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71年5月26日,新疆查林河畔。
一隊清兵嚴陣以待,靜悄悄地隊伍,獵獵作響的旗幟,更顯得戈壁灘的空曠、遼遠。
這不是戰爭之前的那種寧靜。
西方的地平線上,終於出現了幾個黑點,越來越近,終於匯成了一股浩浩蕩蕩的人流。這是一群什麽樣的人們啊!衣衫不整,滿身塵土,各種各樣的輜重堆在勒勒車上,經過長途的跋涉,巨大的車輪好像再也承受不了這重負,馬上要散架似的,人馬疲憊之極。一匹渾身滿是泥漿的駿馬之上,端坐著一個人,盡管麵容憔悴,但他的眼神中卻充滿著剛毅、果斷、深邃和熱情。當他看到遠處的旗幟和軍人,再也掩不住心裏湧動的熱流,撲簌簌地流下兩行熱淚。
他身邊又有人經不得極度疲勞的折磨,跌下馬來,長眠於最後的征途。他沒有回頭。這時他們用極低卻極雄渾的聲音唱起:
俄羅斯是奴隸的國度,
中國是理想之邦,
讓我們奮勇前進,
向著東方,向著東方……
更多的人在唱,這歌聲終於變成蒼涼、悲壯的絕唱,久久地在戈壁灘上回響著。
這便是蒙古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領導下,英勇雄壯、震驚世界的東返祖國的壯舉。這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後一次民族大遷徒。
17世紀30年代,厄魯特蒙古土爾扈特部遷居到地廣人稀、野草叢生的伏爾加河流域,這裏被稱為“俄國的歐脫地”——中俄兩國邊境哨以外雙方勢力均未達到的棄地。1761年,剛剛成為首領、年僅19歲的渥巴錫,麵臨的並不是太平寶座的升平盛世,沙俄的加緊奴役和盤剝,無休止的征兵戰爭使整個部落麵臨從未有過的動蕩不安和民族存亡危機。18世紀40年代,沙俄政府一方麵對土爾扈特部實行前所未有的高壓政策,加強控製和同化;同時,又大量移民哥薩克人至伏爾加河流域。沙俄政府的移民政策給土爾扈特部的傳統生活帶來了嚴重危害,生存條件急劇惡化,土爾扈特部與哥薩克人的矛盾加劇。1762年,葉卡特琳娜登上沙俄的寶座,繼續忠實推行彼得一世爭奪世界霸權的侵略政策,她窮兵黷武,擴軍備戰,英勇善戰、騎術嫻熟的土爾扈特人更成了沙俄政府主要征招對象,連年的征戰,使土爾扈特死傷慘重。沙俄政府的險惡用心正是用這種方式消滅土爾扈特部。可怕的滅族之災,使渥巴錫心急如焚,苦苦尋找民族生存的出路。
在當時情況下,要麽屈服於沙皇的統治,做沙皇的奴隸,這對於酷愛自由的蒙古民族來說是難以接受的;要麽拿起武器,以武裝反抗爭取民族獨立,但這是很不現實的。渥巴錫深知失敗對於土爾扈特部意味著什麽,最後,渥巴渥經過慎重、周密的考慮,決定徹底擺脫沙俄的統治,重返自己的祖國,實現他及土爾扈特部人民多年的願望。
然而返回祖國的道路是何等的艱辛與困難!1770年秋,渥巴錫召集了一次絕密會議,決定在虎年即1771年開始行動。渥巴錫成功地麻痹了沙俄當局的警覺,為起義成功,做好了各種充分的準備。
按預定計劃,渥巴錫指揮部隊乘敵不備,突然襲擊俄國駐軍杜丁大尉兵營,以最快的速度搶渡烏拉爾河,渥巴錫將本部3.3萬多戶近17萬東返隊伍,編成三路大軍,經過十餘天的急行軍,整個東進隊伍穿過冰封的烏拉爾河,迅速進入大雪覆蓋的哈薩克草原,甩掉尾追而來的俄軍。
進入哈薩克大草原後,東歸的土爾扈特部陷入極其不利的困境,惡劣的天氣變幻無常,雨雪交加,嚴寒饑餓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隊伍行進速度緩慢。部隊每行進一步,都以生命作為慘重的代價。後麵有哥薩克和巴什基爾人組成的騎兵團的窮追不舍。前方有哈薩克小帳首領努爾阿裏汗聯合巴什基爾人的不斷襲擊。這更給艱苦行軍中的土爾扈特人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戰鬥中的人員傷亡,長途行軍中的嚴寒酷暑,泥濘難行的黃水草灘,滴水不見的茫茫戈壁,疾病流行,牲畜大量死亡……土爾扈特部仍頑強地向東、向東。
