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簡介
簡稱“渝”。重慶市原為四川省的一部分。1997年成為中國的第四個直轄市。位於長江上遊、西南地區四川盆地的東南部。麵積8.24萬平方千米。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重慶因夏長酷熱、多伏旱而得名火爐;因城市依山建築而得名山城;因冬春時節的雲輕霧重,又名霧都。重慶市是中國西南地區經濟、交通、文化中心。為西部地區最大的工商業城市。
地理概況
重慶市位於我國西部中緯度地帶,東靠湖北、湖南,南接貴州,西依四川,北連陝西。重慶地處山區,地勢東北、東南高,西南低,東北是大巴山、巫山,東南是大婁山、武陵山,西南是四川盆地東緣。海拔75~2797米,市區海拔200多米。長江縱穿全境,嘉陵江、烏江分別在重慶市區和涪陵匯入長江。地形複雜,山地、丘陵多,平壩少。重慶境內河流密布,除北部的任河匯入漢水,東南部的酉水注入沅江、瀨溪河和大清河注入沱江外,其餘均匯入境內長江。境內主要有長江、嘉陵江和烏江等河流。
氣候特點
重慶市年平均氣溫為18℃。7~8月份氣溫最高,多在27~38℃之間,常出現連晴高溫,最高極限氣溫可達43.8℃,與武漢、南京一起同為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城市。重慶雨季集中在夏秋,年降水量為1000~1100毫米。常日晴夜雨,有“巴山夜雨”之說。重慶秋、冬多霧,年均霧日達百天以上,有霧都之稱。重慶還是中國日照最少的城市之一。
自然資源
重慶市礦產資源較豐富,主要有煤、天然氣、鍶、硫鐵、岩鹽、鋁土、汞、錳、鋇、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等。其中天然氣儲量3200億立方米。居全國之首:鋁土、岩鹽、鍶礦儲量均居中國第一位,鍶礦居世界第二,錳和鋇礦儲量分別居中國的第二位和第三位。重慶是中國生物物種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全市有植物4000種以上,有1.6億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樂樹、飛娥樹等世界罕見的珍稀植物,還有聞名中外的銀杉、杜鵑王樹、大葉茶、方竹筍等。重慶還是中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之一,並且森林覆蓋麵積廣,林木蓄量大。野生動物資源有600多種,水生動物及魚類200多種。
交通運輸
重慶全市以重慶、萬州、涪陵、黔江等為中心。形成了約10萬千米的公路網絡,擔負著境內大部分客運和小部分貨運任務。重慶火車站是重慶鐵路客運的中心,全國有三條主要鐵路幹線在這裏交匯,並與全國其他鐵路幹線聯網。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占地300公頃,連接著日本、泰國和全國27座大中城市的空中交通。重慶客運碼頭信於渝中區東端,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的朝天門,是乘船遊覽長江三峽的最佳起始站。
文化習俗:巴渝文化
重慶是巴渝文化的發源地,巴渝人千百年來形成了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風民俗,涵蓋婚喪嫁娶、文娛遊戲、鬼神觀念、崇拜禁忌、歲時節令、工商交易等各個範疇。由於重慶地域閉塞,道路坎坷,氣候濕熱。巴渝人在衣食住行娛樂等生活方式與習俗上,既爽直又魯莽,既熱情又狡黠,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
長江三峽
長江三峽全長193千米,寬穀、峽穀的交錯分布使得江水蜿蜒逶迤地穿峽而出,形成一瀉千裏的雄偉氣勢。瞿塘峽全長8千米。峽區著名的名勝有白帝城、大溪新石器時期遺址、風箱峽古代懸棺等。巫峽主要由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組成。舉世聞名的巫山十二峰並列江邊。西陵峽段有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崆嶺峽等名峽險灘,西陵峽被稱為長江三峽中的險灘。
天下第一坑:小寨天坑
天坑在地理學上叫岩溶漏鬥地貌。小寨天坑位於距奉節縣城91千米的荊竹鄉小寨村,坑口的地麵標高1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徑622米,坑底直徑522米。坑壁四周陡峭,在東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底下邊有自天井峽地縫流出來的地下河,河道長約4千米,從迷宮峽排出。小寨天坑就是這個地下河的一個“天窗”,被洞穴研究專家評為天下第一坑,屬當今世界聞名的洞穴奇觀。
石窟藝術典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摩崖造像最具代表性。大足石刻植根於悠久的巴蜀文化沃土,借鑒前人,又推陳出新,極工窮變,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特色鮮明。是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寶頂山石刻中的千手觀音雕像、臥佛、牧牛道場雕像等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