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同自然界進行鬥爭,以求得生存。動物所具備的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又使它們的後代在繼承了前代的形狀和習性的基礎上,發生了不同的變化,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因此,在動物同自然界的生存鬥爭中,不斷適應環境的變化,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生理功能和防禦敵害的本領。
1.拋腸迎敵,分身有術在無脊椎動物中,海參是防禦敵害侵襲的高手。海參屬於棘皮動物門。它的身體為長圓筒形,多數種類全身長滿了棘刺和刺鉗。海參一般在海洋中營底棲生活,行動非常緩慢,海參的食物多為浮遊生物,有些種類吞食泥沙中的有機物碎屑和微生物。由於海參的行動蹣跚,很難阻擋敵害的進攻。一旦遇到敵害,海參有其特殊的本領來禦敵。
當敵害來臨或海參受到刺激時,海參會很快地將自己的內髒從肛門或體壁的裂口拋出體外,迎向“侵略者”,海參自己則趁機躲進洞穴中去。拋去內髒的海參,很快就會再生出新的內髒。特別是刺參,拋腸迎敵,再生新腸的現象非常顯著。若把刺參的身體切成幾段,放在海水中養殖,每一段都能長成完整的個體。
海參的禦敵方式是其長期適應所生活的環境形成的。同海參禦敵方式相似,還有許多動物是以自斷肢體的方式來抵禦敵害的。
章魚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章魚有8條長長的觸手,觸手長得很結實,並且有吸盤。章魚的觸手是其用來探查周圍世界和進攻、禦敵的武器。
章魚喜歡藏在洞內伸出長長的觸手捕食蟹、魚。章魚非常貪吃,如果它的一隻觸手被敵害咬住不放,章魚會保全身體,突然來個“分身術”,觸手上的肌肉痙攣地收縮,使被咬住的觸手自斷下來。斷下來的觸手還會劇烈地扭動,滾到一邊,並可以爬動,似猶有吸附力。敵害則撲向觸手,章魚卻借機溜掉了。斷肢以後,章魚有特殊的功能使血管閉合,不會出血。斷掉後的觸手在幾十天後又能長出新的觸手,並達到原長度的三分之一。
在海洋動物中並非隻有章魚有“分身術”,螃蟹也是善於利用“分身術”逃避敵害的“追擊”。
螃蟹為帶肢動物門甲殼綱的動物。它的頭胸部有五對步足,第一對為螯足,末端鉗狀。螃蟹橫行時動作靈敏,當它的步足被捉住時,螃蟹會丟足保命,棄足而逃。舊的足雖然失去了,過一段時間還會長出新的足來。這就是為什麽我們會在海灘上發現步足不一樣大的螃蟹的原因。
海星也會“分身”逃生,海星與海參是近親,同屬棘皮動物門,當海星的腕足被捉住後,海星也會棄腕而逃,而後每一個脫落的腕足都能再生,並且腕內各器官也能再生,但是再生出來的新腕足往往比原來的小,不能恢複原形。因此,我們在海灘上經常會發現畸形的海星。
脊椎動物中的蜥蜴也是“分身大王”。當蜥蜴遇到敵害難逃脫時,會自動脫掉尾巴。脫掉的尾巴會扭動吸引來侵者,蜥蜴則趁機溜之大吉。過一段時間後,蜥蜴還會長出新的尾巴來。
2.烏賊的逃生術烏賊和章魚是同族至親,也屬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它與其他軟體動物不同的是無外殼,而有一個已退化的內殼在外套膜中。除這個內骨骼和頂端的針以外,烏賊全身幾乎沒有堅硬的東西,可它卻是海上凶猛的“強盜”。烏賊以它的腕足和吸盤做為武器去攻擊船隻和人類。但烏賊最拿手的則是施放“煙幕”而後逃生的本領。
