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有三位,因為這三位作曲家的名字都從字母B開始,所以又稱“三B”。他們是巴赫、貝多芬和勃拉姆斯。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於1833年5月7日生於漢堡的一個音樂家庭。父親是漢堡交響樂團樂師。
勃拉姆斯從小跟父親學習音樂。他的音高辨別能力很強,6歲時,就能背向鋼琴又快又準地聽出父親所彈的每一個音,從不出錯。因此,父親總懷疑他是否回頭偷看過鍵盤。少年時代的勃拉姆斯學習非常刻苦,當小朋友們遊戲時,他總是獨自練琴、讀書。12歲時,他開始學習作曲。父親打算讓勃拉姆斯像自己一樣成為弦樂演奏家,但勃拉姆斯更喜愛鋼琴,14歲時就舉行了公演的鋼琴獨奏音樂會。迫於生計,他小小年紀便開始在小酒館和舞廳演奏鋼琴補貼家用了。1853年1月,20歲的勃拉姆斯與匈牙利小提琴家萊梅尼一同去旅行演奏。他們來到傑魯雷根城。臨開演,倆人才發現舞台上的鋼琴比萊梅尼用的小提琴低半音。這時,請人調琴已經來不及,小提琴家怕影響效果又不肯放低提琴弦。出場時間已到,不容再猶豫。勃拉姆斯信步走上舞台,憑著驚人的反應和高超的技術,把鋼琴部分全部提高半音演奏。一曲終了,輕鬆自若,小提琴家已自驚呆在聽眾的熱烈掌聲中。
經著名小提琴家約阿希姆介紹,勃拉姆斯見到了心儀已久的李斯特。李斯特非常熱情地接待了勃拉姆斯,並對他的作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鼓勵他繼續努力。但勃拉姆斯在與李斯特的幾天接觸中,漸漸對李斯特過份沉溺於榮譽中的傲然作風不以為然,他也不喜歡李斯特誇張華麗的鋼琴演奏風格。他覺得自己與李斯特相距甚遠,且又對李斯特的情趣不敢苟同,所以深感失望。
一天,李斯特為賓客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作品,然後又滿懷激情地演奏自己的新作《b小調奏鳴曲》。曲猶過半,李斯特停下手來,想回頭看看勃拉姆斯作何表情,不想勃拉姆斯已鼾聲大作進入夢鄉了。李斯特當然十分生氣,拂袖而去。這次會麵就這樣不歡而散了。
與此前後,也是由約阿希姆介紹,勃拉姆斯來到舒曼家造訪。
身患重病的舒曼親切地接待了他。勃拉姆斯為舒曼夫婦演奏了自己的幾首作品,舒曼激動地對愛妻說:“親愛的,這樣的音樂我們從來沒有聽過。”舒曼的妻子克拉拉也非常激動。舒曼從勃拉姆斯身上,看到年輕時的自己,於是欣然命筆,熱情地介紹勃拉姆斯。文中說:“他叫約翰內斯・勃拉姆斯,來自漢堡,一向在那裏默默無聞的埋頭工作。他的一切都告訴我們,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他的謙遜就是他成功的保證。在這裏,他也許會遇到創傷和挫折,但是他也會得到成功和榮譽。讓我們竭誠歡迎這位英勇豪邁的戰士吧!”
與舒曼夫婦的相識,於勃拉姆斯日後畢生的事業與生活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幾個月後,傳來了舒曼因病跳河,被人救起後住進瘋人院的消息,勃拉姆斯連忙來到舒曼的病榻前,同克拉拉一起陪伴著舒曼,直到舒曼離開人間。
懷著對舒曼的無限思念之情,經過十幾年的醞釀,勃拉姆斯於1868年完成了巨作《德意誌安魂曲》。初演時,克拉拉和約阿希姆夫婦都在座。這部作品引起了整個維也納的轟動。
人們稱它是“自巴赫、貝多芬以來,首屈一指的宗教音樂作品。”
1876年11月,勃拉姆斯又因《第一交響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交響曲是他用十五年時間斷斷續續寫成的。人們稱讚這首交響曲可以被譽為貝多芬的第十交響曲,認為這部作品顯示了勃拉姆斯與貝多芬在精神上的密切聯係。就連十年多來無心理睬勃拉姆斯,一直醉心於瓦格納作品的著名指揮家畢羅,這時也變成了勃拉姆斯的擁戴者,音樂曆史中“三B”的說法,就是他率先提出的。1880年,布雷斯勞大學贈予勃拉姆斯名譽博士學位,為此,勃拉姆斯特地寫了《學院節日序曲》,以示答謝。
1885年5月20日,克拉拉夫人病故,勃拉姆斯聞訊立刻趕去參加葬禮。勃拉姆斯暗戀克拉拉已久,並因此終生獨居。
如今他失去了一位親密的摯友,至為悲痛。
勃拉姆斯的晚年生活非常平靜。雖然世人為他和瓦格納的高低優劣吵翻了天,但勃拉姆斯本人卻熟視無睹,全然置之度外。據羅馬尼亞著名音樂家埃內斯庫回憶說,他曾於1892年與晚年中的勃拉姆斯邂逅相遇。當時,11歲的埃內斯庫正在維也納音樂學院的大廳走廊中獨自練習小提琴,迎麵走來了大胡子前輩勃拉姆斯。埃內斯庫不禁手忙腳亂,慌作一團。勃拉姆斯停下來,勸他別緊張,接著練習。漸漸地,埃內斯庫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中,鬆弛自如,已忘卻身邊的老人。一曲終了,勃拉姆斯大為讚賞,鼓勵他再接再勵,定會成功。埃內斯庫在自己晚年時說,在他一生中曾多次遇到種種困難,但一想到勃拉姆斯當年的鼓勵,便立即精神振作,充滿信心。
1896年,勃拉姆斯的健康狀況突然惡化。1897年4月3日夜,這位可敬的老人病逝於維也納家中。
在勃拉姆斯的一生中,或許難得看到動人心魄的驚濤駭浪,但他畢生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盡心盡職地忠於自己熱愛的事業,並因自己誠實而出色的勞動,在世界音樂發展的曆史中占有著突出而光輝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