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去過動物園。動物園裏有頑皮的猴子;憨態可掬的熊貓;令人毛骨聳然的蛇和鱷魚;披著美麗的羽毛,不知疲倦地唱歌的鳥兒;還有許多非常微小的動物,它們大多生活在池水中,我們人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所有這些動物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家族——動物的大家庭。
在動物的“大家庭”中,大約有150多萬種動物。麵對這樣多的動物,若沒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標準將它們區分開,我們人類對動物的認識將陷於雜亂無章的境地,無法對動物進行調查和研究,更談不上充分利用動物資源和防治有害動物了。動物是怎樣分類的?又分成哪些類群呢?
各種不同的動物,甚至於同種動物的各個不同的個體都有許多不同的形態,但同一類群的動物往往有許多相似之處,動物學家則根據這些動物之間相同、相異的程度,親緣關係的遠近,使用不同的等級特征,將動物逐級分成許多類群。“種”是最小的類群,也是分類的基本單位。此種分類法是以動物形態上或解剖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為基礎,以古生物學、比較胚胎學,比較解剖學上的許多證據為依據,基本反映的是動物“大家族”中自然的類緣關係,因此被稱為自然分類係統。在此分類係統中,由大而小的等級有:界、門、綱、目、科、屬、種,任何一個已知的動物均無例外地歸屬於這幾個等級之中。
目前,動物界一共分為20餘門,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幾門:原生動物門,如草履蟲、變形蟲,它們的身體十分微小,為單細胞動物,一般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到,但它們的分布卻很廣泛。多孔動物門(海綿動物門),如浴海綿,毛壺等。它們多數生活在海水中,成體附著在水中岩石、貝殼、水生植物或其他物體上,是最原始的,最低等的多細胞動物。腔腸動物門,如海蜇、珊瑚等。它們有輻射對稱的體型,體壁有兩個胚層的分化,有原始的消化腔、原始的神經係統及組織的分化,在動物進化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扁形動物門,如渦蟲、血吸蟲等。它們是身體不分體節,兩側對稱,三胚層,無體腔,背腹扁平的動物。營自由生活(渦蟲)或寄生生活(血吸蟲)。線形動物門,如蛔蟲、鉤蟲和線蟲等。這類群的動物在自然界中分布極廣,營寄生生活或自由生活與寄生生活兼有。身體結構顯示出其比前麵幾門動物要高等,有三個胚層,出現了原體腔。環節動物門,如蚯蚓,沙蠶等。它們都具有兩側對稱體型,三個胚層,身體分體節,具有真體腔等特征。軟體動物門,如田螺、蝸牛、烏賊等。這些動物與其他類群最明顯的區別是:身體柔軟,不分節,由頭、足及內髒團三部分組成,身體外有硬殼或退化為內殼藏於外套膜下(烏賊)。節肢動物門,如蝦、蜘蛛、昆蟲等。節肢動物身體不僅分節,而且還分頭、胸、腹三部分,有的種類這三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愈合。在身體兩側還有分節的附肢(足),體外有外骨骼,因而生長發育過程中出現蛻皮現象。棘皮動物門,如海參、海星、海膽等。棘皮動物無頭部、體部,成體呈輻射對稱的海產動物。其幼體則是兩側對稱,說明成體的輻射對稱體型是適應固著或不大活動的生活方式次生形成的。脊索動物門,又分為頭索動物亞門(文昌魚),尾索動物亞門(海鞘),脊椎動物亞門(魚、蛙、龜、鳥、獸等)。脊索動物門是動物最大最高等的一個門,本門動物形態結構較複雜,生活方式多樣,差異很大。它門最主要的共性是在身體背部都有支持身體的結構——脊索。脊椎動物亞門的動物是在胚胎期有脊索,長成以後則被由脊椎骨組成的脊柱所取代。
隨著現代化新設備、新技術、新觀念的發展,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應用,大大加速了分類學數據的處理,而通過學科的滲透,分類學中又建立了新的標準。例如:根據某些蛋白質類型的不同來區別同種生物的標準;根據決定生物特征的遺傳物質DNA的相似性的標準;免疫學標準及行為學標準等,來確定生物間相互關係的程度。
動物的不同類群之間親緣關係有遠有近,我們根據動物親緣關係的遠近,把各門動物的關係排列成“係統樹”,這就像動物界的“大家譜”,“樹”的下方的動物較為原始,“樹”的上方的動物較為高等。
動物的親緣關係就是動物的演化關係,由此可見,動物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經過漫長的時間變化發展而成的。通過比較解剖學的例證,胚胎學的例證和生理、生化的例證都可以間接地證明這一點。但最直接的論證則是古生物學——化石的例證。人們根據埋藏在地層中的生物化石遺骸,就可以把地球上出現生命以來動、植物發展變化的曆程基本查證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