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是通過千百萬年的自然選擇進化而來的。生物形成了許多非常複雜而又高度自動化的器官和係統,使它們適應於所生活的環境。
人們從生物的機能和構造受到啟示,從過去簡單的模仿生物,朝著試圖開發超過生物原型的仿生技術努力。
仿生學是模仿生物係統的原理來建造技術係統,或者使人造的技術係統具有或類似於生物係統特征的科學。這門學科誕生於1960年,是一門較年輕的科學。
1.蛙眼的啟示蛙眼結構是眼球角膜凸出,晶狀體近似圓形而稍扁平,晶狀體與角膜之間的距離較遠,適於觀察遠處的物體。視覺調節較完善,有晶狀體牽引肌使晶狀體向前移動,以便調節焦距。這些特點,使眼的視覺範圍廣闊,既能近視,又能遠視,且白天、晚上都能看見物體,尤其是蛙眼對活動的物體非常敏感,但對靜止物體反應遲鈍。
經科學家研究,人類模仿蛙眼的結構特點,研製出“電子蛙眼”。
2.鴿眼的啟示鴿眼視網膜有6類功能專一的神經節細胞,按獲得最大反應的視覺刺激分類,可以分成亮度檢測器,普遍邊檢測器,凸邊檢測器,方邊檢測器,垂直邊檢測器和水平邊檢測器。模仿鴿眼的結構和功能特點製成的鴿眼電子模型,有助於圖像辨認方麵的研究;利用鴿眼發現定向運動的性質,可以裝備一種警戒雷達,布置在國境線上或機場邊緣,讓它監視飛進國界的飛機或導彈;還可以利用鴿子單眼便可實現運動立體感這個特點,科學家們致力於製造出具有更靈敏的三維視覺的機器人,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3.響尾蛇與響尾蛇導彈生活在美洲的響尾蛇,它的眼睛並不敏銳,視覺幾乎為零,又沒有耳朵。但是這種蛇在夜間活動卻很靈活,它能準確地發現幾十米遠的獵物,迅速將其捕獲,這種本領與它的頭部有一種特殊的結構有關。響尾蛇眼睛和鼻孔之間有一小窩名頰窩,內有一層膜,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其上麵分布著許多神經末梢,生有線粒體。科學家經過實驗發現,頰窩對紅外線照射敏感,紅外線能使神經的興奮性增強,由於恒溫小動物身體能不斷地向外輻射出人眼不可見的紅外線,有很弱的熱量變化,響尾蛇可以感受到,可在黑夜將小動物捕獲。
其實響尾蛇的頰窩相當於一個“熱定位器”,飛機和艦艇運行過程中發動機工作也會產生熱源,受響尾蛇的啟發,人們在導彈的某個部位安裝上紅外線自動跟蹤裝置,對飛機、艦艇就可準確無誤地追擊。
4.智慧動物—
—海豚海豚屬鯨目,它像魚,但不是魚類,而是一種水生的哺乳動物。從外形上來看,它的體形呈流線型,便於在水中快速遊泳,沒有外露的耳廓和鼻,頸適於水中遊泳變得很短,口鼻部長著很少的須毛,體表外的毛已退化。
海豚是合群的動物,時常10—30隻為一群或40隻左右的大群共同生活。群居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它們共同禦敵,保障安全。夜間休息時成年海豚將群內幼小的子女圍在群體中央,免受鯊魚等動物的侵襲,年長的分布在外圍,成年的海豚能將來犯者迎頭痛擊,甚至殺死對方。
海豚能在水中發出“吱吱”的聲音,並以回聲判斷物體的形狀、性質、大小和位置,以回聲方式的不同去區別魚種。
海豚具有強烈的“同情心”,若群體中一隻海豚受傷,其他海豚並不棄之不管,而是將受傷者團團圍住,久久不忍心離去。人們曾看到過這種情形,一隻受傷或不健康的海豚被幾隻健康的同伴抬著露出水麵遊動,使受傷者或體弱者能呼吸。
經科學家研究表明,海豚救助同伴是一種保護本物種的本能行為。海豚是聰明的哺乳動物,它們大腦的天才及構造與人類的相似,隻不過它們是生活在水中環境。
美國海軍在開發海豚智能的工作中,有這樣的實驗。有一隻名叫塔菲的海豚,剛開始學習如何完成簡單動作,經過教師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後,就可做較複雜的動作,與潛水員密切合作,在人類指導下,去完成人類所不能承受的工作,啟發人們聯想到用已被訓練的海豚,放置炸藥,襲擊敵方。
