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昆蟲有一種先天性定向行為,即對外界刺激產生方向性動作,使之趨近或遠離刺激源。
不同的昆蟲對光激素產生不同的反應即趨光性。像蟑螂總是避開光源,家蠅的幼蟲遠離光,而成蟲趨向光。蜜蜂遠離蜂巢時,靠偏振光導航,所以它總是向著光源飛。“飛蛾撲火”的現象是說明昆蟲趨光性典型的例子。它通常在夜間活動,靠月光導航,隻要飛行方向與月亮保持一定的角度便不會迷路。有燈火時,它會誤把燈火當作月光,由於離光源很近,為保持與燈火固定的角度,便會產生繞著燈火打轉的現象,以至離火太近而被烤死。由於蛾對紫外光更敏感,所以利用黑光燈誘捕害蛾,是消滅農田害蟲非常有效的方法。
昆蟲對某些化學物質也會產生特有的趨化現象。人們發現菜粉蝶對白菜、油菜、卷心菜等十字花科的植物特別喜好,總是把卵產在這些植物上,以使幼蟲有充足的食物。後來的研究證明,菜粉蝶感興趣是這類植物共有的一種化學物質——薺子油。科學家把薺子油撒在紙上,菜粉蝶的幼蟲便毫不猶豫地大嚼紙張。利用它的這個特點,人們又找到一條消滅這種害蟲的途徑。蚊子之所以在夜間能準確地抓到吸血目標,靠的也是它對某些化學物質的趨向作用。原來它的觸角和足上有很多感覺毛,能感知人呼出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和身體散發的汗味,即乳酸的變化,沿著這條氣味通道向人進行“空襲”。
潮蟲,它總喜歡呆在潮濕的土壤中,說明它有趨濕性。
如果把葉蟬放在一豎立的枝條上,它總是爬到頂端,若把枝條倒過來,它還是要爬到枝條頂端。大多數昆蟲則喜歡生活在枝條下端,這就叫趨地性。
生活在樹皮中、土壤裏和卷葉中的昆蟲喜歡有物體碰到它的身體,而喜歡活動的昆蟲則總是盡量不和其他物體接觸,這就是觸性。
總之,昆蟲的趨性雖多種多樣,趨性的產生是和昆蟲生活的環境密切聯係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