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雖然存在著捕食與被捕食的關係,也存在著激烈的生存鬥爭,但仍有許多動物在生活過程中能夠和平相處,相互“幫助”,共同生存。
1.親密無間的鄰裏—
—海葵與寄居蟹海葵生活在淺海底部,一端固著在礁石或其他物體上,另一端是它的口,口周圍有許多觸手,伸展開後像一朵朵葵花,故此得名海葵。
海葵與海蜇、水母為同一類群,屬腔腸動物門。海葵的觸手看似美麗,但往往成為小魚、小蝦們的陷井。海葵觸手上有許多刺細胞,當小魚、小蝦遊進時,刺細胞會放出刺絲纏繞住活的小動物送入口中,美餐一頓。許多不暗世事的小動物無意之間就成了海葵美麗觸手下的犧牲品。海葵雖“陰險”,但它卻有個親密無間的好“鄰居”——寄居蟹。
寄居蟹為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的動物。它的體型似蝦又似蟹,但它不能像蝦那樣快速遊泳,又無蟹那樣堅硬的甲殼。寄居蟹有螯足和頭胸甲,腹部卻非常柔軟,所以它隻能把無甲殼保護的腹部藏進貝殼裏,把貝殼當做天然的保護所。隨著身體逐漸長大,原來的貝殼就會住不下了。這時寄居蟹就到大海裏四處尋找合適的貝殼。找到空的螺殼後,先用螯足伸進去試一下,看看是否合適,合適就拋掉舊殼,鑽進新殼裏。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空螺殼,一旦看中了合適的海螺就突然襲去,把活的海螺肉吃掉,自己則安然地鑽入殼內。當寄居蟹受到驚擾時,忙將身體縮入螺殼內,用大螯足擋住螺殼的口就會安然無恙了。
寄居蟹與海葵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差異太大了,它們怎麽能成為好“鄰居”呢?原來海葵屬固著生活的動物,它自己不會到處行走,所以海葵喜歡“落腳”在寄居蟹的殼上,讓寄居蟹馱著在海裏四處遊覽,尋覓食物。一旦遇到敵害,海葵就用觸手上的刺細胞去迎敵,蜇刺侵擾者,來保護自己的“鄰居”——寄居蟹。
寄居蟹也非常喜愛自己的“友鄰”,在轉移時,行動也緩慢下來,免得海葵受驚;海葵則收縮它的刺細胞,不致使寄居蟹受到傷害。像海葵和寄居蟹這樣,彼此依存,共棲共生,雙方互惠的現象在動物學上稱做共生。
在動物界中,還有許多動物也是結合在一起,共同生活,成為共棲共生的好“夥伴”。例如:沙蠶和勵如,喜歡寄居在甲殼動物體內,借助甲殼來保護自己。藤壺則喜歡寄居在鯨魚身上,有時還躲到海龜的甲殼上過著定居的生活,這樣既可以彌補自己不能自由行動的不足,又能借大動物體積為保護傘,求得生存。像沙蠶和藤壺這樣,與其他動物生活在一起,隻自己獲利,而對所寄居到動物無害的現象,在動物學上稱做共棲。
2.共棲同死的朋友在我國南海海底生活著一種海參,它渾身長滿了棘刺,表麵還有許多花斑似梅花,因此得名刺梅花參,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並不是刺梅花參,而是寄居在刺梅花參泄殖腔內的一種魚——隱魚。
隱魚無鱗,身體又光又滑,腹部無鰭,臀鰭和肛門長在頭前部。這樣當隱魚寄居到海參的泄殖腔內,向外排糞便就方便多了。
隱魚寄居在刺梅花參體內,並不吸取其營養。隱魚的頭從海參的泄殖腔內露出來,捕食小的甲殼動物為食。隱魚之所以寄居在海參體內,是為了避免自己被大魚吃掉。因為在海洋中海參的天敵非常少。
除隱魚和海參之外,海底裏還有一對共棲的“好夥伴”——海綿和儷蝦。
