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屬於鱘形目白鱘科的白鱘,是一種古老的珍稀魚類,遠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周代既已出現,當時被稱作王鮪魚。
白鱘身體呈梭形,前部扁平,後部側扁。吻部尖突,像是一柄延長的劍。口內無齒,口前有四條觸須,用來搜尋水底的無脊椎動物、小魚和其他食物。眼睛很小,與其身體比例極不相稱,顯得有些滑稽。白鱘皮膚光滑,裸露,沒有鱗片的覆蓋,在體側生有數行用以保護身體的堅硬骨板。在尾鱗的上葉有八個棘狀鱗,全身體色發暗,僅有腹部為白色。
白鱘體型巨大,最大的可達4米長,500千克,被譽為是淡水魚之王。
白鱘的繁殖期為3—4月,一條成年雌性白鱘懷卵量可達20萬粒之多。但可惜的是成活量極低,所以白鱘仍是一種罕見的魚類。白鱘還是大型的洄遊魚類,生活就像遊牧民族一般。它們生在江河,長在海洋,成熟之後再遷回到我國淺海海域,進入河口,待到秋季,逆行而上,至長江上遊一帶產卵、孵化。
中華鱘僅次於白魚尋,體長2—3米,重400千克左右。壽命能有一二百年。
白鱘和中華鱘都是經濟價值極高的魚類,肉質肥美,味道鮮美,卵能製成魚子醬,鰾和脊索能夠製成膠質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