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五章普羅科菲耶夫(1891―1953)

  當初誰也沒想到,大逆不道的普羅科菲耶夫如今能被譽為俄羅斯音樂傳統的忠實繼承者。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SergeyProkofiev)於1891年4月23日出生在俄國葉卡傑琳娜省的桑磋夫卡。父親是莊園管理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對兒女十分溫和。母親喜歡彈鋼琴,尤其喜歡貝多芬、肖邦的作品。普羅科菲耶夫小時候天天聽母親彈琴,母親一離開,他就自己坐在琴前開始即興發揮。

  7歲時,母親正式教他學習音樂。當年,他寫了一首四手聯彈的進行曲,長大後,他很自豪地將這首樂曲稱作自己的處女作。8歲時,父親帶他看過幾部歌劇和舞劇,令他眼界大開。幾個月後,他居然捧出了一厚疊樂譜:他的第一部歌劇《巨人》就這樣問世了。經著名作曲家格裏埃爾指導,普羅科菲耶夫於1904年進入彼德堡音樂學院就讀。在校時,他因知識廣泛、學業突出,被同學們戲稱為“教授”。

  普羅科菲耶夫熱衷追求現代作曲技術,常與真正的教授們發生衝突,連他的導師、著名作曲家裏亞多夫都氣得忍不住說:“你在音樂學院呆不了幾天!”但這位性情古板的老師仍然很賞識他的才能,給他的分數並不低。這個調皮學生也非常尊敬他的各位老師,在老師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作品音樂會上,他拚命鼓掌,手都拍疼了。

  1911年,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公演後,毀譽不一。反對者說,這種粗暴狂亂的聲音,根本不算音樂,聽了便會發瘋。擁護者說,這音樂熱情奔放,風格新穎,作者真是天才。還有人說這部作品令人想到足球比賽。真是匪夷所思。普羅科菲耶夫本人倒是不為所動,他在一封信中寫道:“協奏曲演出成功,我感到很滿意。”

  1914年,普羅科菲耶夫在畢業考試的鋼琴音樂會上,又演奏了這部作品,結果名列第一,並獲得了魯賓斯坦獎――一台名貴鋼琴。

  畢業後,普羅科菲耶夫出國旅行,結識了俄國同鄉、著名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和藝術活動家賈吉列夫。賈吉列夫以約寫作品的方式,向他提供了很多幫助。

  回國後,普羅科菲耶夫作品中的現代特點愈加突出。1916年,他的《斯基福組曲》上演時,聽眾為它的大膽新奇大吃一驚,老師格拉祖諾夫未待曲終便離席而去。有一名演奏員對同伴說:“我想我應該買點兒什麽藥來吃,否則,聽了這樣瘋狂的音樂會生病的。”有人甚至根本沒聽音樂就撰文大肆抨擊作者,說作品“非常糟,簡直糟透了”。

  1917年,普羅科菲耶夫完成了自己的傳世佳作《第一(古典)交響曲》,它有著海頓式的外殼,含著20世紀音樂的內核,如今已成為本世紀音樂中的經典。十月革命以後,通過著名作家高爾基的幫助,普羅科菲耶夫來到美國紐約。

  普羅科菲耶夫在美國主要以演奏鋼琴為生。他的演奏剛健有力、充滿熱情,大受美國聽眾歡迎。連所住旅館電梯間的黑人服務員也不無恭敬地摸摸他的雙臂,連聲稱讚他肌肉真棒。普羅科菲耶夫當時想:“大概他把我當成拳擊運動員了。”

  旅居美國期間,普羅科菲耶夫完成了自己最傑出的作品之一《第三鋼琴協奏曲》和歌劇《三個桔子的愛情》。這部歌劇的演出很不順利,普羅科菲耶夫深感沮喪,他說:“我在紐約市各個公園裏散步,看到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內心卻十分失望憤慨,美國樂隊根本無視我的作品。”他終於在1920年憤然離去,到了巴黎。

  巴黎是現代藝術的大本營,他的舞劇《鋼鐵時代》在這裏大獲成功,受到熱烈讚揚。

  他鄉雖好,終非久留之地。在離開祖國的16年間,懷鄉之情令普羅科菲耶夫時刻不能平靜。1932年11月,他終於啟程回國。

  1935年,他完成了舞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舞劇為走上舞台,經曆了一段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劇院方麵的態度很曖昧,表麵上說劇中大團圓的結尾不符合莎士比亞原著精神,其實是嫌他的音樂難以讓人接受。正像扮演女主角的著名舞蹈家烏蘭諾娃所說,當時他們不習慣其中的音樂,“簡直有些害怕它”。作曲家也十分謹慎,他幾乎每次排練都到場,麵布愁雲,一言不發。

  有一次,因音樂聲音太弱,舞台深處聽不到,角色誤了上場,編導大為不滿。固執的作曲家說:“您需要的是鼓聲,不是音樂。”演員們請他親自上台體察,普羅科菲耶夫雖然老大不情願,卻也隻好勉難為之。一上台,果然如演員所說。普羅科菲耶夫十分尷尬,連忙修改。

  隨著排練的進展,大家日益相互了解,合作逐漸默契。演員們克服了聽覺惰性之後,體會到了其音樂性格鮮明,切合舞台動作的優點,認識到角色的音樂性格生動、準確,與莎翁原作精神緊相吻合。烏蘭諾娃後來說:“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他筆下的朱麗葉是我最喜愛的角色。這個角色集中表現了普羅科菲耶夫幾乎每部作品中都那麽感人的色彩以及人道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氣質。”

  1936年初,普羅科菲耶夫完成了為孩子們寫的童話樂曲《彼得與狼》,為便於理解,還在曲中加進了朗誦。這部作品通俗生動,情趣盎然,近60年來,一直深受世界各地小聽眾的喜愛。

  1937年,普羅科菲耶夫專赴好萊塢研究美國電影音樂。

  其後,他為傑出的導演愛森斯坦的著名影片《亞曆山大・涅夫斯基》譜寫了音樂。如今,它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影音樂經典。

  20世紀40年代間,他又先後完成了力作《第五交響曲》

  和歌劇《戰爭與和平》,9首鋼琴奏鳴曲也於此間完成。但這些作品中有不少雖然獲得成功,但卻受到了嚴厲的批判,作曲家還因此做了檢查。

  1947年起,普羅科菲耶夫的健康狀況明顯惡化。1953年1月,他還曾撰文談論自己的創作計劃,不想於3月5日竟抱病與世長辭。

  普羅科菲耶夫在動蕩的一生中,曾受到未必公正的政治待遇,屢遭批判,但俄羅斯人民、全世界人民都將永遠懷念這位充滿創新精神的卓越作曲家,永遠愛戴他那些真摯動人的作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