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硯秋,是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滿族。1904年(清光緒29年)1月1日(陰曆十一月十四日)出生在北京德勝門內大翔鳳胡同,原名承麟。
承麟1歲,父親去世,家境日漸衰落。6歲那年,鄰居中一位京劇演員榮蝶仙,看到承麟母子度日艱難,願收他為徒。從此,承麟投身梨園,藝名“程菊儂”。
學戲練功是苦差事,而教戲就是打戲的陋規,對菊儂也不例外。他忍受痛苦,刻苦學藝。11歲登台唱了青衣的老戲《彩配樓》、《祭江》、《祭塔》。如果說榮蝶仙是菊儂的啟蒙師父,那麽,真正扶持菊儂走上藝術舞台的人,當舉羅癭公。
羅癭公是北京政、教兩界有名氣的北京三大名幹之一。他曾在清廷郵傳部供職。辛亥革命後,曆任總統府秘書、國務院參議、禮製館編纂等職。袁世凱稱帝時,他不附和苟同,辭官縱情詩酒,流連戲院。
那時,菊儂從師已到後期,能以演唱的收入回報師父了。一天,在浙慈會館演戲,由於勞累過度,菊儂倒嗆了。按例,他應充分休息,可師父為了一筆可觀的收入,仍催逼他赴滬演出。羅癭公早就愛看菊儂的戲,且認為他很有前途,此時得知這事,他立即籌款為菊儂贖師。
菊儂回到家,母子倆生活沒有依靠。羅癭公妥善安排了他們的生活,並讓菊儂繼續學藝。他親自為菊儂製定學習規劃,教他學文化,並請來著名藝術家傳授技藝。羅癭公還為菊儂更改藝名“程豔秋”。
在羅癭公的引薦下,程豔秋得到了戲劇藝術家梅蘭芳的指導,演藝不斷提高。之後,又問業學藝於王瑤卿門下。王瑤卿先生對程派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可以說,程豔秋獨創程派藝術的兩根巨大支柱:一是羅癭公,二是王瑤卿。
幾年功夫不尋常,程豔秋在恩師的指點下,藝有大進,許多班社都來約他搭班合作,他認真地選擇,最後決定搭班於著名老生餘叔岩。
1922年秋,上海大舞台來邀餘叔岩演戲。餘掛頭牌,帶去的程豔秋掛二牌。後因意外事故,餘叔岩悄然回京,使得程豔秋掛了頭牌,第一次獨擋一麵。程豔秋以《玉堂春》等劇目在上海一炮打響,初露鋒芒,從此,上海灘認定了程豔秋的名字。
豔秋沒有滿足以老戲取勝的局麵,羅癭公先生寫的《紅拂傳》、《花舫綠》、《王獅墜》、《孔雀屏》、《風流棒》、《鴛鴦塚》等一批新戲,都在王瑤卿的指導下一一排練上演了。
正當程豔秋全力奔向新階梯時,恩師羅癭公病故。這對程豔秋精神上是沉重的打擊,藝術上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羅癭公死後,程豔秋失去了精神與藝術上的一大支柱。他必須站立起來,另起爐灶。
本世紀20至30年代,是旦角行當以演新戲求發展的年代,梅蘭芳、程豔秋、荀慧生、尚小雲的一大批新劇目,拓寬了新戲題材領域。程豔秋的《荒山淚》、《春閨樓》把程派藝術推向了高峰。
1932年元旦,程豔秋虛歲30歲,而立之年,他宣布改名程硯秋。就在他更名後不幾天,程硯秋決定放棄巨額收入,拋妻別子,以中華戲曲音樂研究院院長的頭銜,隻身遊學歐洲考察。一年多的旅歐考察,程硯秋感受頗多,他看到了中國戲劇的差距,看到了中國教育形式的落後,他1933年的《赴歐考察戲曲音樂報告書》,成為半個世紀以來,中外戲劇交流中不可多得的一本誌書,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
訪歐歸來,他的戲班瀕臨瓦解。他必須重施粉熏。硯秋在配演陣容不強的情況下,無法排演新戲,於是組織了幾次巡回演出,將以前的《荒山淚》、《春閨夢》介紹給外省觀眾。
1940年,響世之著《鎖麟囊》轟動了上海,這是集程派之大成的成功之作,人們評價《鎖麟囊》的成功是“秋雲閱厚,韻絕塵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這部戲仍為程派傳人盛演不衰。
自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踐踏中國領土,敵偽勢力不斷騷擾戲劇界,梅蘭芳、程硯秋等愛國藝術家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概,寧死槍下,也不為敵偽唱戲。敵人不斷幹擾戲劇演員,戲班子難以維持,梅蘭芳被迫回上海,留起胡須,閉門不出。程硯秋在北京青龍橋下鄉種地,一幹就是二年。
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程硯秋滿懷喜悅,馬上返城,重返舞台。他在北平新新大戲院舉行慶祝抗戰勝利的首演,轟動了北平。次年,程硯秋再震浦江。經過30多年舞台生活的程硯秋,此時藝術已呈巔峰。
好景不長,正當程硯秋在上海演出接連成功之時,蔣介石又發動了內戰,戰火重開。程硯秋回到北平。他常去青龍橋小住,後萌生了久居之念。1947年,他在這裏創辦了一所農村中學,取名功德中學。開學不久,城裏一些流氓學生、三青團,常到學校打架鬥毆,欺侮女學生,加之教員不斷要求加薪,學校被迫停辦。
1949年1月,文化古城北平迎來了解放的春天,解放軍陸續進城。程硯秋的院子安靜極了,他每天吊噪、說戲,準備演出。
解放後,程硯秋等老一輩藝術家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周總理親自登門看望程硯秋,使他了解了中國共產黨,信任了中國共產黨,也更加熱愛了中國共產黨。他要把他藝術的全部貢獻給黨,貢獻給勞動人民。
從1941年《女兒心》問世後到全國解放,程硯秋處境坎坷,一直沒有新戲問世。建國後,他踏遍全國,四處考察,慰問演出,還有大量會議、社會活動,也沒能靜下心來構思新作。他感到,隻靠老戲過日子已不行了,他要排出具有時代精神的新戲。他完成了由南方劇種改編的京劇《英台抗婚》,可惜此戲演出不多,也沒來得及總結、改進和提高。但畢竟是他晚年的藝術設想和追求的最後新作。
程硯秋由於年老體胖,不得不在1956年拍攝完電影《荒山淚》之後,告別舞台,轉事筆耕。他發表了大量論文,把自己一生藝術的經驗都獻給了中國的戲劇事業。1957年10月11日,是個難忘的日子,中國戲曲研究院黨支部討論通過程硯秋同誌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入黨介紹人周恩來、賀龍。
入黨後的程硯秋,精神煥發,渾身有使不完的勁。1957年11月,一次臨時任務,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名家匯集的京劇晚會,他演出了京劇《六月雪》。演出結束,他深深地感到,自己作為一個演員,舞台生命必須到此告一段落了,心中有說不出的痛苦。
1958年初,我國決定派出由程硯秋率領的藝術團赴法參加國際性戲劇節。他滿腔熱情地投入到行前準備工作中。緊張的工作使身體一向很好的程硯秋突然倒下了。北京醫院確診為心肌梗塞。1958年3月9日,程硯秋在一次心肌梗塞突然發作時,搶救無效,心髒停止了跳動,享年54歲。
懷念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隻有沉重的追憶和讚頌是不夠的,重要的是研究、繼承、發展他的藝術成果,使他的藝術生命永存人間。
right(曹鐵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