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簡介
北京,簡稱“京”是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曆史文化名城。作為燕國、遼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的都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的政治與文化中心。北京位於內蒙古高原和華北平原的交界處。西、南、北三麵與河北省相鄰,東南毗連天津市。由於曆史地位特殊,北京人口眾多,民族成分複雜,悠久的曆史與燦爛的文明給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讓人回味無窮。
地理概況
北京位於華北大平原西北隅,西北毗臨山西、內蒙古高原,南與華北大平原相接,東近渤海。西部和北部有群山懷抱,西部是太行山北段,統稱西山,最高處是門頭溝一帶的靈山,海拔2303米。北部是軍都山,屬燕山山脈,山地占全市麵積的62%。市中心海拔43.71米,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北京就坐落在永定河衝積扇背脊上。
氣候特點
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幹燥、夏季高溫多雨。春秋短、冬夏長。大部分地區無霜期在6個月以上,年均降水量609毫米,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冬季盛行西北風,春季氣溫回升迅速,雲量稀少,多大風;夏季7~8月高溫多雨天氣,對農業生產有利;秋季天高氣爽,舒適宜人。旱澇為北京主要災害,山區多雹災。
自然資源
北京植被類型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主是油鬆林。有各類植物2000多種。其中野生植物約占一半。百花山、妙峰山、東靈山等地是著名的天然植物園。北京境內有礦產數十種,其中煤和鐵儲量較多。現已在北京地區發現多處地熱異常帶和地熱田。
交通運輸
北京公路網稠密,通車裏程2萬多千米,平均有120多千米/百平方千米,居全國各省市之首。有縱、橫向國道幹線3條及101至112號國道,輻射通往北京周圍,以及哈爾濱、廣州、福州、昆明、銀川、拉薩等地。首都機場已開通200多條國際國內航線。通往世界主要國家及地區和國內大部分城市。首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2169萬人次,進入亞洲最繁忙機場的行列。
文化習俗
中國的56個民族都有人在北京居住,漢族人口最多,少數民族占全市人口的3.5%,其中回、滿、蒙古族最多。北京的京味文化濃鬱,京劇融南北戲劇之長,是中國戲劇的代表劇種。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京味話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相聲藝術則以辛辣幽默征服了廣大群眾。北京也是我國飲食文化的重鎮,這裏匯集了南北大菜。風味齊備,而以清代宮廷大菜、滿漢全席最為突出。北京烤鴨香酥細嫩,幾乎是所有旅遊者一嚐為快的風味佳肴。
北京市花:月季
月季是北京的市花,別名長春花、月月紅、四季薔薇等,屬薔薇科,常綠小灌木。花色有紅、紫、黃色,花期2~12月。果實球形或壺形,初期青綠色後變紅黃色,冬初成熟,內含栗色種子多粒。月季被譽為花中“皇後”,它不僅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對許多有毒氣體具有吸附作用,是保護和美化環境的優良花卉。
北京的胡同及四合院
北京的胡同,絕大多數都是正東正西、正南正北,橫豎筆直的走向,從而構成了北京十分方正的布局。這種布局也表明了北京這座古城是經過充分規劃、依照棋盤形的藍圖而建築的。而這種規劃正是吸取曆代帝都的建造經驗,體現了中國曆代城市規劃的傳承特色。北京城內很多胡同名稱從元代經明清一直沿用至今,名稱包羅萬象,但大多數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辟才胡同、米市胡同、醬坊胡同等。
北京四合院,是中國北方住宅建築中一種傳統的布局形式,又體現中國前堂後寢的禮製規格。現在北京大量存在的都是清代建造的四合院。四合院一般的布局是在東南西北四麵建房。中間圍出一個院子。院子的外牆除大門外,沒有窗戶或通道與胡同相連,四麵房屋相對獨立,有的彼此間有遊廊相連。四合院多為坐北朝南而建,院門多半開在東南角,門內迎麵建影壁,院內房子有正房、廂房、耳房之分,除了正房必須朝南,還有個左廚右廁的老規矩。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依山而築,牆體外部由巨大的城磚砌築而成。八達嶺嶺口的關城東西兩麵各有關門,西麵的關門上刻有“北門鎖鑰”四個字。長城的高低寬窄各不相同,平均高6~7米、寬4~5米。長城的垛牆上有可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山脊的高地、城牆的轉角或險要處築有堡壘式的城台,這些城台在古代起到了防禦外敵的作用。城台分上下兩層,四周有射洞和垛口。八達嶺長城現已失去了戰爭防禦的作用,但作為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仍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
居庸關
