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簡介
簡稱“浙”,位於太湖以南,東海之濱。省會杭州。陸地麵積10.18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2200千米,島嶼眾多。省內大部分地區為丘陵,北部為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浙江省現有人口5060萬,有漢族、佘族、回族、滿族等民族。浙江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特色明顯,知名度較高。主要有西湖、千島湖、嘉興南湖、雁蕩山、普陀山等。杭州名茶西湖龍井、昌化山核桃、龍泉香菇、天目筍幹、金華火腿等馳名中外。浙江是中國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有“文化之邦,旅遊勝地”美譽。杭州、紹興、寧波、臨海、衢州是曆史文化名城。
地理概況
浙江省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部,因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古稱浙江)江流曲折而得名。浙江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致可分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東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東南沿海平原及濱海島嶼等六個地形區。省內有錢塘江、甌江、靈江、京杭運河(浙江段)等八條水係;有杭州西湖、紹興東湖、嘉興南湖、寧波東錢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島湖。浙江是全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舟山島為我國第四大島。
氣候特點
浙江省屬季風氣候區的亞熱帶濕潤氣候。全省除山區外,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5~18℃之間,無霜期長達243~276天。海洋島嶼的氣溫極值較大陸延遲1個月。全省年降水量1100~1900毫米,最高可達2200毫米,省境西南部和山區的降水量高於沿海平原區。降水季節變化較大,4~9月的梅雨和台風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自然資源
浙江省礦產資源構成的特點是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短缺,非金屬礦產比較豐富,其中明礬石、葉蠟石儲量居中國前列。浙江是世界上保存古遺留植物最豐富的地區,有銀杏、百山祖冷杉等活化石樹種。在浙江茂密的山林中,還生活著許多國家一、二級野生保護動物。
交通運輸
浙江境內交通便利,鐵路通車裏程1278千米。1937年建成的錢塘江大橋是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鐵路、公路兩用雙層橋,至今仍是浙贛線之咽喉。全省有6條國道和66條省級幹線公路,全省所有鄉鎮已通公路。另外,內河航運比較發達。全省航空網線稠密,有到全國各地和世界各大城市上百條航線。目前,全省有萬噸級以上泊位幾十座,已初步建成寧波、舟山、溫州、海門、乍浦五大港口為主體的港口群,其中寧波北侖港是中國四大國際深水中轉港之一,可停靠30萬噸級貨輪,年吞吐量居全國第二位。
文化習俗
浙江是我國古代所稱的江南地區,這裏保持著濃鬱的曆史文化。“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是典型的江南畫麵。
省會:杭州
杭州市是浙江省省會,國家著名曆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位於省境北部,麵積16596平方千米,轄8區2縣代管3縣級市,全市總人口660萬人。1927年正式設杭州市。杭州市地處錢塘江下遊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水係分屬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平川沃野,河港縱橫,氣候溫和濕潤,是江南魚米之鄉。杭州的絲綢業發達,素稱絲綢之府。現已形成以加工工業為主,輕重工業相結合的工業結構。農業是以種植業、養殖業與加工副業並舉的城郊型農業,其中西湖龍井茶葉是杭州的特產。
曆史文化名城:紹興