烏賊喜愛在海上漂浮,常常遇到大魚的襲擊。在逃亡的緊要關頭,烏賊隻能使用最後的絕招,放出“煙幕彈”來躲避敵害。
烏賊施放的“煙幕”是從哪裏來的?在烏賊體內,直腸有一個支管,末端膨大呈囊狀,為墨囊,囊內有墨腺可釋放墨汁。當烏賊逃避大魚的追捕時,墨囊內的墨汁通過肛門排入外套腔內,與水流一起噴出體外,形成與自己身體形狀相似的黑色濃霧,懸浮在水中。當大魚碰到時,黑色濃霧“炸開”,在大魚周圍水域內形成一層濃黑的煙幕。當情況緊急時,烏賊還會一連串地噴出漫散的墨汁,團團圍住追捕者。
烏賊則在這黑色煙幕的掩護下乘機溜掉了。烏賊施放出的“煙幕”可以持續幾分鍾。最大的烏賊噴出的墨汁可將成百米範圍內的海水染黑。
3.有效的“化學武器”在太平洋新赫布裏底群島附近的海中,生活著一種鶉螺,能噴射出一種“液體”具有強烈的腐蝕性。
鶉螺屬於軟體動物,在它的口腔內的粘膜囊裏貯存著一種具有強烈腐蝕性的酸。當鶉螺進攻或防禦時,就運用這種特殊的“化學武器”。海星和海刺蝟的石灰質外殼,一碰上它就會溶解。當地人們很早就知道這種酸液能腐大理石,就請鶉螺做“助手”,在大理石上雕刻出美麗的圖案,做成工藝品。
在我們周圍顏色鮮豔、醒目的昆蟲往往使人疑惑:這麽顯眼的色彩不是更容易被天敵發現嗎?這不是自尋死路嗎?其實這種現象正是這些昆蟲適應環境的特殊方式。因為它們往往有惡臭、異味,或具有毒物質,憑著這些化學武器和醒目的外表,好像通知捕食者“這有危險,請回避”。
熱帶有一種斑蝶科的紫斑蝶,體呈藍色並帶有閃光,腹部末端有臭腺囊一對,遇險便翻出臭腺囊,使敵害逃之夭夭。北美君主蝶體內釋放的有毒物質可使誤食它的鳥類致死。某些鳳蝶,頭後方囊狀結構中貯有臭液,一旦受驚,臭囊翻出,臭液接觸空氣後揮發,空氣立時惡臭難當,結果敵人逃走,它也將“法寶”收起。
大家熟悉的瓢蟲,雖身體隻有紅豆大小,但也有一套完備的武器裝置。它足的腿節、脛節間有腺體,能分泌毒液。當經驗不足的小鳥啄食它時,便滲出黃色難聞的液體使鳥嘴裏又麻又辣,嘔吐不已。以後,當這隻鳥再看到這些黃底黑斑的小甲蟲時,再也不會輕舉妄動了。
黃刺蛾屬刺蛾科,它的幼蟲是人們熟知的“洋拉子”。它周身長滿大大小小的毛,有的毛中空通向毒腺,毛腔中充滿毒液,不光鳥類見到它便遠遠飛開,就連寄生昆蟲也躲著它。
歐洲燈蛾顏色鮮亮但使人害怕,它能突然閃現紅色和黑色,當有危險時,還會散出具有催淚毒氣效果的鱗屑粉,非常奏效。
一種叫悉那巴的毛蟲,它的食物是一種有毒的草。其他動物吃了這種草後會被毒死,但悉那巴不但不死而且體內這種毒素越集越多,並以此保護自己,它身上那些鮮豔的色彩不但保護了自己,也同樣保護了吃它的動物。
還有一種小型的哺乳動物——黃鼬,生活在山林、田間和多石的平原,在它的肛門近旁有一對臭腺,能夠釋放出臭氣。臭氣的氣味非常刺鼻、難聞,迫使黃鼬的敵害放棄它而趕快離開。
4.高超的騙術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昆蟲似一個弱者,它一無利爪二無尖牙,隻有被捕殺的份兒。但令人驚訝的是,它的種族卻如此繁盛,成為動物界之最。其奧妙何在呢?在與自然界中各種“敵人”長期角逐的過程中,昆蟲“練就”了一套禦敵之術,這使它在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得以生存。
昆蟲禦敵手段之一就是——騙術。昆蟲把各種騙術手段運用得駕輕就熟,爐火純青。有的狐假虎威,虛張聲勢;有的討好強者,尋求保護,有的則喬裝改扮,惟妙惟肖。
