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作曲家幾乎一生旅居國外,並且始終處在本世紀各種音樂新潮的風口浪尖上,但他的音樂中仍然保持著濃鬱地祖國俄羅斯的優秀傳統。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vinsky)1882年6月17日生於俄國聖彼德堡附近的奧拉寧包姆。父親是帝國歌劇院的男低音歌唱家。父親希望兒子不要追隨自己,去做一名律師。但或許恰恰是父親的職業影響了他,斯特拉文斯基從小便很喜歡音樂,9歲時,鋼琴已經彈得蠻不錯,甚至打算自己作曲了。
1901年,斯特拉文斯基雖然承父訓考入彼德堡大學學法律,但鑽研音樂的時間卻越來越多。斯特拉文斯基在20歲那年結識了著名作曲家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後,更是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家中,最後,索性告別法律,投師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專攻作曲。
1908年,為祝賀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女兒的婚禮,斯特拉文斯基創作了一首管弦樂曲《焰火》。這首樂曲雖然很短,尚不足10分鍾,但卻引起了當時在巴黎組建俄羅斯芭蕾舞團的著名藝術活動家賈吉列夫的注意,他遂約請斯特拉文斯基為舞劇《火鳥》寫作音樂。
1910年6月,《火鳥》在巴黎歌劇院首演,立即在歐洲樂壇上大放異彩,一舉成功。接踵而來的是1911年完成的另一部舞劇《彼得魯什卡》,同樣受到歡迎。
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完成了賈吉列夫約寫的第三部舞劇《春祭》。這部舞劇當年5月29日首演時,對巴黎聽眾的震動絕不亞於一場火山爆發。音樂中瘋狂強烈的節奏、粗糙刺耳的音響,就像是在與溫文爾雅的芭蕾音樂傳統提出挑戰。台下聽眾立即分成支持與反對的兩大陣營,爭吵謾罵,甚至顧不得斯文大打出手,亂成一片。一位評論家曾對當晚的場麵做過精彩的描述:“開演不久,一部分聽眾認為斯特拉文斯基有褻瀆音樂的企圖而怒不可遏,有人吹口哨,有人尖聲喊,以示不滿。我們這些喜歡這種音樂的人發現音樂中的言論自由受到鉗製,便仗義執言提出抗議。當晚的情形,就像一場為藝術而戰的生死搏鬥。樂隊的聲音根本無法聽見,舞台上的演員隻能把一切置之度外,全憑感覺起舞。指揮也在大聲作吼,以助演員一臂之力。我身後的一位年輕人為了聽清楚,一直站立著。虧得他在騷亂中還能全身心投入欣賞,手掌合著音樂節拍不斷敲著我的腦袋。我自己也沉湎於音樂之中,竟渾然未覺。等音樂停頓時,我忽然感到不對頭。回身看時,他才頓有所悟連聲道歉。我們倆人都迷醉在忘我的藝術境界中了。”
1914年4月,《春祭》再以音樂會形式出現時,人們已經見慣不怪,演出相當成功。這部作品已成為斯特拉文斯基早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本世紀中的經典佳作之一。
多少年來,斯特拉文斯基―直靠俄國家中寄錢維持生活。
十月革命後,沒收了他的財產,賈吉列夫的劇團這時也陷入困境。沒有了收入來源,他隻好與人組成小型室內樂團巡回演出。此間,他寫了一部由六件樂器加打擊樂伴奏的舞劇音樂《士兵的故事》,充分顯示了室內樂寫作的才能。
斯特拉文斯基在創作中不拘一格,不斷吸收各種新的表現手段。當人們正在評論他的某種風格時,他早已轉向了另一種新風格。1919年,斯特拉文斯基吸收當時正盛行的爵士樂因素,寫了十一件樂器的《拉格泰姆》。1920年,他又完成了舞劇《浦爾奇涅拉》,從此致力於旨在恢複古老傳統的“新古典主義”。
1926年,斯特拉文斯基出於“為了表現崇高的精神,必須使用特別的語言,而不是普通會話”的想法,改用拉丁語創作,推出古代希臘神話歌劇《俄狄浦斯王》。演出時由旁白者將故事告訴聽眾;演唱者一律使用拉丁語;主要角色要像石雕一樣靜立不動;所有合唱隊員也都身著古代服裝戴著假麵具肅然而立;伴奏隻用弦樂器,全然是完整的一套古人作派。斯拉特文斯基樂此不疲,1928年又寫成一部古代希臘神話清唱劇《阿波羅》,並在首演中親自出馬擔任鋼琴演奏。兩年後,他又根據《聖經》的內容寫出《詩篇交響曲》,再度成為音樂界的話題中心。
1934年,斯特拉文斯基入籍法國。為了紀念這件大事,他隨即創作了《兩架鋼琴協奏曲》,第二年11月與兒子合作在巴黎演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斯特拉文斯基移居美國,先後寫有《C調交響曲》和《三樂章交響曲》等作品。戰火持續中,他已無法再回歐洲,於是定居美國好萊塢,並在1945年入籍美國。居住地點與國籍的改變,並沒有改變他的生活方式。他仍然繼續作曲,並到世界各地去指揮他的新作。人們曾認為斯特拉文斯基在音樂上與勳伯格學派各據一隅勢不兩立,不想斯特拉文斯基又開始研究序列音樂,並尤其看重威伯恩的實踐。這之後的作品中便反映出了他在這一方麵的新興趣。
斯特拉文斯基是一位嚴以律己的工作狂。他日常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安排得有條不紊:早上按時做健身操,中間工作12個小時,然後下盤中國象棋算是休息。他的一位朋友曾這樣描繪他的工作室:“斯特拉文斯基的寫字台很像外科醫生的器械台,各種不同顏色的墨水瓶都按一定的位置排列好。旁邊還有各種各樣大小不同的橡皮、各種尺子、去墨水的褪色靈、各種鉛筆、小刀,不消說,還少不了斯特拉文斯基發明的用來繪製五線譜的一種帶輪小工具。各色的墨水在譜紙上都有固定的用途:一種用來寫音符;另一種寫第一行歌詞;第三種寫第二行歌詞;再有幾種寫各種標題;此外,還有一種專門用來寫譜中的說明文字。小節線是用尺子畫的,所有出錯的地方都要用一種鋼製的工具仔細去掉。”
斯特拉文斯基與著名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情趣相投,交情至篤。畢加索常贈畫給他。有一次,他在國外旅行時,行李中裝有一幅畢加索為他作的肖像,被海關官員發現了。畢加索的畫高度抽象,幾位官員顛來倒去不得其解,大為疑惑,猜想一定是一幅偽裝了的秘密軍事地圖。斯特拉文斯基再三解釋也沒有用,幹脆說:“您說得對,是一張圖,本人麵部的平麵圖。”結果,這幅肖像還是被忠於職守充滿高度警惕性的海關官員沒收了。
1962年秋天,80多歲的老人斯特拉文斯基回到闊別的祖國訪問,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和熱烈的歡迎。
1971年4月6日,斯特拉文斯基在美國逝世。根據他生前的囑托,人們將他葬於威尼斯的賈吉列夫墓地旁邊。從此,他便與這位當年引他走向成功之路的恩公長眠在一起了。
20世紀的作曲家,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樣,在種種風格流派的創作中都獲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