紹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間,下轄紹興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新昌縣和越城區,麵積8256平方千米。紹興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濕潤,光照充足。境內河湖密布,水道成網。境內地貌類型多樣,西部、中部、東部屬山地丘陵,北部為紹虞平原,全境地勢總趨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紹興曆史悠久,名人薈萃,素有水鄉、橋鄉、酒鄉、書法之鄉、名士之鄉的美譽。千百年來,古越大地湧現出了無數將相賢才、文人雅士,構成了紹興燦爛的名人文化,留下了一大批古跡勝景,著名的有大禹陵、蘭亭、魯迅故居、周恩來祖居等等,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城市。
曆史文化名城:寧波
寧波市位於省境東部,是浙江省第二大城市。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的東南角。麵積9445平方千米,島嶼星羅棋布,沿海南部多灘塗,北部多沙岸。東部為岩岸,中部屬寧紹衝積平原。“寧波”一名取意於“海定則波寧”。寧波港口眾多,是全國南北海運的中轉樞紐。工業門類齊全,有石化、機械、絲綢、塑料、玻璃製品、食品加工等工業部門,傳統手工藝品有寧波草席、金絲草帽、骨木鑲嵌等,產品還遠銷歐、美及東南亞。農業以糧棉為主。名勝古跡有天一閣、保國寺、天封塔、河姆渡文化遺址等。
曆史文化名城:餘姚
餘姚位於浙江省東部,長江三角洲南翼,屬上海縫濟區,東臨寧波,西達杭州,北瀕杭州灣,南接四明山。相傳是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餘姚”。餘姚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河姆渡文化就誕生在這裏。這裏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曆史上曾湧現出眾多的名人,包括思想家王陽明和著名史學家黃宗羲等,素有東南最名邑、文獻名邦之譽。今天餘姚是浙江省重點產棉地之一。此外盛產楊梅、毛竹和茶葉。境內還有龍泉山、白水衝等風景名勝。
溫州
溫州市是浙江省轄市,位於省境東南部。麵積11784平方千米,轄3區6縣,代管2縣級市。全市居民以漢族為多,還有佘、回、白等39個少數民族。溫州市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以平原為主,河網密布,間有丘陵。市境內主要礦藏有銀、黃鐵、銅、錳、鉛、鋅和明礬石等,其中蒼南縣礬山擁有明礬石礦。號稱世界礬都,泰順縣龜湖的葉蠟石礦全國聞名。工業主要有電力、造船、機械等。農業以種植業為主,漁業以海洋捕撈為主,兼海塗與淡水養殖。市境內有雁蕩山、楠溪江風景名勝區。
嘉興南湖
嘉興南湖位於嘉興市區東南,風景秀麗,曆史悠久,古稱“陸渭池”,又稱“小滮湖”。南湖又分為東、西兩湖,形似鴛鴦交頸,古時湖中常有鴛鴦棲息。因此又名“鴛鴦湖”。“煙雨迷濛”是南湖景觀最突出的特征,曆代騷人墨客在這裏留下了眾多的詩篇與畫卷。南湖同時也是中國著名的革命聖地。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在這裏勝利閉幕,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魯迅故居
魯迅故居位於紹興市。房舍約有百間,是周氏家族聚居的地方。魯迅於清代光緒七年(1881年)在此誕生,18歲之前,他二直在這裏生活、學習。故居臨門處有小天井和廳堂,廳堂北麵隔天井的5間樓房是魯迅早年的住處,樓下有魯迅母親魯瑞及祖母蔣氏的房間,樓上東麵一間是魯迅與朱安的新房。北部有魯迅認識章運水(即閏土)的地方——灶間。最後麵的部分是百草園,由大、小園兩部分組成,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即是以此為素材的。
蘭亭
蘭亭與禹陵、東湖並稱為紹興市郊三大著名風景點之一,近十幾年中,因蘭亭書法節的持續舉辦而使蘭亭的聲名更盛。蘭亭依山傍水,竹木掩映,為一處幽雅的古典園林,景觀總體布局錯落有致,蘭亭景區可分為8處:流觴亭、禦碑亭、鵝池、小蘭亭、右軍祠、蘭亭江、樂池、書法博物館。流觴亭在一小溪邊上,流觴亭北有禦碑亭,禦碑正麵為康熙手書的《蘭亭集序》全文。陰麵是清乾隆帝所書的《蘭亭即事》詩,世稱子孫碑,亭東有鵝池。
大禹陵
大禹陵位於紹興市東南6千米處,是中國古代治水英雄、開國聖君——大禹的葬地,是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大禹陵坐東朝西,處在宛委山、會稽山、天柱山3座山的環抱之中。這裏的大禹陵、大禹祠和禹王廟組成了氣勢宏大的古建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