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幾天細雨氵蒙氵蒙,微微春風中帶著絲絲寒意。氣溫降到12℃以下了。剛移栽到田裏的水稻秧苗不停地叫著:“我又冷又餓,快要死掉了,太陽公公快給我15℃以上的氣溫吧⋯⋯”。然而雨仍在沙沙沙地下,冷的風仍在刮。沒過多久,小秧苗的叫喊聲沒有了,又不久,小秧苗被凍死了。
多可惜啊,要是提前知道有低溫連陰雨天氣,讓小秧苗待在溫暖無雨的地方該多好啊。農業預測專家分析了春季低溫連陰雨天氣產生的原因及水稻生理特性,並根據氣象學知識,已經能對春季低溫連陰雨天氣做出預測、預報,又告訴了人們防禦措施,現在,這樣的悲劇再也不會發生了。
那麽,春季低溫連陰雨天氣是怎樣產生的呢?
先要弄清什麽是春季低溫連陰雨。農業預測學規定:在春播季節裏,凡出現連續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小於12℃,最低氣溫小於6℃的陰雨天氣,就稱為春季低溫連陰雨天氣。
它是怎樣產生的呢?大家知道,雨是由溫暖的空氣冷卻凝結而成的。連陰雨的發生,就必須經常有暖而濕的空氣流來,同時又要有不斷的冷卻凝結過程。春季,華南和江淮流域一帶接受了從東南部海上和南部孟加拉灣的海麵上流來的暖濕空氣,這類空氣不斷產生從地麵向高空的垂直運動,使空氣變冷,水汽凝結,在空中形成雲和雨。春季陰雨連綿,就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裏經常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大地回春以後,太陽直射點越過赤道,移到北半球來。這時,我國南方地區先變暖,而北方還比較冷。溫度不同的物體接觸要進行熱量的交換,南方暖濕空氣和北方幹冷空氣進行熱量交換就形成了南、北方空氣的流動。到了春分、穀雨時節,冷暖空氣在江淮流域交匯,並形成相互對峙的局麵,暖濕空氣被幹冷空氣抬升凝結形成降水。
特別在春播時節,北方的冷空氣一改冬天整股暴發南下的形式,常常以一小股一小股的形式不斷擴散南下。這種冷空氣每南下一次,就把南方的暖濕空氣抬升,形成一次陰雨天氣過程。所以,常常是一次陰雨過程剛剛過去,另一次陰雨過程緊接著不斷襲來,以致造成時陰時雨,久不轉晴。
也許你要問:水稻不是喜歡水嗎,為什麽這麽害怕春季的低溫連陰雨天氣呢?
這要從水稻的生理特性談起。
大家知道,人若在長時間的低溫環境裏就會凍死,同樣,水稻也不能忍受長時間的低溫,農業預測專家發現,水稻種芽的致死溫度在1℃以下,種苗的致死溫度在5℃以下。不論芽或苗,若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上,就可微弱生長。而水稻秧苗的正常旺盛生長要求日平均氣溫在15℃以上。當日平均氣溫持續幾天低於12℃,水稻幼苗根毛細胞的原生質流動減慢,10℃時根毛原生質幾乎停止流動,就像人體內的血液在溫度太低時會凝固不動一樣。血液停止流動,人就會死亡,水稻秧苗在原生質幾乎停止流動的情況下,也就不會健康生長。另外,在低溫條件下,土壤中水分流動速度也會減慢,從而向幼苗根部運送的養分和肥料減少,使幼苗“糧食”供應不足,又因為這時日照少、氣溫低,幼苗的光合作用減弱,呼吸消耗加速,導致爛秧或爛種。
做農業預測的叔叔阿姨把造成爛秧、爛種的低溫連陰雨天氣分為兩種類型。一是陰雨低溫型,就是3月下旬日平均氣溫低於10℃,連續陰雨5天以上;或4月日平均氣溫低於12℃,連續陰雨5天以上的,都屬這種類型。二是低溫霜凍型,就是4月份最低氣溫降到5℃以下,出現霜凍或接近出現霜凍。它對於作物苗期,特別是三葉期的秧苗危害較大。
“秧好半年稻,苗壯產量高,”為了防止早稻爛秧,培育壯秧,農業預測專家總結了一套戰勝春季低溫連陰雨天氣的措施。
一是適時播種。根據農業預測,避開連陰雨天氣進行播種。例如,湖南長沙地區預測出春季低溫連陰雨將在3月20日~25日出現,26日以後出現較少,當地農民就抓住了3月26~31日這段時間,進行大麵積早稻播種落穀。
二是播種以後,萬一遇上連陰雨出現時,對於水稻秧田,應該注意通過水漿管理,使秧畦保持幹幹濕濕,切忌長期溫灌,防止缺氧,引起稻芽和秧苗窒息而死亡。
三是有條件的地區,在春季連陰雨期間,可采用溫室蒸汽或無土育秧,使整個早稻育秧過程完全置於人工控製之下,徹底免除連陰雨侵襲危害,保證小秧苗的茁壯生長。
這些措施的實施都是以農業預測為前提,真正做到“春種一粒籽,秋收萬石糧”,不進行春季低溫連陰雨的預測和防禦能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