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章 安徽省

  安徽簡介

  安徽省簡稱“皖”,位於華東地區西北部,是一個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麵積13.96萬平方千米,地形多樣,南高北低。安徽省在淮河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淮河以北屬溫帶季風氣候,長江、淮河穿境而過。安徽於清康熙年間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合為“安徽”。這裏曆史悠久、人傑地靈,曆來都是人才輩出之地。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史冊上書寫了光輝的一頁,留下了諸如徽派建築、徽墨歙硯、徽戲等文化瑰寶。為中國的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

  地理概況

  安徽位於中國華東地區西北部,東鄰江蘇、浙江,北接河南,西界湖北,南有江西,具有獨特的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被稱為中國長江三角洲的腹地。安徽境內的主要山脈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天柱山。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4米。

  全省南北長約570千米,東西寬約450千米。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淮河橫貫安徽。將全省天然的分成三部分——錦繡的江南山區、富饒的中部平原和肥沃的淮北平原,以及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皖南山區。

  氣候特點

  安徽省季風氣候顯著,四季分明,終年溫和濕潤,並有明顯的南北氣候過渡特征。氣溫一般南部高於北部。年降水量南部多於北部,山地多於平原。夏季各月降水量的逐年變化更大,往往引起旱澇災害。

  自然資源

  安徽省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其中,石灰岩、岩鹽居全國前十位。安徽省境內的生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最著名的有揚子鱷、江豚等,瀕危的動物59種。森林資源也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30%。

  交通運輸

  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747千米,東西南北出省口皆有高速公路相連接;鐵路總裏程2387千米,京滬、京九、隴海和寧西等鐵路縱貫境內;有4個民用機場,與全國幾十個大中城市通航;水運體係發達。蕪湖、銅陵、安慶3個長江口岸實現了對外輪的開放。

  文化習俗

  安徽是南北文化交匯之地,這裏地形複雜,受風土人情影響,文化習俗南北迥異。曆史上,楚國統治安徽300多年,使這裏打上了楚文化的烙印。其中,徽州文化最為典型。從北宋後期,徽州文化全麵崛起,明清時達到鼎盛。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等,無不顯示出獨特的風貌。

  省會:合肥

  合肥市位於省境中部,長江淮河之間,沿江近海,具有承東啟西、接連中原、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合肥屬亞熱帶到暖溫帶的過渡區域。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市總麵積7266平方千米,合肥現轄3個縣4個區。合肥市素以“三國舊地、包拯故裏”聞名於世,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齒”的戰略地位,常為兵家必爭之地。名勝古跡眾多,有三國古戰場逍遙津、曹操訓練弓弩手的教弩台、古鍾長鳴的明教寺、呈宋代建築風格的包公祠、包公墓園以及晚清重臣李鴻章故居、台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故居等。

  “三朝古都”:亳州

  亳州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地處黃淮海平原,與蘇、魯、豫3省鄰近。亳州唐朝以前稱譙(譙縣、譙郡),自唐代始稱亳州;2000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縣級亳州市升為地級亳州市。總麵積8394平方千米,總人口521萬。亳州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自“湯都於亳”已有3700多年的曆史,文物古跡遍布,曆史名人薈萃,以三朝古都名揚天下。亳州是中醫藥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位居全國四大藥都之首,有全國最大的中藥材專業市場。

  曆史文化名城:壽縣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淮河之濱,古稱壽春。春秋為蔡侯重邑,戰國時楚考烈王、西漢淮南王和東漢末年袁術均建都於此。東晉改稱壽陽,隋稱壽州,到近代始稱壽縣。壽縣是一座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城郊八公山是著名的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主戰場。此外,千古佳話將相和的主角之一廉頗也葬在八公山。壽縣南30千米是著名的神州第一大塘安豐塘,相傳此塘為春秋中葉楚相孫叔敖集民力所建。壽縣文物古跡還有報恩寺、範公祠、孔廟、戰國墓葬、壽縣古城牆、清真寺、劉安墓、珍珠泉等。瓦埠湖銀魚、瓦蝦是壽縣最著名的水產。八公山豆腐和傳統糕點大救駕聞名遐邇。