馬達加斯加蟑螂一遇險情,就嘶嘶大叫,往往使敵手嚇一大跳,它便趁機溜之大吉。其實這聲音不過是它身體兩側小洞排出空氣時的聲音。
佛羅裏達的窄尾小灰蝶有一個偽裝的頭,敵人往往看不準哪一個是它真正的頭而啄不準,它才繞幸生還。有一種梟蝴蝶翅上有酷似貓頭鷹眼睛的大斑點,當它突然展翅露出翅下斑點時,可恐嚇和趕走捕食者。食蚜蠅體形、顏色、飛行的姿態都很像蜜蜂,甚至受到驚擾時也擺出要螫人的樣子,嚇跑對手。其實這隻是恫嚇,它根本沒有螫人的能力。
骷髏鷹蛾之所以能順利地從好鬥的蜜蜂那裏偷到蜜吃,也歸功於騙術。它爬到蜂房,發出短促的吱吱聲,這聲音與蜂王發出的聲音幾乎相同,它還發出特殊的氣味,起到穩定蜂群的作用,憑這些,它便自由出入蜂房而不致受到攻擊。
灰蝶科的幼蟲腹部能分泌螞蟻愛吃的汁液以討好螞蟻,作為回報,螞蟻把幼蟲銜入蟻穴,以防幼蟲受到傷害。
蛺蝶科有一種枯葉蝶,盛產於我國四川省峨嵋山。它的騙術到了令人乍舌的地步。這種蝶白天喜在較高的樹枝間飛行,中午溫度較高時喜飛臨水邊飲水,這些時候看不出它有什麽特殊之處。一旦它停落在樹枝上,你會發覺它一下子從視野中消失了,你所看到的隻是一片片的樹葉。那麽枯葉蝶哪去了呢?它的名字告訴你,它已“變成”一片枯葉了。枯葉蝶豎起翅膀,把身體隱於中間,翅膀背麵的形狀和色澤斑酷似一片枯黃的葉子:中間的翅脈粗大,貫穿前後翅中央,形成枯葉的主脈,左翅下那條長長的尾貼近枝頭形成葉柄,翅上裝飾性的幾個小白點,活脫脫是葉上的點點病斑。就是枝幹搖曳不停,它也不飛走,甚至還會裝作枯葉船飄然落地,一動不動躲在落葉中。其形態、體色正與環境融為一體,不愧是自然的傑作。
竹節蟲,這個昆蟲中的巨人,同樣是倚仗騙術躲過不知多少雙敏銳而饑餓的眼睛。它成蟲的體長可達8~12厘米,無翅不善飛,這是一大缺憾,但它巧妙地彌補了這點。竹節蟲身體修長,前胸短,中、後胸長,觸角和前足迭在一起伸向前方,整個身體像有分枝的竹子或樹枝。當它發覺周圍的危險後,無需找隱蔽所,因為隻要它在枝條間一動不動已極難被發現了,何況它還能變換身體的顏色來更好地偽裝自己。在萬分危險的情況下,便拿出“假死”絕技,從枝條跌落下來後,僵直不動,活像掉下的一段枯樹枝,這往往能救它一命。
除昆蟲外,鳥類也有許多“行騙專家”,特別是繁殖期,那些不會築巢、孵卵的鳥兒,靠其高超的騙術,完成它的生育任務。例如杜鵑,雌鳥通常把卵產在蘆鶯和葦鶯等小型鳥的巢裏,別看杜鵑體型較大,但它產的卵卻很小,與巢裏的卵的顏色、形狀、大小十分相似,甚至連卵殼上的斑點都有相似之處。杜鵑在每個巢裏產一枚卵,並銜走原巢中的一枚卵,這樣就不致被原巢的親鳥發現。杜鵑的這種行為彌補了其不會孵卵、育雛的不足,保證了其種族的繁衍。
5.奇妙的偽裝在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動物,有著各種不同的體色。這種同生活環境協調的體色,對動物本身具有保護作用。魚在不同的環境裏,為了保護自己,有的會不斷變換身體的色澤。
魚尉魚在紅色水藻叢中遊泳,身體是紅色,到了綠色的水藻叢中則變成綠色。石斑魚身上赤褐色的六角形斑點,它隱藏在珊瑚礁中,赤色斑點與紅珊瑚幾乎完全一樣。有趣的是,石斑魚能夠隨著環境色澤的變化改變體色,很快地從黑色變成白色,黃色變成緋色,紅色變成淡綠色或濃褐色。
青蛙和牛蛙也有變色的本領。不同環境裏會有不同顏色的蛙。水稻田裏活動的蛙常帶灰褐色;岩崖澗溪的蛙,是棕綠色,這都同環境的顏色相一致。牛蛙的體色也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有時黃綠色,有時翠綠色,有時灰褐色,總是同周圍水草、泥土顏色相適應。青蛙和牛蛙的變色,是為了保護自己,也是為了捕捉食物。
