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章德沃夏克(1841―1904)

  愛國主義,對有的人來說,可能隻是冠冕堂皇的口號,但是對身處被奴役國家的德沃夏克來說,卻是一麵鮮明而真實的旗幟。

  安東尼・德沃夏克(AntoninDvoak)1841年9月8日生於捷克布拉格以北30公裏的小村莊涅拉霍士夫斯。德沃夏克從小就十分喜愛故鄉的民歌,他努力學習唱歌和小提琴,對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

  德沃夏克的父親是一個窮苦的屠夫。按照當時的習慣,身為長子的德沃夏克要繼承父親的職業。於是他在12歲的時候,被送往附近的小城學徒。

  德沃夏克對這份職業毫無興趣,他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練習小提琴。每當琴聲響起,便勾起了他無窮的想象。一位風琴師發現了德沃夏克的才華,就教他演奏風琴、鋼琴以及音樂理論。德沃夏克天資聰慧,用功好學,進步很快。老師找到德沃夏克的父母,建議他們讓兒子去學音樂。雖然窮苦但卻明智的父母欣然同意。德沃夏克遂於16歲那年考入布拉格風琴學校。

  父母親雖然愛心備至,卻財力有限。為了掙得足夠的學費,德沃夏克半工半讀,在教堂於各種樂隊裏演奏小提琴,替人抄譜,教音樂課,在忙碌的工作中也增長了才幹。

  當時,著名的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正在捷克國民劇場擔任樂隊指揮,他非常器重德沃夏克。德沃夏克畢業後,斯美塔那便請他在自己的樂隊裏演奏提琴,並提供了許多樂譜,供他學習。德沃夏克在這座劇院裏工作了10年,也默默地鑽研了10年。10年的辛苦為他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牢靠的基礎。

  當時,捷克正處在奧地利的統治之下。占領者為了鞏固、延長自己的統治,鉗製捷克民族文化的發展,企圖用德奧文化對捷克人民實行思想統治上的殖民化。以斯美塔那為代表的一大批捷克藝術家針鋒相對地舉起了發展捷克民族文化的旗幟,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文化特征的音樂作品。1872年,在斯美塔那的影響下,德沃夏克根據捷克詩人的同名敘事詩譜寫成了讚美詩《白山的子孫》。作品反映了17世紀捷克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英勇鬥爭,表達了作曲家對祖國的深切熱愛。這部作品唱出了當時人民的心聲,很快便風行於全國各地。

  翌年,德沃夏克結婚後,辭去了樂隊提琴師的職務,專心創作。他的妻子為他創造了安寧、舒適的寫作環境。但是他們遇到了新的麻煩:婚後的生活越來越窮困。雖然他有不少作品在音樂會上受到好評,但是,沒有機會出版,沒有收入。

  為謀生計,他隻好又像求學時那樣,去教音樂課,去教堂彈琴。

  就這樣,他仍然有連麵包錢都拿不出的時候。無奈之中,1874年,他硬著頭皮向奧地利一個專門資助窮困而有天才的音樂家的組織提出申請,並按照要求送去了自己的作品。從第二年起,他連續五年獲得了這個組織提供的獎金。

  1877年,這個組織的評委之一、著名德國作曲家勃拉姆斯在評審中驚喜地注意到這位才華橫溢的青年。他立刻提筆給朋友、出版家希姆洛克寫信,請求出版德沃夏克的作品。信中寫道:“像您這樣的出版家一定會對這些作品感興趣。任何您想得到的歌劇、交響曲、重奏曲、鋼琴曲等等,他都能寫得出來。他是一個天才,這毫無疑問,但也是一個窮人。所以,我請求您特別予以關照。”

