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簡介
簡稱“津”,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渤海西岸以及海河五大支流的匯合處。麵積1.13萬平方千米。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天津市北依燕山餘脈。東臨渤海之濱,西北小部分與北京接壤,其餘皆與河北省相鄰。天津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海河要衝和畿輔門戶之稱。天津最主要的礦產是石油和海鹽。渤海灣沿岸的長蘆鹽區為中國最大海鹽產區。
天津市現有人口1115萬,絕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主要為滿族、回族。
天津地貌
天津市地貌總輪廓為西北高而東南低。呈簸箕形向海河幹流和渤海傾斜。最高點九山頂,其主峰海拔1078.5米,薊縣東北長城附近的八仙桌子山峰海拔1052米,最低處大沽口。海拔不足1米。天津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種地形。
地理概況
天津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東臨渤海,北枕燕山。北與首都北京毗鄰。東、西、南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天津市疆域周長900千米,海岸線長153千米。天津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最高點摩雲洞,最低處大沽口。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種地形。流經天津的河流有海河幹流及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薊運河等,構成豐富的天津水係。
氣候特點
天津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受蒙古冷氣團控製,多西北風,氣溫較低,降水也少。夏季太平洋副熱帶暖高壓加強。以偏南風為主。氣溫升高,降水也多。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夏季降水量占76%,降水量年際變化大。多雨年和少雨年相差3~4倍,有時還有春旱。
自然資源
天津市平原區有石油、天然氣、煤、地熱等能源資源,有豐富的地下水和山緣地帶礦泉水。北部山區的固體礦種有水泥灰岩、溶劑灰岩、白雲岩、水泥用頁岩等30餘種。樹木有耐旱堿的白蠟、槐、椿、柳、楊、泡桐等;積水窪地生長有蘆葦、菖蒲及人工栽培的藕、菱等。野生動物有野山羊、獐子、草兔、刺蝟、鬆鼠等。有鳥類235種。水產豐富,有150多種,淡水魚多達59種,主要有鯉魚、鯽魚、草魚等。
交通運輸
天津市現有公路裏程1.1萬多千米,以市區為中心,三環十四條出口線路為骨幹,形成一個放射狀公路網。有5條國道經過。天津鐵路樞紐是京山、京滬兩大鐵路幹線的交匯處,中國北方鐵路運輸樞紐。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每周有飛往韓國漢城、香港以及俄羅斯的班機,還有飛往中國各地的航班。天津擁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條海上航線通往300多個國際港口,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業務聯係。
文化習俗
天津擁有濃鬱的民間藝術。泥人張彩塑藝術聞名世界楊柳青年畫深受國際友人青睞;魏記風箏獲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以刻磚劉為代表的建築裝飾磚雕奠定了天津刻磚獨一無二的民間建築工藝地位。
海河
海河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麵積31.8萬平方千米,它同時兼有排澇、蓄水、供水、航運、旅遊和環境保護等綜合功能。海河可以說是天津人的母親河,也是天津的象征。它起源於天津市西部的金剛橋,東至大沽口入海。全長70多千米,橫貫天津鬧市。
渤海灣
渤海灣位於渤海西部,是中國渤海海域三大海灣之一。它北起河北省樂亭縣大清河口,南到山東省黃河口。海灣有薊運河、海河等河流注入。渤海灣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夏熱。四季分明,冬季海水結冰。海灣沿岸為淤泥質平原海岸。泥深過膝,灣內有天津新港。
天津衛
古代的天津是個漁村,北宋年間,這一帶的泥沽、小沙河等地就有了些名聲;金代,改名為直沽寨。元朝開發海運,直沽寨一帶駐兵屯墾,成為水旱碼頭,又改名為津海鎮。元亡以後,明代燕王朱棣興兵南征由此渡船,取“奉天承運,吊民伐罪,得民心,順天意”之意為“天”,取“渡河”之意為“津”,遂更名為“天津”。後來,各朝各代都在這裏屯兵,建城設衛,最後才定名為天津衛。
天津五大道
天津的洋樓如今保存下來被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100多幢,建築風格從古希臘到哥特式、巴洛克式、羅馬式、洛可可式到英式、法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應有盡有。因此。天津曾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看天津小洋樓,必須去五大道。五大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實指馬場道、睦南道、大理道、重慶道、成都道、常德道六條道。關於五大道的建築風格和它依附的曆史風雲不用多言,對如今的遊人來說,許多值得專門探訪的洋樓建築都不能進入,平添許多遺憾。
獨樂寺
獨樂寺坐落於天津城北薊縣城內。始建於唐代,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因建於獨樂河畔,故名為獨樂寺。占地麵積1.05萬平方米,由山門、觀音閣和東、西配殿組成。主建築觀音閣為3層,通高23米,是全國現存較古老的木結構樓閣。閣中央聳立遼代所塑的十一麵觀音像,高16米,是全國目前最大的泥塑之一。獨樂寺已有1000餘年曆史,曆經20多次地震考驗均安然無恙,被譽為建築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