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四章瓦格納(1813―1883

  瓦格納是位音樂家,也是一位倔強的鬥士。他不僅曾荷槍實彈出入於戰鬥的烽火,而且馳騁於歌劇的改革中,與陳腐的傳統、保守的世俗展開了英勇的搏擊。

  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Wagner)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的文化中心城市――萊比錫。父親是一名警察局的書記官,雙親都非常喜歡歌劇。瓦格納出生不久,父親便去世了。繼父是一位歌劇演員,他常帶瓦格納去劇院。舞台生活的影響和周圍環境的熏陶,使幼小的瓦格納對戲劇和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瓦格納天性聰慧,少年早熟,對文學、詩歌、戲劇和曆史無不十分愛好。他曾在莎士比亞的戲劇,歌德和席勒的詩歌上大下一番功夫,翻譯過很多歌劇。14歲那年,他模仿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和《李爾王》自己還創作了一部悲劇。1827年春,他讀到一篇介紹貝多芬的文章,大為感動,於是,開始研究貝多芬的作品,常常去聆聽貝多芬作品的音樂會,這些音樂都給予他十分強烈的影響。他決心學好作曲,當一名歌劇作曲家。

  1830年,瓦格納入萊比錫大學主修哲學和美學,學業雖未能專心,作曲倒有了長足的長進。瓦格納26歲時來到巴黎,靠改編流行的歌劇選曲和替出版商校對樂譜為生。此時他已寫完歌劇《黎恩濟》和《漂泊的荷蘭人》。

  1842年,因《黎恩濟》在國內上演,瓦格納啟程回國定居德累斯頓。在回德國的路上,又見萊茵河,瓦絡納止不住淚流滿麵,他說:“我雖是一個貧窮的藝術家,但我發誓永遠效忠祖國。”前述兩部歌劇因其創新精神,未能得到廣泛認可,所以他的處境也沒有太多的變化。後來,他又繼續創作了歌劇《湯豪塞》和《羅恩格林》。

  同行的妒嫉,輿論的攻擊,權貴的犯難,在難以忍受的壓力下,他一度產生了強烈的厭世感。

  這時,迎來了1848年的歐洲革命。瓦格納所在的德累斯頓也掀起了“五月暴動”,起義軍和政府軍在街道上展開了激戰。痛苦中走投無路的瓦格納索性參加義軍,投入戰鬥。他不僅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張貼標語鼓動軍情,而且還隻身孤膽深入敵後,冒著生命危險偵察敵情。

  政府對瓦格納恨之入骨,下令通緝:“本地宮廷樂長瓦格納,因參加暴動,應受法庭審判,但至今尚未捕獲。特提請所有警察機關注意上述情節,如在貴轄區找到瓦格納本人,請立即逮捕。”

  起義失敗後,瓦格納逃離德累斯頓來到魏瑪,藏在匈牙利傑出作曲家李斯特家裏。在李斯特的幫助下,他悄悄越過國境,躲開追捕,來到了瑞士的蘇黎士。

  在蘇黎士,瓦格納重振旗鼓,潛心著述,完成了一係列歌劇理論著作。

  瓦格納把他的歌劇稱為“樂劇”,他認為歌劇的中心問題是處理音樂與戲劇的關係。樂劇和我們說的傳統歌劇不全一樣。樂劇打破了傳統歌劇中一段一段的分曲結構形式,也取消了詠歎調、宣敘調之間的界限,它用的是不斷貫穿發展的“無終旋律”;人聲演唱也不像在傳統中那樣獨立了,它與樂隊合成一個誰也離不開誰的整體。瓦格納在樂劇中為各個人物、事件甚至道具都寫有各不相同的“主導動機”,這些動機成了它們所代表的各種事物的標誌,並隨著事物在劇情中的發展而變化。瓦格納曾提出一種“綜合藝術”的主張,要求從舞台中所看到、聽到的一切都服從於戲劇本身的發展,不要求它們有獨立性。樂劇正是這一主張的產物。

  瓦格納為了實現自己所倡導的歌劇改革,事無巨細,身體力行,他自己動手編寫劇本,自己作曲,自己指揮,甚至還於中客串演員。瓦格納精力充沛,個性堅強。他不顧世人的反對,英勇往直前地追求自己的目標,在歌劇改革事業上,取得了劃時代的重要成就。

  瓦格納的盛名之下,不免招來一些冒充風雅的假斯文。瓦格納在倫敦訪問時,曾結識自稱是他的崇拜者皮克廷勳爵。這位勳爵聽說瓦格納正要開音樂會,馬上表示一定到場領教。音樂會後舉行了招待會,大家紛紛祝賀作曲家的成功。皮克廷當然也在座。他在會上讚揚瓦格納說:“我還從來沒有這樣笑過,您瞧,演了半個多鍾頭,我才認出您戴著蓬鬆的假發,把整個臉都塗黑了。”真是語驚四座。原來這位熱心的貴族進錯了劇院,聽了一晚上黑人表演的滑稽喜劇。

  1872年,在他的崇拜者、年輕的巴伐利亞路德維希二世的幫助下,瓦格納夢寐以求的歌劇院落成了。它坐落在拜魯特小城。它的造型、結構采用了羅馬劇場式的半圓形,觀眾席呈階梯式,樂隊、指揮都被安置在樂池裏。瓦格納在感恩戴德之中,一反年輕時的革命初衷,為王室歌功頌德。為五鬥米摧眉折腰者,桀傲如瓦格納,竟也未能免俗,令人扼腕。

  1876年8月,瓦格納在這裏上演了他的巨作――《尼伯龍根指環》。它由《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裏德》和《神界的黃昏》四部歌劇合一而成。每演一套需要4天,首演進行了12天,反複上演了全戲共3次,其喜慶氣氛可想而知。

  1882年,他最後一部歌劇《帕西法爾》上演了。他在安排演員時,和年輕的妻子科西瑪(李斯特的女兒)發生了爭執。

  之後,他的身體每況愈下,於1883年2月13日客死在前往就醫的威尼斯。

  他在遺囑中說,在他死後30年內不許任何地方上演《帕西法爾》,隻有拜魯特劇院是例外,因為它是唯一配演這部“神聖作品”的劇院。他認為,如果在別處上演,該劇的藝術風格就蕩然無存了。直到1903年,經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設法將它搬上了紐約舞台之後,這部歌劇才有機會在拜魯特之外的劇院與觀眾見麵。

  瓦格納的畢生奮鬥沒有付諸東流。他改變了歌劇發展曆史的進程,從他之後,歌劇便再也不能是昔日舊貌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