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很久以前即有焚香的習俗,一是因為迷信鬼神,燒香祈祝以達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居,燃香草以潔室,芬芳繚繞,既消除卑濕,又怡人心肺;三是古代皇室貴胄官僚地主之輩,有薰衣染被的習慣,用蕙草薰香衣被,以顯示華貴,同時又收潔身之益。
從考古發現的情況看,古人用來焚香的器具,不僅質地多樣,形狀也千姿百態,曆代都有特色。在眾多的香爐中,漢晉時期流行的銅製博山爐,不僅造型美觀,製作也極為精致複雜。這種薰爐,上有雕鏤成山巒形的高聳的蓋,它象征著海上仙山“博山”,“山”上還雕出人物、動物等,下有底座。有的薰爐遍體雕飾雲氣侯,有的還加鎏金或錯金銀,精美異常。使用時,把香料放在爐內點燃,香煙通過蓋上的鏤孔而散發,那煙霧繚繞的朦朧意境,使人有飄飄欲仙之感。可惜這類博山爐工藝精湛、雕鏤精美,製作工本很高,難度也很大,既非一般工匠所能勝任,也不是一般百姓所能享用。
這裏介紹的是西漢時期供王公勳貴使用的騎獸人物博山爐,它堪稱是目前所見最為精致的薰爐之一,現珍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這件爐高32.4厘米,爐蓋作人獸出沒其間的重重山巒,下飾一周由龍虎、朱雀、駱駝及草木、雲氣等組成的花紋帶。爐柄雕鑄成一個肌肉凸張,健武有力的裸上身力士,他下穿短褲,屈膝騎在仰首伏地的神獸背上,左手按獸頸,右手上托奇峰聳立的爐體,造型穩重而不呆滯,似有力舉萬鈞之勢。神獸下有承盤相荷。若於爐內焚香,輕煙飄繚,山景朦朧,群獸靈動,極盡絢麗自然之態。這件精美的博山爐,是1968年在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中出土的。
劉勝是西漢武帝的兄弟、漢景帝的兒子。公元前154年,劉勝被封為中山王,死於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劉勝騎奢淫逸,“日聽音樂,禦聲色”,“為人樂酒好內”,與其妻竇綰生前榮華富貴,死後又把大量珍貴的器物帶入墓穴。在他們的墓穴中,出土的銀器、銅器、漆器等多達2800餘件,其中包括遐邇聞名的兩套完整的“金鏤玉衣”。由此可以聯想到這件騎獸人物博山爐所具有的價值。
博山爐造型華美多姿,又與古人生活起居緊密相關,因而時常引發漢晉六朝的文人墨客借題賦詩詠歎,“歡作沈水香,儂作博山爐”,以香和爐穩喻男女之間熱烈難舍的愛情;又如“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借博山爐的香氣和香料,比喻世俗間追求浮名的空虛失落等等,給人以無盡的遐想。
§§第二章 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