  蕪湖

  蕪湖市位於省境東南部,北臨長江,麵積3325平方千米,轄4區3縣,人口231萬。蕪湖市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礦藏有鐵、銅、石灰岩等。工業以輕紡為主,還有機械、造船等門類。農業以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為主。長江流經市境西北部,流程70餘千米。漳河、青弋江、水陽江自南向北流貫平原。其間河湖交織,形成水網圩區。蕪湖港為長江五大港口之一。

  黃山

  秦代的黃山被稱為黟山,到了唐代天寶六年(747年),改名黃山。黃山素以奇偉俏麗、秀靈多姿著稱於世,是一座資源豐富、生態完整、具有重要科學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俱佳,奇鬆、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

  徽州牌坊

  在黃山市徽州區(古徽州)境內,保存有大量古代牌坊。因此,這裏有“牌坊之鄉”的美稱。在封建社會,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方麵功勳顯赫的官員,當朝政府常常批準在這些人的故裏村頭修建“功德牌坊”。後來也用來旌表家庭內的貞烈婦女。這樣的牌坊便是貞節牌坊。到明清時代,徽州牌坊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固,雕刻造型精美,高大挺拔,恢弘華麗,是中國古牌坊建築中的傑作。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

  九華山古稱陵陽山、九子山,唐天寶年間改名九華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而得名,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位於安徽省皖南山區北部青陽縣境內,麵積百餘平方千米。山勢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蓮華、天柱、十王等9峰最為雄偉。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為九華山最高點。境內主要勝景有九子泉聲、五溪山色、蓮峰雲海、平崗積雪、天台曉日、舒潭印月、閔園竹海、鳳凰古鬆等數十處。名刹古寺林立,與自然風景巧妙結合,素有蓮花佛國之稱。寺廟始建於東晉,明清鼎盛時佛寺曾達三四百座,現存78座。

  江南溶洞群

  安徽的很多地區都有典型的岩溶地貌發育,江南水鄉適宜的條件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溶洞。這裏溶洞中的石鍾乳發育形成各種不同的造型。加之洞底積水,構成一個個景色優美的旅遊勝地。在這些溶洞群中,最為著名的有貴池城南的大王洞、蓬萊洞、石台的魚龍洞等。

  包公祠

  包公祠位於合肥市,占地約200平方米,是一座四合院。祠內的包公塑像冷靜嚴峻,一身浩然正氣。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侍立兩旁,並有龍頭、虎頭、狗頭三鍘。祠內兩邊廂房陳列著包公墓內的出土文物,包括《家訓》及包氏家譜等展品。祠室內外有許多匾額楹聯,用以歌頌包拯的清廉無私。

  西遞古村落

  西遞古村落建築被譽為“徽派古民居珍寶”、“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西遞村始建於北宋皇祐年間(1049~105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整個村落呈船形,保存有完整的古民居122幢。民居建築布局上高低錯落,布置得當。這些清代民居的大門均采用黟縣青石料砌成高大門坊,各種石雕、磚雕的門罩設在門坊上。民居大多有一處或多處因地製宜、依勢而成的小庭院。院內布置有花壇、水池,圍以漏窗、矮牆,飾以石雕、磚鏤,整體建築比例和諧,尺度適宜,在質樸中又見俊秀、典雅。各個民居單元還有青石為圈的水井。

  宏村

  在黟縣有一種別具一格的村舍,這裏的古人別出心裁地設計出牛狀居民村落——宏村。環繞全村的山溪清泉流進各家庭院,被稱為牛腸;而與此相連的一個半月形池塘,被看做是牛胃:一渠清水由牛胃注入胃南湖,好像進入宏大的牛肚。沿江河而聚居,是古人早已養成的生活習慣,而這種引山泉之水入村舍、進庭院的精心設計。則不僅滿足用水之便,也顯示出了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更高層次的構想與追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