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動物以其特殊的方式或器官發出聲音,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這是唐代的偉大詩人白居易對鷯哥作的謳歌。人們對鳥語是非常熟悉的,聽其聲、觀其行,創造出許多諧音與物候的諺語。鳥兒的“語言”是使同類之間溝通的信號,也是警戒的信號,求偶的“情歌”。獸類中的犬吠、馬嘶、狼嚎、虎嘯、獅吼、猿啼都是走獸的“語言”,它們表達的意思也是警告、求偶、
某些器官發出的,例如魚鰾的振動,牙齒、鰭條、骨頭的摩擦所發出的聲響。此種聲音傳播較遠,有著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是個體間相互聯係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魚類的生殖季節,生物聲更加多樣、婉轉,以吸引異性的到來。例如:大黃魚,產卵前發出“吱吱、沙沙”聲,一邊產卵一邊像打著小鼓一樣發出“咚咚”之聲。而產卵後,還會“吱吱”叫個不停。魚類在呼吸、進食、運動和繁殖的時候,都有不同的語言。魚類發出的機械聲是由於魚類擊水,挖掘洞穴、攝食、咀嚼等發出的。每種魚根據習性、大小,機械聲也不盡相同。如翻車魚咀嚼食物時,會發生咽喉齒的摩擦,那咬牙切齒的“吱吱”聲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魚類發出的聲音除了同類之間的聯係外,還可以在深海中探測水深,或是在危險來臨時,警告魚群逃避敵害。例如:魚就會發出“吼——鳴特,吼——鳴特”的聲音,恐嚇別的魚,不讓它們進入到自己的領地。
水中魚的種類繁多,魚的聲音更是千奇百怪。這變化萬千的魚的“歌聲”,尤如水下音樂會,延綿不斷,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