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是人類思想、文化的轉變時期,其間人才輩出,如過江之鯽。有許多音樂家不僅擅於演奏、精於作曲,而且熱衷於以文律樂、著書立說。其中之佼佼出類者當首推舒曼。
羅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1810年6月8日出生在德國的茲維考。父親酷愛文學,是位出版商兼書商;母親是一位普通主婦。家裏沒有誰曾與音樂有緣。但舒曼6歲始學鋼琴,7歲時嚐試作曲,從小就顯示出罕見的音樂才能。少年舒曼想象力豐富、情緒敏感,但偶爾也有過於激昂而不穩定的征兆。
舒曼10歲上學讀書。他興趣廣泛,樣樣在行,與同學們自行組織樂隊,自己作曲,並熟讀了古今文學名著,還試寫過劇本、小說。這些努力,都深得父親的讚許與支持。
1826年,舒曼中學畢業時,父親不幸去世。母親希望他能成為法官。舒曼不忍有拂母意,隻好於18歲那年,勉難進入萊比錫大學。
大學期間,舒曼整天所好的是讀文學、學哲學、練劍術、看歌劇,與法律幾乎一無相幹。這時,他雖然還在練習鋼琴,且偶有音樂作品問世,但尚無心作音樂家,正徜徉在文學、音樂各種愛好之間。
1830年,20歲的舒曼去法蘭克福聽了一場帕格尼尼的音樂會,大為振奮,遂痛下決心,舍棄法律學習,獻身音樂事業。
兩年前,舒曼初到萊比錫時,曾投師鋼琴教育家維克。維克老師很器重舒曼的才華,深信不消幾年,舒曼一定能成為第一流的鋼琴家。為了不負師望,舒曼現在索性搬進老師家住,不顧一切地拚命努力練琴。然而,欲速不達,事與願違。1832年,他擅自采用自己發明的加強手指訓練的特殊方法:用帶子捆住右手指,帶子的另一端係在天花板上,其餘的手指猛力敲擊琴鍵。這種冒險遊戲不僅於事無補,反倒損傷了他的右手,迫使他放棄了成為鋼琴家的願望,掉轉船頭,從師萊比錫的指揮多恩專攻作曲,並開始撰寫音樂評論文章。
舒曼在音樂指評方麵的建樹,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他的文章觀點鮮明、眼光敏銳、文筆生動、言詞犀利,勇敢地為新一代浪漫主義音樂家搖旗呐喊,鳴鑼喝道,有力地鞭韃了當時流行於德國的庸俗保守的藝術觀。
1831年,他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向世界宣告了青年音樂家肖邦的天才;1853年,他留下了最後一篇文章,將默默無聞的勃拉姆斯帶進了人們的視野。
1834年,舒曼創辦了《新音樂雜誌》,在雜誌中建立了一個包括古今所有進步音樂家在內的假設組織“大衛同盟”。發表言論的盟員有三位:弗羅列斯坦、埃塞比烏斯和拉羅。這三位其實都是舒曼一個人。他以三種不同的性格、三種不同的口吻,表述了自己的意見。雜誌的方針是“對那些過時的,注定要滅亡的東西,站在未來的立場上,給它一個先知先覺的無情打擊。”這本雜誌持續了10年之久,影響很大,包括肖邦、李斯特、柏遼茲、門德爾鬆、勃拉姆斯在內的藝術家們都應感謝他的大力支持。
1836年春天,舒曼與相識9年的老師維克的女兒、傑出的鋼琴家克拉拉相愛了。這對年輕人的愛情遭到維克先生的強烈反對。舒曼這時雖已取得耶魯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但維克仍然認為他配不上自己的女兒。舒曼無奈之中隻好求助於法律,他的法律知識居然現在還當真派上了用場。經法院判決,兩個人才爭取到結婚的權利。
1840年9月12日,他們曆盡艱難,終成眷屬。作為結婚禮物,舒曼送給克拉拉一部包含26首歌曲的歌集《桃金娘》。婚後,他們舉案齊眉,相敬如賓,並且常常一起演出:舒曼作曲,克拉拉演奏。舒曼這些鋼琴作品清新明朗,饒富詩意,與克拉拉的精彩演奏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一年舒曼歌曲創作所獲頗豐,人稱舒曼的“歌曲之年”。他的歌曲在德國藝術歌曲的發展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包括著名的《夢幻曲》在內的《童年情景》鋼琴套曲也是他在1840年的作品。他對克拉拉說:“由於回憶起你的童年時代,我寫下了這部作品。每次彈這些曲子,童年時代的許多情景就會在腦子裏蘇醒過來,使我深深動情。”
1841年以後,舒曼開始構思大型作品。這一年他完成的第一部作品是《B大調交響曲》,僅僅用了4天。克拉拉在日記中寫道:“今天,羅伯特(舒曼)終於完成了交響曲。他大部分都是夜間寫作,通宵達旦也是常有的事。他稱這部作品為《春天交響曲》。”這首交響曲於1841年3月31日由門德爾鬆指揮首演於萊比錫,大獲成功。
有了上次合作,舒曼與門德爾鬆的友誼日益加深。1841年,克拉拉在門德爾鬆領導的萊比錫愛樂協會“格萬大廳”的定期音樂會上,演奏了舒曼的《a小調幻想曲》。1843年,門德爾鬆創辦了萊比錫音樂學院,聘請舒曼出任鋼琴與作曲教授,舒曼欣然而往。
由於工作的繁忙勞累,舒曼的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從1844年開始,他的精神出現異常;1850年後,日見嚴重;1854年,舒曼的精神完全呈現不健全狀態,常常產生幻覺。一個冷天,他的病情發作,僅僅身著一件單衣就跳進冰冷的萊因河。
被人救起後,他已不辨親人,遂被送至瘋人院。1856年7月29日,他在瘋人院內躺在克拉拉的懷中,離開了自己最親的親人。
舒曼逝世後,夫人克拉拉懷著深深的悲哀到各地去演奏旅行,不遺餘力地大力介紹舒曼的作品,為他們之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獻上了最後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