  勃拉姆斯的真誠幫助,為德沃夏克打開了走向世界的大門,同時,也開始了這兩位作曲家之間的長期友誼。勃拉姆斯不僅幫助德沃夏克提高作曲技術,當德沃夏克的作品排印時,他還用整天的時間親自為德沃夏克校對。他們誌同道合,切磋磨礪,互相關心,共同分享彼此的成功。為了表示自己的感戴之情,德沃夏克將《d小調弦樂四重奏》獻給勃拉姆斯,並將勃拉姆斯的五首《匈牙利舞曲》成功地改編為管弦樂曲後獻給勃拉姆斯。他們不僅因這一深厚的友誼彼此獲益,同時也為世人樹立了提掖後進、尊敬前輩的一代典範。

  逐漸,德沃夏克的作品不但在捷克人人盡知,國外聽眾也時有所聞。英國聽眾對他的音樂尤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他先後九次出訪英國,每次都受到熱烈歡迎。他的清唱劇《幽靈的新娘》曾在伯明翰上演,他自己曾生動地描繪了當時的情景:“當女高音阿爾巴尼唱完第一首詠歎調後,聽眾像觸了電似的,立刻就是一陣熱烈的掌聲,並且越來越熱烈,直到曲終。樂隊、合唱隊和聽眾的歡呼聲響成一片。他們不斷地大聲喝彩、叫我的名字。這人聲鼎沸的場麵真使我驚呆了。”

  1890年,布拉格卡洛爾大學贈予德沃夏克榮譽哲學博士學位。他同時受聘為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德沃夏克聲譽日增,但其愛國之心卻絲毫未減。

  有一次,老朋友希姆洛克在德沃夏克的《d小調交響曲》付印時,覺得不用捷克文更好,但德沃夏克堅持不改。出版商不同意,爭論中不免出言不遜。德沃夏克非常珍惜和希姆洛克的友誼,但更珍惜祖國的尊嚴。他激動地對希姆洛克說:“我隻想告訴你一件事,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祖國,誰都熱愛自己的祖國,忠實於自己的祖國。”由此,幾年中德沃夏克和希姆洛克斷絕了來往。最後,還是出版商出麵道歉,大家才重歸於好。

  1892年,德沃夏克接到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創辦人琴妮・瑟勃夫人的邀請,出任該院院長,同時教授作曲、配器,並擔任學校交響樂隊的指揮。

  其時,紐約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與古老的歐洲大陸自有不同,美國的許多新鮮事物都給德沃夏克留下了極其強烈而深刻的印象。他在美國有一些黑人學生,在這些學生的幫助下,德沃夏克對美國的黑人音樂、進而對印第安民間音樂都漸漸有了了解。

  1893年,在美國詩人朗費羅描寫印第安人的長詩《海華沙之歌》的影響下,德沃夏克寫出不朽之作《e小調第九交響曲》。曲中始終貫穿著對祖國捷克的思念,同時也抒發了他來到美國之後的深刻感受。這部作品本無標題,準備演出之際,琴妮・瑟勃夫人建議署題“新大陸”,德沃夏克欣然從命。它的首演立刻在美國引起巨大的轟動。起初,美國的報紙把它稱為“美國的交響樂”,但德沃夏克深不以為然。他說:“我沒有使用過任何一條黑人或者印第安人的旋律。我隻是在自己的主題中體現了印第安音樂的特色,隻是用現代的節奏、和聲,對位和樂隊音色等各種手法發展了這些特色。”

  1895年,德沃夏克從美國返回捷克。第二年,寫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歌劇《水仙女》。1901年,他被任命為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兩年後,當他完成了最後一部歌劇《阿爾密達》時,生了一場大病。1904年5月1日進午餐時,他突然中風,幾分鍾後不幸逝世。

  高舉愛國主義的大旗,從被奴役的國家中殺出一條生路,為祖國爭得世界性的榮譽,這是德沃夏克一生的理想,他成功了。他的祖國人民永遠記得他,全世界人民也都永遠記得這位為愛國主義理想勇敢奮鬥了一生的捷克作曲家。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