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寶貴,字冠廷,乳名“左盒兒”,回族。山東費縣(今屬平邑縣)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於一個佃戶家庭。因出生時家窮困,其母楊氏隻好把他裝在一個木盒子裏,遂取名“盒兒”,故又叫“左盒兒”。他自幼好學。受武術之鄉的熏陶,尤喜刀劍,研習兵法。為人正直豪爽,謹遵伊斯蘭教義,熱衷善事,名重鄉裏。
鹹豐六年(1856年),因父母相繼病故,生活無著落,左寶貴攜帶胞弟寶賢、寶清流落南京打工,遂投效“江南軍營”,開始戎馬生涯,轉戰大江南北。同治初年,隸屬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麾下,參加鎮壓山東和河南撚軍及熱河朝陽起義等戰爭,屢建軍功,疊次提升為副將,加總兵銜。
同治十一年(1872年)左寶貴等被調往奉天(治今沈陽)後,在此統兵達22年之久。累功賜號“統領奉天馬步全軍鏗色巴圖魯(勇士的意思),”晉記名提督,建威將軍。為清朝省城最高武職官員。於練兵之餘,發展地方公益事業:①是救賑。熱河朝陽、遼陽發生水災,他一方麵救濟饑民,另一方麵即開渠、築壩、以工代賑,修治河道。救民數萬之多。②是平息民族矛盾,加強民族團結。同治十一年(1872年)遼寧省黑山縣新立屯村,因春節踩高蹺,回、漢發生矛盾,漢族大財主南燒鍋,竟派人將清真寺燒毀,引起回漢等民族械鬥。左寶貴親臨械鬥現場、阻止事態擴大,召集各界頭麵人物及雙方主事人麵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雙方握手言和,並將帶頭鬧事之禍首繩之以法。並且他還帶頭捐獻紋銀300兩,修複清真寺。使該寺成為一座維護民族團結的紀念碑。
他在奉天組建“貴”字營,士兵多為回族人。為尊重伊斯蘭教義、尊重回民風俗習慣,在軍營中聘請隨軍阿訇,設清真灶。他本人營務之餘,常去小西關清真寺做禮拜,結交該寺主持人趙恒瑞阿訇為摯友,還接受其建議“濟貧行善,不分民族異同;除惡鏟霸,不拘滿蒙回漢”。他還拿出一些錢來創辦慈善機構,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辦起了“施粥廠”,為無家可歸的乞丐放粥;建“棲良院”,招留不甘屈辱的妓女落腳謀生,讓其學一技之長,然後從良並規定妓院不得幹涉;又創辦“惜字會”、同善堂、“牛痘局”、“育嬰堂”等。更熱心於教育,在沈陽練軍公所、營口清真寺、南北清真寺等地設立大小義學館。並親自視察考課。加之他行善於民,打擊豪強,嚴懲貪官,為民作主,民間遂有“左青天”之譽稱。
光緒二十一年(1894年),歲次甲午,日本侵略朝鮮,並對中國不宣而戰。從而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在陸地上,日本侵略軍從朝鮮仁川登陸,占領漢城,燒殺掠奪,並妄圖借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在朝鮮國王李熙的請求援助下,清政府從奉天征調總兵左寶貴率奉軍精銳部隊5000餘人從陸路,經鴨綠江,直抵平壤;同時,寧夏總兵衛汝貴和馬玉昆、豐升阿等部隊也分頭並進,到達平壤,從而翻開了中日甲午陸戰史的首章。此時,聶士成於成歡之役中,放棄了月峰山陣地,丟棄8門大炮狼狽逃至公州。身為各路清軍統領的葉誌超,貪生怕死,也退至平壤,竟將牙山敗績謊報勝仗,騙得清廷賞銀,大擺宴席,尋歡作樂。並主張“以守對峙,不利則退”。左寶貴即慷慨陳詞,給予駁斥,提出在日軍尚未形成對平壤包圍之前,主動出擊,以滅氣焰;警惕敵人的包圍鉗製,進而斷我後路,而造成戰不得勝,退無歸路的險境。正當左寶貴率軍出擊已見成效,日軍正苦於無後援,糧食欠缺的野律師團隻剩兩天的食物,眼見就要敗退的情況下,葉誌超卻勒令左寶貴和其他各路軍退回平壤城。平壤終於被日軍圍困。
平壤被困後,葉誌超仍持“守而不攻”的策略。遣四路大軍分守四門。左寶貴駐守北門,他一麵派人監視葉誌超,防其逃跑,一麵將軍營紮在玄武門外的牡丹台高地。並一再向葉提出“守城必敗,出擊則生”的策略。葉誌超不予理睬。在日軍重重包圍、並占領順義、切斷清軍通往義州的歸路的嚴重關頭,葉誌超嚇破了膽,企圖北逃。左寶貴一麵派親兵監視葉誌超,防其逃遁;一方麵親自扼守玄武門山頂拒敵。日寇集中火力攻牡丹台,左寶貴“力疾血戰”四晝夜,擊退敵軍多次進攻,但畢竟寡不敵眾。9月15日,左寶貴身著官服,親自發炮30發,不幸被敵人飛彈擊中,壯烈殉國。葉誌超之流,望風喪膽,狂奔500裏,一直到中國境內九連城。中日甲午陸上戰鬥,終以清軍失敗而告結束。
光緒皇帝聞訊,大為震怒,將葉誌超等人治罪。並降旨對左寶貴的犧牲大加表彰,入祀昭忠祠。並準立功省分建立專祠,給予左寶貴“諡號忠壯”,賜太子少保銜,賞騎都尉兼一等雲騎尉,襲次定時給恩騎尉,也襲罔替封賞。沈陽民眾,遂在南門外建祠,春秋祭祀。並在左寶貴將軍創建的“同善堂”內樹立了2米多高的全身銅像,以示紀念。光緒二十三年山東巡撫李秉衡奉詔在左寶貴的家鄉——山東費縣沂陽鎮(今平邑縣地方鎮)築衣冠塚,並立碑記德,題記“氣壯山河”。後來朝鮮人民在平壤為其建祠堂,並樹起了用朝、漢兩種文字書寫的“左寶貴戰死之地”碑,以紀念這位抗日英雄。他的崇高愛國精神和浩然正氣,激起曆代詩人為其謳歌。正如詩人張錫鑾所讚頌的:
屹屹孤城獨守難,祖邦兩望客軍單。
大同江上中秋月,長照英雄白骨寒。
左寶貴的英名,彪炳史冊,萬代流芳。
right(黃庭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