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簡介
山西省簡稱“晉”,位於太行山以西。黃土高原東部,黃河中遊。省會太原。全省麵積15.6萬平方千米,東部為山地,西部為高原,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山西省礦產資源豐富,尤以煤炭聞名全國,有“煤海”之稱。山西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古屬並州,春秋時為晉國,元屬中書省,得名山西。
地理概況
山西位於華北平原的西部,黃土高原的東部。地處黃河以東,太行山之西,與河北、河南、陝西、內蒙古等省區為鄰。山西地形分為東部山地(有太行山、恒山、五台山等),西部高原山地(以呂梁山為骨幹),晉中盆地(大同、太原、運城等盆地),東西寬約290千米,南北長約550千米。省境輪廓大體呈平行四邊形。境內最高峰是五台山北台頂,海拔3061.1米。山西境內主要河流有黃河及其支流汾河、沁河、涑水河和海河水係的桑幹河、滹沱河等;主要湖泊有解池(鹽池)。
氣候特點
山西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季節變化明顯。地區差異大,垂直差異大於水平差異。省內暖溫帶與溫帶的分界,大致沿恒山—內長城一線,此線以北極端低溫多在27℃以下,冬小麥難以越冬。山西曆年來各地降水量懸殊,季節分配不均,地表又缺乏植被,故旱情普遍。
自然資源
山西省是馳名中外的煤炭之鄉,近年山西煤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1/4.此外,鋁、鐵、銅、石膏、鹽等儲藏量也居全國前列,還有硫、鉛、鋅、黃金、鈷、雲母等礦藏。省境東南部為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野生動物資源種類甚多。
交通運輸
山西公路以太原為中心,已經達到11萬多千米。
山西鐵路布局,以同蒲路縱貫南北,又與石太、京原等省際幹線相連,直通內蒙、河北、河南、陝西等省,外接京山、京滬、京廣等鐵路大動脈。全省鐵路幹線有9條,支線13條,專用線412條,鐵路總運營裏程達3110千米。
山西對外航線有52條。太原武宿機場經過改擴建可以起降各類大中型飛機,年旅客吞吐量可達194萬人次,貨郵吞吐量可達1.3575噸。
文化習俗
山西曆史悠久,從舊時期時代的遺跡,到大禹治水;從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到李淵以太原為根據地開創大唐帝國,山西無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山西形成了黃河氛圍濃鬱的民族文化和習俗,這裏民風淳樸,文化氣息濃厚,近代的晉商更譜寫了一方商業傳奇。
省會:太原
太原市是中國重工業基地之一,山西省省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山西省中部,位於黃土高原的晉中盆地北部,南麵平坦開闊,其他三麵群山環繞。汾河自北向南流過。太原市自古以來都是曆代北部邊防重鎮。太原市轄6區3縣1市,麵積6988平方千米,人口342萬,平均海拔800米。西山一帶煤礦、地下水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能源、合金鋼、重型機械和重化工基地。太原傳統手工藝品有蘇家琉璃製品、絲毯、地毯、並州刀剪等。
曆史文化名城:平遙
平遙古城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整個城池以市樓為中心,由城牆和各大街小巷組成一個龐大的八卦圖案,構思巧妙、設計嚴謹。傳統民居是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3797處,其中保存完整的有400餘處。這些傳統民居多為二進四合院和三進四合院,建築布局嚴謹,軸線明確。平遙有三寶,即古城牆、鎮國寺(五代十國北漢天會七年興建)、雙林寺(據推算為北魏早期修建)。除此之外,平遙還是中國古代商業中著名的晉商的發源地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日異昌票號。日異昌票號是平遙商人雷履泰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創辦的。為中國最早的金融機構和銀行的雛形。
中國人尋根聖地:洪洞縣
位於山西洪洞縣舊城北1千米的賈村西側。有個曆史上著名的“古大槐樹處”。古槐為漢代所植。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年(1412年)由於元末戰爭連年,魯、冀、豫、皖、蘇等省出現了大片無人區,明太祖朱元璋采納大臣建議,7次從山西向外大移民,出發地就在大槐樹處。後有“要問家鄉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民諺。因此,古大槐樹處成為後代人尋根問祖的象征。
晉商
晉商俗稱山西幫,始於宋,鼎盛於明清,明代就與徽商齊名,馳騁商場數百年。他們大多少時就離家而走南闖北,信守“寧商而不仕”、“發財還家蓋房置地養老少”等鄉俗,由此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晉商文化。而山西的這些晉商大院便成為這些具有商業烙印的中國北方傳統家族的承載與再現。最著名的有喬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等。
丁村人
丁村人遺址在汾河中遊臨汾寬穀的南端,即今天山西汾河流域襄汾丁村等地。從遺址可以看出,早期智人大多活動在溫和濕潤的適宜環境中。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較早期文化的進步主要表現在打製石器技術的不斷提高上。石器的形狀比較規整,類型比較確定,種類也有增加,表明當時的技術和生產水平較舊石器時代早期有所提高。在丁村文化遺址中還出現了一定數量的魚類和軟體動物遺存,說明丁村人除以狩獵為主外,捕魚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大寨
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因為毛主席“農業學大寨”的號召而為人們所熟知。解放前,這裏自然環境惡劣,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麵坡,人們生活十分艱苦。解放後,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首的大寨人艱苦奮鬥。治山治水,敢於戰天鬥地,通過艱苦的勞動,終於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也因此成為20世紀60、70年代全國農業的一麵旗幟,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以推廣。現在的大寨已經發展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成為遊人觀光旅遊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