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六章 西藏自治區

  西藏簡介

  簡稱“藏”。位於中國西南邊疆。麵積約占中國總麵積的1/8,地形以高原為主,湖泊星羅棋布。屬高原氣候。西藏以藏族為主體,其他有漢、門巴、珞巴、回等民族。西藏地區古稱“吐蕃”。元朝以來一直處於中國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1951年和平解放。

  地理概況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青海為鄰,東部與四川、雲南相依,南邊以喜馬拉雅山為界,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西部與巴基斯坦相交。國境線長達3842千米,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西藏國土麵積廣大。約占中國總麵積的1/8,南北最寬約1000千米,東西最長達2000千米。西藏自治區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麵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境內整個地勢東南低而西北高,地形複雜,地貌特征多樣,使得這裏的森林資源、植物與動物資源呈現出多樣性特征,成為我國珍貴的自然寶庫。

  氣候特點

  西藏氣候總的特點是氣溫低、空氣稀薄、大氣幹燥潔淨、含氧量少、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年平均氣溫南部高、北部低。全區穀地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由於西藏高原海拔高,氣溫比同緯度的長江流域地區低得多,在西風和西南季風的交替控製下,西藏幹季和雨季非常明顯,氣候類型自東南向西北依次有:亞熱帶、高原溫帶、高原亞寒帶、高原寒帶等。此外隨著地勢迭次升高,氣溫逐漸下降,出現了“一山有四季,十裏不同天”的氣候。

  自然資源

  西藏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礦產資源居全國之首。在目前已探明儲量的礦產中,鉻礦、剛玉、工藝水晶儲量居於中國首位,銅礦、鋰礦、硼礦、硫、芒硝等也居於中國前列。西藏的地熱和日光資源尤其豐富,森林資源居全國第二,木材蓄積量達14.3億立方米。動、植物種類繁多,而獨特的如犛牛、藏羚羊、雪蓮花則為世界稀有物種。

  交通運輸

  西藏以公路為主,已建成以拉薩為中心,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為幹道的公路交通網。西藏鐵路現已通車。另外,拉薩是全區國際航空樞紐,開辟了多條航線。貢嘎機場可起降大型客機,有長4000米、寬60米的跑道,為中國最長的飛機跑道。

  文化習俗

  轉山會是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曆四月八日釋迦牟尼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采花節是九寨溝縣博峪一帶藏族傳統節日。黃藏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節日,要穿著盛裝相互拜年,並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舉行法事,入夜,各家點燃酥油燈盞,在青海塔爾和拉薩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製成的酥油花,色彩鮮麗,雕塑精巧,遠近馳名。四月十五日,相傳為釋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舉行宗教活動紀念。七月,糧食收成在望,農民背著經卷轉繞田間,稱旺果節,預祝當年豐收。

  首府:拉薩

  拉薩市是西藏自治區的首府,也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下轄7縣1區,全市總麵積近3萬平方千米,這裏聚居著藏、漢、回等31個民族,藏族人口占87%。拉薩地處海拔3650米的河穀衝積平原,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海拔3650多米,地勢由東向西傾斜。拉薩屬於高原溫帶半幹旱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以上,故有“日光城”的美稱。年降水量為200~510毫米。拉薩有1300多年的曆史,市內和郊區名勝古跡眾多,布達拉宮、藏王陵、大昭寺等目不暇接。上千年來,這裏曾幾度成為西藏政教活動中心,使拉薩成為名副其實的聖地。由於海拔高。西藏沒有發達的工業,使這裏自然環境保持得十分完美。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河水、新鮮的空氣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曆史文化名城:日喀則

  日喀則位於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下遊,中尼公路經過這裏,是目前西藏的第二大城市。日喀則最早稱年麥曲,後改為溪卡桑主牧,一度曾為噶舉王朝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是後藏首府,也是曆代班禪的駐錫之地。數百年的曆史文化積澱,使這裏有著超凡的魅力。有紮什倫布寺、薩迦寺、白居寺、夏魯寺等許多宏偉壯觀的古寺建築。此外,區內的珠穆朗瑪峰更是人們向往的勝地。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內有佛堂、庭院、平台、宮殿、經室、五座覆蓋金瓦的宮頂、金塔和最底層的監牢等。主樓高達117米,占地麵積36萬多平方米,共13層。環繞正殿的是八大祭堂,每一祭堂都各有一座金塔。鬼神、菩薩圖畫布滿各處門廊過道,各處供奉數萬尊大小不等的佛像。低矮觀音堂內尚有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泥塑像。宮中壁畫、卷畫絢麗多彩。此外,宮內還有曆代達賴的靈塔被保存下來。其中達賴十三世(1876~1933)的靈塔與北京北海白塔在外形上相仿。布達拉宮已成為西藏的象征。

  大昭寺

  大昭寺氣勢磅礴,宏偉壯麗。占地麵積約為2萬平方米。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釋迦牟尼鍍金銅像被供奉在主殿中央,兩旁屹立四尊姿態各異的力士塑像。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等人的群像陳列於西側配殿內。

  大昭寺的建築結構采用了漢族的梁架、鬥拱、藻井等形式。人物、飛天、鳥獸、植物等浮雕及彩畫被刻於梁、柱、枋、框上。成排的木雕伏獸和人麵獅身像排列在內廊簷部。在大昭寺主殿四牆上,繪滿長近千米的壁畫,在壁畫中可以看到《文成公主進藏圖》,還有一幅繪畫了大昭寺施工的場麵的《大昭寺修建圖》。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壁畫、雕像。大殿內藏有元代之前的佛經1萬餘部。

  薩迦寺

  薩迦寺位於日喀則西南薩迦縣境,有“第二敦煌”之美稱。薩迦寺的藏經汗牛充棟,各類古代文化典籍浩繁,至今也沒有人說得清到底有多少。這些典籍除宗教內容外,還包括曆史、醫學、哲學、曆算、地理、戲劇、詩歌、故事、文法等多種門類的著述。裝訂方式有卷軸式、折疊式、夾板式等,其中一部夾板式經書有500千克重,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書。

  紮什倫布寺

  紮什倫布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城西,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後藏最大的寺院。也是全藏最有名的四大寺廟之一,為四世班禪以後曆代班禪駐錫及安置肉身靈塔之所。紮什倫布寺藏文意思是“吉祥須彌山”,即吉祥匯聚之意。紮什倫布寺經曆代班禪的擴修和增建,逐漸形成占地4萬餘平方米,有殿堂56座。措欽大殿位於紮什倫布寺正中央,又稱大經堂,為全寺喇嘛誦經禮佛的集會場所。殿內供有四至十世班禪的靈塔,其中四世班禪的靈塔,高11米,耗黃金3000兩、白銀50萬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