潼關縣北。自古就有“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的說法。古潼關北臨黃河,南靠秦嶺,自古就是關中的東大門,是兵家必爭之地。唐末黃巢起義和明末農民起義時,農民軍都在古潼關與封建王朝的軍隊進行過激烈的戰鬥。
大雁塔
塔身高59.9米,塔基座高4.2米。東西45.9米,南北48.8米。由唐太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被鑲嵌於塔兩側,其字秀麗挺拔,為唐代遺留於後世的名碑。此外,塔的門楣、門框上雕刻有唐代的建築圖案。這些圖案反映了當時的繪畫藝術,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築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唐代大詩人杜甫、岑參、高適等在登臨此塔後,題有“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卻訝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等詩句。大雁塔內盡收佛學經典,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著顯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規模。
碑林
碑林位於西安市三學街,舊址為宋代的文廟。公元1090年宋朝官府把《開成石經》移到這裏,經過元、明、清三朝後,形成了碑石之林。碑林包括文物展覽室、碑林和石刻藝術室三個部分,是全國最大的石碑寶庫。另外,每年除夕之夜中央電視台播出的鍾聲就出自碑林的景雲大鍾。
楊家嶺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舊址大門向西南而築,進門為中央大禮堂,磚木結構穹隆式形製。禮堂後麵有一座三層小樓房,是當時的中央辦公廳。周恩來舊居在北麵山上最西邊的院子裏,東邊的院子則為朱德舊居,再向東是毛澤東舊居。東北有一排曾是中央直屬機關的窯洞。
毛澤東同誌和黨中央就是在這裏領導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1945年4月23日的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也在這裏召開。在這裏,中共中央為爭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最後勝利做出了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