海綿是多孔動物門(海綿動物門)的動物,是低等的多細胞動物。海綿的體表有無數小孔(故名多孔動物),是水流進入體內的孔道。小孔與體內管道相通,然後從出水孔排出;通過水流帶進食物、氧氣並排出廢物。
生活在海洋中的儷蝦,身體非常小。它們還是幼體時,一雌一雄小儷蝦就從海綿體表的小孔鑽到海綿體內定居下來,隨著儷蝦身體的逐漸長大,它們再也無法跑出來,被終生關在海綿體內。海綿和儷蝦共同生活在一起,並未發生矛盾。海水不斷從海綿體內流出流進,隨時可為儷蝦帶進吃的食物。儷蝦倒也“安逸”地生活在這“籠”內,不用擔心敵害的攻擊了。就這樣,儷蝦和海綿共棲終生,一起偕老,直至死亡。
3.相依為命的魚蚌魚和蚌並非同類,但它們共處於同一環境中,不免要有些關聯。俗話講遠親還不如近鄰嗎。
亞洲東北部的河流裏生活著一種魚,它們同河蚌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依為命。當魚要產卵時,細長的產卵管伸出體外,遊到河蚌身邊,當河蚌取食時,趁機將產卵管插入貝縫,在河蚌貝殼內產卵。雄魚則緊跟其後也在蚌邊射精,精子借水流進入蚌殼內,完成受精作用,魚的受精卵在河蚌殼內孵化,當小魚孵出,要離開河蚌時,河蚌也將自己的“後代”產入小魚的鰓腔中,讓小魚將其帶出並長成成體。魚和河蚌之間的合作,使它們不僅生活中相依為命,而且還能共同禦敵。
4.“海上魔王”的小向導鯊魚是魚類中的“巨人”,它的體型大,性情凶猛,是其他魚類的“敵人”。當鯊魚追逐魚群時,張開“血盆大口”一下子能吞掉幾十條小魚,有時還能咬死或吃掉大魚,真不愧“海上魔王”的稱號。
但是在這個“魔王”身邊卻有著形影不離的小伴侶——向導魚。向導魚常在鯊魚身邊遊來遊去,它的體長不過三十多厘米,凶猛的鯊魚為什麽不會把它們吞掉呢?原來,向導魚會給鯊魚做“向導”,把鯊魚引向魚群集結的海麵,讓鯊魚美餐一頓,而向導魚則可以從鯊魚的牙縫裏得到一些殘屑來充饑。鯊魚對此感到非常舒服,更樂意和向導魚合作了。向導魚則依靠鯊魚的保護,吃著鯊魚口中的殘屑度日。
向導魚除與鯊魚合作外,還喜歡追逐船隻,向導魚緊跟船隻可能是為吃到船隻上扔下的殘羹。為什麽它又常同鯊魚在一起呢?生物學家的解釋是:向導魚被鯊魚吃剩的殘屑吸引才同鯊魚常來常往。而它不受攻擊的原因則是它的行動敏捷,躲避了吞食。
5.“與敵共舞”的鳥生活在非洲的鱷魚算是比較凶猛的爬行動物了,它的大嘴一張,多少使人有些不寒而栗。燕千鳥卻不怕這個“血盆大口”。當鱷魚張開大嘴時,燕千鳥一下子鑽進去,用尖尖的嘴去啄食鱷魚牙縫中的食物殘渣。鱷魚對燕千鳥的“工作”非常滿意,嘴巴也就不合上了。
燕千鳥充當了鱷魚的牙簽,又叫“牙簽鳥”,或“鱷鳥”。燕千鳥非常機敏,一旦發現周圍有動靜,就會驚覺地一哄而散。鱷魚也會猛醒過來,做好迎敵的準備。
除燕千鳥外,在中南半島的叢林中,有一種小鳥總是跟隨猛虎左右。當猛虎張開大口休息時,小鳥就立刻飛進虎口,啄食牙縫中的肉屑,幫助猛虎做口腔清潔。猛虎當然也不會吞掉它。
生活在非洲熱帶森林和沼澤地區的犀牛也有這樣的鳥朋友。犀牛又大又笨,皮膚堅厚,四肢粗壯。犀牛性情暴躁,虎、獅和豹子等猛獸都不敢輕易觸犯它,由於犀牛的皮膚多皺褶,皺內皮膚較薄,常鑽進一些蠅、虻等小昆蟲不斷螯刺和吸血,龐大的犀牛被這些小昆蟲弄得又痛又癢,一籌莫展,有力無處使,隻好用泥漿塗在身上,填滿皺褶,防止蟲咬。但是犀牛的小鳥朋友不忍心它受蚊蟲的侵擾前來幫助,這是一種黑色的小鳥,它們成群地棲息在犀牛背上,形影不離,用尖嘴啄食牛背上的寄生蟲。同時,這種小黑鳥感覺非常靈敏,它常常替犀牛放哨,一有動靜就驚飛起來,“提醒”老朋友警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