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9章 米旁嘉措

  米旁嘉措生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是雅曲定瓊地方的久寨(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境內)人。

  米旁嘉措又名米旁朗傑嘉措,是清朝末年著名的僧侶、佛學家。米旁嘉措六七歲時就跟隨父親貢保達吉學習藏文和曆算等知識。12歲那年,他像許多藏族的孩子一樣,被家裏送到一座屬於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寺院出家為僧。在過去,西藏的僧侶和貴族不僅壟斷了政治權力,而且還壟斷了文化知識。普通人家的子女若是想受到教育,取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往往就到寺院出家。米旁嘉措出家後,在寺院裏勤奮學習各種佛教經典,並且顯露出非同尋常的天賦。18歲時,米旁嘉措到西藏朝佛之後,又回到家鄉,繼續在各處遊學,遍訪名師與高僧大德,其中有著名的學者隆央欽孜旺布、雲登嘉措等人。

  藏傳佛教僧侶,除去學習佛經之外,還要研習“大小五明”,其中包括了佛學知識之外的邏輯學、文學、醫藥學、天文曆算以及手工業製作等豐富的內容。米旁嘉措潛心鑽研各方的知識,終於成為兼通顯、密經典,暢曉“大小五明”的宗教學者。由於他博學多才,名聲越傳越遠,不僅在康區家鄉盡人皆知,而且在遙遠的藏族地區也聲譽日隆。

  據民間傳說,米旁嘉措尤其精於醫術,是技術精湛的醫生。他熱心地為當地窮苦百姓治病,因此深得群眾的敬愛,以致傳說他有起死回生之術。米旁嘉措講學授徒,許多人投到他的門下求學。米旁大師一生中有多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王修身論》。

  《國王修身論》是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米旁嘉措參照《金光明最勝王經》、《十輪金剛經》、《念住經》、《百智論》、《智慧書》、《眾生養育滴》、《問答寶發》、《寶發與蕃土眾法王遺教》等十多部著作,結合自己的觀點撰寫而成的,詳細論述為君之道。全書共分21章,包括謹慎自重、賢明國君、注意行為、注意言語、對待屬下、堅定精進、謙恭平等待人、慈悲而善於自護、護佑百姓、遇事商量、尊奉十善法、以佛法治國、以計製勝、心念佛法、對財積福、守規循道等等許多方麵的內容,提出了作一個封建好皇帝的規範。

  米旁嘉措在《國王修身論》中指出,國王與百姓之間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國王嚴格遵守法律,以法治治民才有威儀,若是自己首先敗壞法紀,必然不能統治民眾。米旁嘉措還提出了選用人才的標準,認為私欲小而為百姓著想、胸懷遠大而善於判斷的人才可為相。並且提出應該合理收稅派差,要根據貧富程度分等攤派,應根據地區、年景等情況酌情處理,不能因為攤派稅收而傷百姓之根本,對於難以承擔的人不能壓逼太緊。《國王修身論》一書,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條件下人民的某些痛苦,表達了群眾的願望,抨擊了統治者的殘暴,並提出了一些改良的主張。

  《國王修身論》一書,是寫成於清朝末年這一時期,整個中華民族都已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內憂外患,使得清王朝終日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與全國各邊疆地區一樣,西藏地區也處於殖民侵略者的虎視眈眈之下,各種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尖銳地表現出來。《國王修身論》一書對這種曆史背景多少有所反映。同時,由於作者米旁嘉措是一位僧侶,他在著作中也宣揚了因果報應的佛教思想。

  米旁嘉措死於1912年,時年57歲。他的弟子呷脫司徒等人將他的多部遺著輯成《米旁全集》,珍藏在德格更慶寺。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