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運動能力依照進化的順序而不斷加強,扁形動物門、原腔以及環節動物門的動物主要依靠肌肉和軀體的協調作用完成運動,軟體動物門中出現了肌肉質的足。如蝸牛的腹足,河蚌的斧足等。到了節肢動物門的昆蟲綱,足才得到充分的完善,發揮其快速運動的作用。
昆蟲分為頭、胸、腹三部分,胸部是運動中心,分成三節,即前胸、中胸、後胸。前兩節每節生有一對翅,稱為前翅、後翅,專供飛行之用。每節有一對足,分別為前足、中足、後足。足是昆蟲的運動器官,主要作用是適於陸上爬行。由於昆蟲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迥異,所以昆蟲的足變化多端,使之能更好的適應周圍的環境,如有細長均勻,行走如飛的步行足(如叩頭蟲的足);有粗壯發達,適於彈跳的跳躍足(如蝗蟲的後足);有特化成折刀一樣的捕捉足(螳螂的前足);有變成槳一樣的遊泳足(龍虱的足);有像鏟子般掘土鑽洞的開掘足(螻蛄的前足);還有便於采集花粉的攜粉足(蜜蜂的後足)等。真是“不一而足”。
魚類的四肢已特化成鰭,在水中暢遊,鳥類的前肢特化成翼在空中飛翔,真正稱之為四足動物的該算是爬行類。爬行動物(除蛇亞目外)大多四足著地,行動敏捷。其中也有足的結構奇特的。
夏夜,搖扇納涼於戶外,常可見壁虎在紗窗、牆壁以及天花板上行走自由,如履平地,遇到驚嚇更是一閃即失。為何壁虎能有這樣的本領呢?原來,它有著與眾不同的足。壁虎的趾間無蹼,足端膨大為軟墊,上麵許多微絨毛覆蓋的鱗片,其毛由角蛋白組成,長90微米,直徑10微米,呈鉤子形狀。由於壁虎的指趾上有這樣成千上萬的微鉤,所以對物體表麵的細小突起也能輕易地抓住,以保持身體平衡,並快速前進,即使是看起來光滑的玻璃表麵也能有足夠的突起供它抓握,更不用說是凹凸不平的牆麵了。如果把它放在剖光的平麵上,因表麵極其光滑使它無法抓握,便在上麵寸步難行了。此實驗證明壁虎並不是依靠吸盤來運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