居庸關以險要著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氣勢。由於處在長15千米的溝穀中,兩旁高山夾峙,北接八達嶺。所以遼、金、元、明、清曆代都將這裏作為防守重鎮,於是築居庸關於此。曆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都發生在這裏。居庸關兩旁峰巒疊嶂,素有“居庸疊翠”之稱,此景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天安門
天安門是中國在世界上最著名的象征之一。天安門原叫承天門,是故宮的南門,取王朝應天承命的意思。是古代皇帝頒布詔書的地方,比故宮更有公眾性。它位於北京市區中心,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為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天安門城門5闕,重樓9楹,紅牆黃瓦,金碧輝煌。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典型代表。城門正中懸掛著毛澤東主席巨幅畫像,下有漢白玉金水橋。
中南海
中海、南海和北海,舊稱三海。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總稱,原名太液池(西苑),位於故宮西側。遼金時在此建齋宮,元、明、清三朝不斷增建,成為皇室的遊宴勝地。占地麵積為1500畝。其中水麵700畝。民國初年曾在這裏設過總統府、大元帥府等機構。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此處成為中共中央、國務院的辦公所在地。園內湖麵浩淼,林木蔥鬱,繁花似錦,建築精美。
王府井
王府井指的是王府井大街,南起東長安街,北至中國美術館,是北京最有名的商業街。遼、金時代。王府井隻是一個不出名的村落。明朝永樂年間在這裏修建了10個王府,也稱十大王府或王府街。明亡後,這裏便開始有商販出入,清代形成市肆,店鋪林立。改革開放以後,這裏已成為“日進鬥金”的黃金地段。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寢宮。故宮曆經了24個皇帝,距今已有580多年的曆史。
故宮四麵環有高10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麵積達72萬平方米,共有8700間房屋。故宮城牆四周各設城門一座,現今南麵的午門和北麵的神武門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故宮城內的宮殿建築布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總體來說,整個宮殿建築布局謹嚴、秩序井然、氣勢雄偉、輝煌壯麗,寸磚片瓦皆遵循了封建的等級禮製,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香山
香山位於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占地麵積158公頃。主峰香爐峰,俗稱鬼見愁,海拔557米。山頂有兩塊巨石,稱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雲霧彌漫。如同嫋嫋升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香山為元、明、清三代皇家遊幸駐蹕之所,曆史悠久,名勝眾多。興建於此地的香山公園是一座著名的具有皇家園林特色的大型山林公園,全園山清水秀,花團錦簇,景色幽雅,極富自然野趣。1860年和1900年,香山先後遭到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的破壞。勤政殿、香山寺、香霧窟等景點僅剩遺址。香山公園以香山紅葉最為聞名。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周口店龍骨山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被定名為北京猿人。以後又陸續發現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遺址。周口店有8個古人類文化遺址和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其中北京人遺址和山頂洞人遺址最有代表性。到目前為止,在周口店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塊頭蓋骨、15塊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根據出土物可以證明,北京猿人在大約距今70萬~20萬年的時期內居住於周口店地區,過著以采集為主、狩獵為輔的生活,他們創造出頗具特色的舊石器文化,對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盧溝橋
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盧溝橋與河北趙州橋、泉州洛陽橋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名橋。此橋始建於金代,初名廣利橋,迄今已有800餘年曆史。盧溝橋的東端建有碑亭,石碑為乾隆皇帝所書,正麵為“盧溝曉月”,背麵為盧溝橋詩。盧溝曉月在金代時便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這裏曾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橋的東側便是宛平城。宛平城建於明末,原是保衛京都的拱極衛城。宛平城牆上至今可見中日軍隊在此交戰的累累彈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