另有實驗,工作人員訓練海豚塔菲學會了在水下為自己拍攝,人們可根據圖像上塔菲在深水下皮膚的變形程度,來判斷水壓對它身體的影響。
海豚不但聰明,而且也是遊泳能手,遊泳既快又持久,能一連幾天在海中以50—75公裏的時速遊泳,不停地遊,不知疲倦。通過研究人們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海豚的大腦二半球處於明顯不同的狀態,能一個半球處於睡眠狀態,另一個半球處於清醒狀態。每間隔十幾分鍾更換一次。所以它能長時間遊泳不知疲倦。
海豚遊泳快,給人類很大啟發,它快速遊泳除與身體呈流線有關外,還與它特殊的皮膚構造有關。它的皮膚分五層,表皮、真皮、密質脂肪層、疏質脂肪層和盤腱。表皮薄而有彈性,真皮層中有無數個細的“管狀突起”,“管狀突起”中貯藏有特殊液體,液體可隨外界水的衝擊而流動,形成與外界水波相應的波浪起伏,使皮膚具有伸縮性,皮膚隨時與外界水的波浪狀態保持一致,減少了摩擦力,所以能夠在水中遊動很快。
5.昆蟲對人類的啟示聲名狼藉的蒼蠅人人都想置之死地而後快,然而它在仿生學家眼中卻頗有幾點“可愛”之處。
首先,科學家們注意到了它的平衡棒。作為雙翅目昆蟲,蒼蠅隻有一對,即前翅,後翅已退化成兩根短短棍狀,起名平衡棒。人們發現即使蒼蠅前翅完好,若剪掉平衡棒,它便像醉漢一樣,四處亂撞。為什麽呢?進一步研究發現,蒼蠅飛行時,平衡棒也以極快的頻率振動著,當它的身體傾斜時,平穩的振動平麵就會發生改變,這種振動平麵的偏離立即傳給腦,調整身體迅速複位。人們根據這個原理,設計出一種新式的導航儀,裝備在高速飛行的飛機和火箭上,可自動維持飛行器的平衡,並自動阻止飛行器出現的危險的翻滾動作。
其次,科學家還發現蒼蠅嗅覺異常靈敏,能聞到500米外的異味,能同時對數千種物質的氣味進行快速分析。奧妙就在它那對小得可憐的具芒觸角上。科學家通過研究它的這對器官,仿製一種新的儀器——氣體快速分析儀,用於礦井、潛艇甚至宇宙飛船座艙中的氣體分析,可迅速查出有毒氣體並自動示警,為工作人員的安全提供保障。
科學還深入研究了蒼蠅複眼的結構,在此基礎上,設計的“蠅眼”照相機,分辨力大大提高了。
蜜蜂不僅是辛勤的釀蜜者,而且還是卓越的建築家,它那六角形的巢房充滿著神奇。人們很早以前已證明正六棱柱狀體是在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容積最大,建築材料最少的幾何結構,而巢房的形狀恰恰正是這樣。人們從中得到啟發,把它廣泛應用在宇航事業上。
螢火蟲一直被人們看作神奇的小甲蟲,它尾巴上發出的點點光亮是孩子們常問的話題。科學研究發現,發光器官在螢的腹部,由數千個發光細胞組成的發光層和能反射光的反光層構成的。發光物質有兩種,一種是熒光素,一種是熒光素酶,它們隻存在於發光細胞中。當熒光素、熒光素酶、水,氧氣在一起時,便發生生物化學反應,把化學能變成可見的光能。它發出的光稱作冷光,因為熱度隻有四十萬分之一攝氏度,說明螢火蟲的發光器是效率極高的能量轉換器。更神奇的是,它的發光裝置體積少,發光物質能反複利用,這是人望塵莫及的。人們在研究了螢燭的發光原理和發光物質後,已可以人工合成熒光素這個冷光源,並研製出光線柔和、放熱小,省電又不傷眼睛的新光源——目光燈,使人類進入嶄新的冷光源時代。
飛機高速飛行時,機翼往往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有害振動。以前,人們不知其中原因,許多設計速度很快的新式飛機因這種不正常的振動而損壞,甚至機翼折斷,機毀人亡。經過空氣動力學家的苦心鑽研,終於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在每個機翼末端的前緣,焊一個重物,這樣改進後,高速飛行的有害振動便圓滿解決了。使這些科學家驚訝的是蜻蜓,這種三億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的古老昆蟲,在翅的前緣上方,也有這麽一個加重物,即角質的加厚區——翅痣。科學家在讚歎之餘,不得不佩服自然的偉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