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簡介
簡稱“閩”。福建省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東臨台灣海峽,與台灣省隔海相望,是中國的重要門戶。全境陸地麵積12.14萬平方千米,絕大部分地區為山地丘陵。海陸線曲折,島嶼眾多,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
福建眾多的少數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與民俗風情,有閩南語、福州話、客家話等多種方言。福建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達800多萬人,台灣同胞中80%祖籍福建。
地理概況
福建省地處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境內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穀、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麵積的80%以上。地勢總體上從西北向東南下降,橫斷麵略呈馬鞍形。在西部和中部形成斜貫全省的兩列大山帶:西列是以武夷山脈為主體的閩西大山帶;中列是由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等山脈組成的閩中大山帶。這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穀、盆地,俗稱閩中大穀地。東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平原地帶。全省陸地海岸線總長3000多千米。岸線多呈鋸齒狀,十分曲折,其曲折程度居我國沿海各省份之首位。主要河流有閩江、九龍江、汀江(廣東韓江的上源)、晉江等。
氣候特點
福建省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不17~21℃,最冷月為6~13℃,年降水量1100~2000毫米,內陸多於沿海,山地多於平原:受地形影響,降水分布自東向西呈兩低兩高現象。福建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寒、雹等。
自然資源
福建省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葉蠟石、石英砂、建築砂、高嶺土、熒石、花崗石等6種礦產資源保有儲量居全國前列。福建因地處亞熱帶氣候區,水分條件好,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珍稀樹種有紅豆杉、三尖杉、鍾萼木等。還有野生動物紅麵猴、蘇門羚、靈貓、豪豬、穿山甲等。
交通運輸
目前福建省有鷹(潭)廈(門)、南(平)、福(州)、漳(平)龍(岩)等鐵路和許多公路。90%以上的鄉鎮通了汽車,形成了一個發達的交通網絡。此外,從福州到杭州、上海、廣州等地的民用航空線運輸繁忙。鐵路運輸在當地也有很大發展。
文化習俗
福建是古越族文化的發源地。晉唐以後,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傳入福建,逐漸形成了福建特有的閩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惠安女。此外,福建的宗教信仰發達,不但奉祀的神靈繁雜,而且根據需要可以把任何東西當做崇拜對象,深刻地影響著福建民俗的各個方麵。
省會:福州
福州位於東南沿海閩江下遊的河穀平原上。東瀕大海,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古城,也是古老的外貿港口。有東南都會、福地寶城之稱。福州有2200多年曆史。福州名勝古跡眾多,著名的有建於1000年前的木構建築華林寺、天下四大名碑之一的恩賜琅玡王德政碑、有書法藝術世寶之稱的唐篆書法名家李陽冰親書的烏石山摩崖石刻等。此外還有崇福寺、戚公祠、開元寺、林則徐墓、馬尾造船廠遺址等。福州文化中的閩劇和福州評話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福州傳統工藝產品,如脫胎漆器、壽山石雕、玉雕、象牙雕、木畫、磨漆畫等極具特色。
曆史文化名城:泉州
泉州市位於省境東南部,晉江下遊北岸。南臨台灣海峽,別稱鯉城,刺桐城。麵積11245平方千米。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境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較多,有鄭成功墓、天後宮、開元寺、摩崖石刻等豐富旅遊資源。也是著名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
廈門
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沿海。麵積1569平方千米,轄6個區。廈門原為海島,1957年鷹廈鐵路建成通車,遂與大陸連成一體。廈門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市內主要企業涉及電子、機械、化學、食品、紡織、建材、儀器儀表、皮革等行業。農業以生產稻穀、花生、甘蔗等為主,盛產龍眼。鷹廈鐵路縱貫西部,有廈門港、劉五店港等港口和高崎國際機場。
鼓浪嶼
廈門西麵海中的一個美麗的小島,島上濃蔭覆蓋,花香撲鼻,處處似公園,觸目皆佳景。廈鼓海峽稱為鷺江。鼓浪嶼景觀秀麗多姿,素有海上花園、萬國建築博覽和音樂之鄉、鋼琴之島之譽。鼓浪嶼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山海相擁,造化自然,日光岩、菽莊花園、皓月園、毓園更為島中勝景。
客家土樓
土樓是以土做牆而建造起來的集體住宅,其形狀有圓形、半圓形、橢圓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還有交椅形、簸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圓形的——也稱圓樓或圓寨,最為著名。也最引人注目。這種土樓分布於閩西和閩南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是客家人傳統的民居建築,體現著聚族而居的民俗風情。土樓的最大特點在於造型大,屬於集體住宅區。大型住宅有二至三圈。環環相套。土樓有著一般民宅所沒有的優點。因為土樓牆壁較厚,不易倒塌,既可防震、防潮、防盜。還能起到保溫隔熱作用,冬暖夏涼。土樓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