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後半葉,清政府派軍隊在貴州“開辟苗疆”,實行“改土歸流”,建立起軍事和政治上的統治來鎮壓苗族農民。他們強占苗族農民的土地屯田養兵,漢族地主也接踵而至,乘青黃不接的時候,用高利貸手段進行殘酷剝削。原來居住在肥沃的河穀平原的苗民都逐漸被趕進深山荒野中,過著窮苦的生活,每當秋冬催稅時,甚至被迫挖開墳墓取出裝殮時給死者到陰間去的“買水錢”向官府買命。
張秀眉是貴州台拱廳(現屬劍河縣)的苗族,出生於1823年。在十一二歲時,父母先後病故,他與哥哥無依無靠隻能給人家當長工,直到20多歲才回到自己家。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領導不堪忍受殘酷剝削壓迫的民眾揭竿而起,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爆發了,消息傳到貴州,在苗、漢人民當中猶如投石入水,擊起了千層波瀾,當地群眾也聚集在一起,準備發動起義。不幸的是籌備還未成熟,機密泄露,被官府所鎮壓。張秀眉也積極參加了這次起義,還被推選為“大哥”,雖然行動失敗,但他從中學會了如何組織和發動群眾,血的教訓也深刻地教育了他。
台拱的苗民,平時要靠采集山上的木料運往湖北、江蘇等地出售,才能換回錢來交納官府的苛捐雜稅。太平天國進軍長江以後,清軍封鎖了江蘇、湖北一帶。苗民的木材運不出去,聯名向清政府請求減輕賦稅。清政府派知州楊承照到台拱查辦。楊承照勾結土司逼苗民照舊交納。第二天,幾千名憤怒的苗族群眾衝入台拱城內尋殺楊承照,不料楊承照預感大事不好,已提前逃走了。1855年3月26日,苗族群眾再次包圍了台拱城。清朝統治者以殘酷的屠殺來回答苗族人民的正義要求。
自前次起義失敗後一直堅持發動群眾的張秀眉見到這種情形,知道起義的時機到來了,遂用木刻加雞毛、火碳遍告各寨,千裏苗疆同時響應,揭開了曆時18年之久的苗族人民大起義的序幕。
起義軍高舉義旗,首先攻克了台拱廳城西北的要寨岩門司,之後再接再勵,在短短三年多的時間裏,把勝利的旗幟插遍貴州東南,鋒芒直指貴陽。起義軍占領各地後,以山寨為門戶,深溝高壘,建立起以台拱為中心的根據地,同時把官府的屯田和漢、苗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當地農民耕種。苗族起義軍趕走了清朝統治者,將地主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使當地苗、漢的窮苦人民獲得了初步解放,也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苗族地區連年豐收,為起義軍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張秀眉建立起苗族人民的革命政權,還有一支強大的革命武裝,全體成年的農民都是後備軍,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每當軍事上緊急需要調人增援時,各寨立即敲鑼召集。這種亦兵亦農的政策,為起義軍提供了強大的兵源與豐富的給養,使革命隊伍不斷得以發展。1860年7月,太平軍在石達開率領下開往貴州獨山,苗族義軍也乘勢出擊與太平軍遙相呼應。據說石達開曾有親筆信給張秀眉,要他領導苗族人民與太平軍共同擔負起反抗清朝統治者的重任。當時清王朝統治者鎮壓太平天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其主要兵源均來自湖南,貴州苗族人民的起義,將3萬多名湘軍士兵拖在貴州,每年消耗清政府200萬兩白銀的軍費,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太平軍的壓力,配合了長江流域農民革命鬥爭的發展。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以後,清軍全力鎮壓張秀眉領導的貴州苗族人民起義。1867年,清廷撤換了不力的官員,改派湘軍悍將、殘殺太平天國革命領袖的凶手席寶田為布政使,出黔東鎮壓張秀眉起義,苗族人民起義進入了艱苦階段。
席寶田采用雕剿法占領了幾處義軍的軍事據點,使根據地失去屏蔽,又向各路增兵襲擊起義軍。清軍由於取得了一些軍事上的勝利,氣焰囂張,冒險繼續向前推進。張秀眉審察了敵情,選擇地勢險要的甕穀隴設伏殺敵。1869年3月,清軍趾高氣揚地向義軍山寨發動進攻,義軍假作潰敗逃走,清軍不知是計穿寨直追進入了埋伏圈。隨著一聲炮響,伏兵四起,湘軍1.65萬人被全部殲滅,清軍將領也被殺死,隻有一小部分倉皇逃走。這一役是起義軍最輝煌的一次戰鬥,令清朝統治者極度震驚,命席寶田重新組織兵力繼續鎮壓。
1970年,清兵分四路向起義軍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一路上將糧食山寨全部燒光,還對苗民采取野蠻的屠殺政策。由於力量懸殊,起義軍在軍事上失利,在張秀眉率領下退守否公山繼續堅持戰鬥。1872年2月,張秀眉號召各路起義軍大會烏鴉大坡,準備與清軍決一死戰。3月,清政府從湖南、貴州派兵四麵包圍了起義軍,起義軍浴血奮戰,堅持月餘。4月,張秀眉兵敗被俘,被送往湖南長沙,慷慨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