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發電機是鋼鐵結構,齒輪咬合,冰冰涼涼。而在動物界中,有某些魚類是具有專門發電的器官,成為有生命的發電機。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生活在海洋中的電鰩。
在世界許多亞熱帶的海濱,當人們漫步在礁石林立的海灘,尋找各種小動物的時候,有時會忽然感到觸電一樣的麻木,這就是電鰩在搗亂。
電鰩是沿海常見的一種軟骨魚類,身體扁平,長相古怪,有圓形的體盤,團扇大小,背部呈褐黑色,腹部黃白,全身柔軟,一條粗而短的尾巴拖在身後。脊背有兩片鰭,吻端有一個橫裂的口,一雙又細又小的眼睛。
電鰩有其專門的“發電機房”,觸動它時,不得要領便會遭其電擊,使得手臂麻木,疼痛難忍,嚴重的還會被擊暈。電鰩每秒鍾能放電50次,電流約50安培,電壓達60
~80伏,最高的可以達到220伏,即城市照明用電的水平。
但連續放電後,電流會逐漸減弱。10~15秒鍾後完全消失。
間隙一段時間又能恢複放電能力。其實電鰩的“發電機”很小,在它兩邊的胸鰭內側各有一個由肌肉特化而成的放電器,放電器是由若幹肌肉纖維組成的六角形柱狀管,管中貯存著無色膠狀物,通常起電解質作用。管內又分成許多小的間隔,每一間隔內有扁平的電極,電極的一麵比較光滑,有神經末梢分布的是正極,另一麵凹凸不平,無神經末梢分布的是負極。這些電極都是很小的電化學細胞,當電鰩受到刺激時,受神經末梢支配的細胞膜便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改變細胞膜內外的電荷分布,產生電位差,即發生放電效應。
魚體的大小和強弱決定放電的多少。
平時,電鰩喜歡在海底的泥沙裏靜靜地休養,隻露出四處張望的眼睛,觀察世界。當饑餓難忍之時,它才從泥沙裏浮遊出來,釋放電流到水中,擊暈小魚和小蝦蟹,使它們動彈不得然後美美地大吃一頓,再沉到海底埋頭休息。放電除了可以得到食物填空肚皮,同樣也可以阻擊敵害,保住性命。
水中放電的魚類還有淡水中的電鯰。電鯰棲息在非洲的河流中,發電器在皮膚與肌肉之間,發出的最高電壓可達400伏特以上。電鰻是淡水魚類中發電較強的魚類,分布在南美洲的河流中,以亞馬遜河流域最多。它的尾部兩側各有兩個發電器,發出的最大電壓可達800伏特以上,當地不少涉水者或大型家畜常因不小心被電鰻擊暈,跌入水中淹死,但放電之後總要恢複一段時間,漁民利用這一特性常誘發它放電,然後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