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中國北部邊疆。麵積118.3萬平方千米,地形以高原為主。省會呼和浩特。從東往西具有從溫帶季風向內陸氣候過渡的特征。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是中國建立最早的自治區。
地理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北部邊疆,內蒙古北鄰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國境線長4221千米。東接黑龍江、吉林、遼寧,南連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蒙古的地形大多是開闊的高原,包括內蒙古高原、陰山山地河套—土默川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大興安嶺山地、西遼平原等6區,海拔3556米的賀蘭山是境內的最高峰。內蒙古高原中部橫亙著海拔1500米以上的陰山及其支脈大青山,它是中國內、外流域重要分界線。內蒙古現有人口2405萬,分布著蒙古族、漢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民族。
氣候特點
內蒙古屬中溫帶的大陸內部。水熱條件均較同緯度的東部地區差。西部熱量雖多,降水稀少。氣溫自大興安嶺向東南和西南遞增,降水分布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大興安嶺山地和西遼河流域的南部山區,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山脊地帶超過500毫米。而由此向西北內陸地區,降水量逐漸減少。
自然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場、森林、稀土、鐵、煤等資源均在國內占重要地位。草原牧場麵移87萬平方千米,占全國草牧場總麵積的1/4;森林麵積20.5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一位;有色金屬礦藏有40餘種。區內生物地帶性分布顯著,呈東北向西南依次分布。荒漠草原分布在鄂爾多斯西部及烏蘭察布市、巴彥淖爾市高原地區;漠鈣土廣布於阿拉善高原,額濟納河兩岸有大片天然胡楊林。
交通運輸
內蒙古已經形成以鐵路為骨幹,包括公路、航空的立體交通體係。公路裏程約12.88萬千米。鐵路運營裏程達6382餘千米,主要幹線包括京包線、包蘭線、集通(遼)線、京通(遼)線。航空運輸方麵,以呼和浩特為中心,有通往省內外的多條航線。
文化習俗
內蒙古境內保留著傳統的蒙古民族文化風情,吸引著各地的遊客來這裏觀光。蒙古民族有通過祭敖包來進行祈禱活動的習俗。事實上,敖包即石堆。當地人通過在這裏祈禱許願,求得心靈上的安慰。而在表達祝願和歡迎時,蒙古人會用絲製的哈達呈現自己的感情。哈達長度不一,有藍、白、黃、綠、紅等五色,其中藍色為尊。
“青城”: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市位於內蒙古中部,海拔高達1000米,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蒙古語是青色的城,簡稱“青城”,又稱“召城”。呼和浩特市是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眾多名勝古跡的塞外名城。蒙古族、漢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都在這裏交融。獨特美妙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曆史積澱深厚的古跡名勝,豪邁悠揚的蒙古音樂,精彩紛呈的蒙古式摔跤,構成了這座城市獨特的剽悍風格。
“草原鋼城”:包頭
包頭市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也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基地,又稱草原鋼城。“包頭”是蒙古語譯音,意為“有鹿的地方”。包頭市位於自治區境中部,黃河之濱,烏拉山與大青山前昆都侖河衝積扇上,距呼和浩特180千米,麵積27768平方千米,人口210萬。市府駐昆都侖區。包頭市礦藏有鐵、稀土、铌、黃金、煤等,其中稀土資源儲量豐富。工業有鋼鐵、機械製造、製糖、紡織、電力、皮革加工等行業。
昭君墓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湖北省興山縣城南郊寶坪村人。漢元帝時被選入宮。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出嫁遠入匈奴,後立為寧胡閼氏,為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留下了膾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墓塚占地1.33公頃,高約33米。墓頂、墓前各建有小亭,墓旁還建有陳列館,許多有關昭君的曆史文獻和出土文物均在這裏展出,以供後人憑吊。
呼倫貝爾草原
呼倫貝爾草原北鄰俄羅斯,西和南與蒙古接壤,東連大興安嶺,形狀酷似雞冠,被譽為北國碧玉,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呼倫貝爾市。呼倫貝爾得名於呼倫和貝爾兩大湖泊。呼倫的蒙語大意為“水獺”,貝爾的蒙語大意為“雄水獺”。因為過去這兩個湖盛產水獺,故有此名。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這裏地域遼闊,風光旖旎,水草豐美,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
成吉思汗陵園
成吉思汗陵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新街鎮的甘德爾敖包上,地處窟野河上遊。古代為水草豐美之地。成吉思汗陵園長15千米,寬30千米。麵積約225平方千米,四座蒙古包式的宏偉殿堂組成了陵寢的主體。正殿是祭祀活動的中心,一幅巨大的成吉思汗畫像懸掛在正殿之中。在成吉思汗陵園每年舉行四次祭奠活動,夏曆三月二十一日為傳統的祭奠日期,祭奠儀式相當隆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從而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