伊什姆河附近的摩加德察山的奧琴峽穀,是東進必經之路上的一個險要山口,哥薩克兵已占領了這裏的通路。如果不殲滅這支哥薩克守軍,攻占山口,整個隊伍將無法前進,何況後邊的追兵已愈來愈逼近,如果形成合圍之勢,那麽後果是不堪想象的。整個部落的安危係於一發。渥巴錫仔細地察看了地形,派出一支最精銳的駱駝小分隊,從正麵發起進攻,形成佯攻之勢;另派一支精悍部隊從峽穀悄悄迂回到哥薩克人後麵包抄,前後夾擊。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全殲了哥薩克守軍,大隊人馬順利、安全、及時地通過奧琴峽穀。
隊伍繼續艱難地前進著。
姆莫塔湖風景秀麗,部隊至此,戰士們真想牽著馬到湖中洗掉身上的灰塵,婦女們很想到湖邊好好梳洗一下頭發,雖是戰爭,可他們畢竟是女人啊。渥巴錫卻無心欣賞這湖光山影,這裏不遠的地方,哈薩克的小帳努爾阿裏汗與中帳阿布貢蘇丹的5萬精銳聯軍,已對他們形成了合圍之勢。通往準噶爾的道路又被切斷了。經過長途跋涉的疲憊之師,在沒有基本的給養和休息的情況下,已喪失了繼續作戰的能力。更何況他們還要照顧老弱病殘,婦女和兒童們,渥巴錫這時倒是出奇的冷靜,好像四周的5萬敵人是列隊來迎接他們的。“隻要給我三天休息時間,讓戰士們好好休息一下,我一定能打敗敵人。”但是敵人是不會等三天才進攻的。
這時,一個周密的計劃在渥巴錫的腦子中形成了,他甚至想到三天後,湖邊戰士們悠閑地飲馬,孩子們在湖中嬉耍的情景。渥巴錫派出使者與哈薩克人談判,使者與哈薩克人周旋著,並同意送還1000名哈薩克戰俘。三天的談判,為渥巴錫的部隊贏來了寶貴的三天時間,從而爭取了三天的喘息之機。渥巴錫一刻也沒有休息,他重新部署,調整了兵力,製定作戰計劃。第三天深夜,渥巴錫親率主力部隊,奇襲哈薩克聯軍營地,毫無防備的哈薩克聯軍潰不成軍。土爾扈特部又一次成功地突出重圍。哈薩克及沙俄的大隊人馬趕到姆莫塔湖時,土爾扈特部已稍作體息,繼續向巴爾喀什湖挺進了。
半年後,在逾越萬千艱難險阻,經過長途跋涉,付出巨大犧牲後,土爾扈特部終於回到了向往已久的祖國。回歸祖國後,他們受到全國人民的熱烈歡迎,渥巴錫受到乾隆皇帝極高的禮遇,渥巴錫的英雄壯舉,震動了當時的中國與西方世界,特別是愛爾蘭作家德尼賽《韃靼人的反叛》一書,更加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廣泛注意,他稱:“從有最早的曆史記錄以來,沒有一樁偉大的事業能像上個世紀後半期一個主要韃靼民族跨越亞洲草原向東遷逃那樣轟動於世,那樣令人激動的了。”
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返歸祖國的史詩般壯舉,他所導演的這幕英勇雄壯、可歌可泣的史劇,永遠地被載入了史冊。他熾熱地愛國主義精神,頑強不屈的反抗精神和他在這次壯舉中表現出的無畏精神,為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如果說渥巴錫在組織起義過程中表現出傑出的組織才華,那麽,在起義發動之後,踏上重返偉大祖國的艱苦曆程中,激烈殘酷的軍事鬥爭,使這位年輕的土爾扈特首領表現出了軍事上的智慧與魄力。更重要的是他不滅的信念、驚人毅力,留給後人的啟示要遠超出這次壯舉本身。他對祖邦故土的深深依戀之情,對新生活的向往和對待生命的態度,都留給後人深深的思索。
right(劉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