動物界中的變色大師要算蜥蜴了。蜥蜴中的避役,人稱“變色龍,”它可以根據環境不同,迅速改變自己身體的顏色,把自己隱藏起來。同時,又可以用這樣的偽裝去捕捉獵物。
避役分布於馬達加斯加和非洲,少數種類分布在南歐、
印度和斯裏蘭卡。它生活在熱帶的叢林中,是極端特化的物種,適於樹棲生活。避役有五十種之多,體長多為25~35
厘米,大的種類可達60厘米。
避役保護自己的絕招之一是隨環境顏色的不同,迅速改變體色。這種改變體色的偽裝術屬於生理變色,是在植物神經係統的控製下,迅速調整色素細胞,使之擴展或收縮,以使身體的色彩與周圍保持一致。從而更好地隱蔽自己,逃避危險。
如若真正與敵害狹路相逢,避役還可以通過肺部連著的許多氣囊迅速充氣,使身體立即膨脹,同時改變體色,來警戒、恐嚇敵人,爭取時間,迅速逃命而去。
除體色外,動物的體形也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起到保護自己,躲避敵害的作用。還有些動物則是以其特殊的結構將自己“喬妝打扮”起來,達到禦敵的效果。
在我國南海海域生活著一種魚叫針河豚,其體型大小和普通河豚相差不多。在它整個皮膚的外麵長滿了刺。當它吞進水和空氣後,身體脹得像個氣球時,全身的刺豎起來,活像隻刺蝟。
針河豚在防禦敵害時,會急吞幾口空氣和水,將全身脹得大大的,全身的刺根根豎立。這種特殊的“裝扮”的確嚇壞了不少膽敢侵犯它的敵害。但它萬萬沒想到的是,就在它耀武揚威展示它的凱甲時,常常成為漁民的獵物。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在北極地區生活的動物,都像患了白化病,那裏的白熊、銀狐、白鷹、雪梟等的毛色,幾乎終年是雪白色的。它們的體色與北極的環境,渾然一體,既是擬態,也是適應環境的保護色。雪鳥生活在我國的東北森林裏,春夏季羽毛是褐色的,與森林裏的顏色一致;冬季換上一身白色的羽毛,連腳上也密生著白羽。這樣,當站在白皚皚的冰雪中,就不易被野獸發現。
在非洲熱帶草原上生活著的斑馬、長頸鹿等食草動物,在生存競爭中,形成的保護自己的本領之一就是身上都“穿著”有奇特花紋的“偽裝”。斑馬的黑白相間的條紋,在陽光和月光的照耀下,黑白色澤吸收和反射光線的作用不同身軀輪廓也就變幻不定,而又能同森林草原的背景巧妙地結合起來,猛獸就不容易發現它們。
長頸鹿也有自己獨特的“偽裝服”。有淡黃底色,鑲嵌著褐色或黑色的大斑塊;有的是赤褐色底色,滿布淡黃網紋。不論哪一種,都同周圍的樹林和密草融合得非常好,使猛獸們難辨其蹤影。
春天,梅花鹿脫去冬天的長毛,換上“夏裝”,稀疏的短毛把白色的斑點隱藏起來,為適應夏季生活的需要。秋天時,又會脫去“夏裝”,換上“冬裝”;紅褐色的絨毛上,朵朵白色的梅花異常顯眼。這件“冬裝”既可以禦寒,又能適應新的環境。
部皮膚脹成扁寬的頭巾狀,顯得比實際大得多。鱗片上的花紋也顯得異常誇張,借以嚇退敵害。響尾蛇警告敵方的方式則是抖動尾端,嘎嘎作響。珊瑚蛇依靠身上紅、黑、黃相間的鮮豔顏色,警告別的動物離它遠些,有一種無毒的東部豬鼻蛇,在最初遇到侵略者時,會像眼鏡蛇一樣弄扁頸部,擺擺尾巴,發出嘶嘶的響聲,虛張聲勢。一旦此招不靈,便會背朝下而臥,張大嘴巴,逼真地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