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聖賢掌故

  陶答子妻

  周人陶答子,為陶地的大夫,治陶三年,沒有什麽政績,名聲也不好,家中卻比從前富了三倍。他的妻子勸他說:“能力差的人做了大官終究是禍害,沒有功勞而家中暴富無疑是積下災殃。我聽說南山中的豹子,在大霧中隱藏七個月不下山覓食,這是為什麽呢?它是要潤澤皮毛長成斑紋,因此才隱藏起來以避免遇害。豬不擇食,肥壯了就被殺掉。你現在這樣做,能沒有後患嗎?”陶答子不聽妻子的勸告,反而將妻子趕走了。一年以後,陶答子果然被誅,母親年邁免於死。陶答子妻又回到家中,供養婆母,以終天年。

  三件樂事

  孔子帶領著他的弟子遊於泰山,遇見榮啟期坐於樹下,鹿裘帶索,鼓琴而歌,怡然自得。孔子問他說:“先生為什麽這樣快樂呢?”榮啟期回答說:“值得我快樂的事情太多了。天地生有萬物,惟有人最為高貴,而我得以為人,這是一樂也;人有男女之別,男尊女卑,因此以男人為貴,而我得以為男人,這是二樂也;人生有不得見日月、未離繈褓便夭折者,而我年已九十歲了,身體還很強健,這是三樂也。至於貧窮,乃是人生常事;死亡,乃是人生終結。處常而待終,有何不樂呢?”孔子點頭稱善,對他的學生們說:“這是一位達觀樂天能自寬的人啊!”

  庭訓

  《論語·季氏》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看見他的兒子孔鯉從庭前走過,便問道:“學詩乎?”孔鯉回答:“沒有。”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於是,孔鯉按照父親的教導,開始學詩。幾日後,孔鯉又從庭前走過,孔子問道:“學禮乎?”孔鯉回答:“沒有。”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孔鯉又按照父親的教導,開始學禮。這就是有名的《庭訓》故事。

  孔子,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教育自己兒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學詩”,並闡述了“不學詩,無以言”的有關學詩重要性的道理。在古代,詩浸透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在士大夫的交往中,在諸侯國之間的外事活動中,離開詩幾乎無法交流與對話。據統計,一部《左傳》記錄或引用《詩經》之處竟達219處之多。《漢書·藝文誌》記載:“古者諸侯卿大夫交結鄰國,以微言相感,當揖讓之時,必稱詩以喻其誌,蓋以別賢與不肖而觀盛衰焉。”孔子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

  鳴琴而治

  宓不齊,字子賤,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曾任單父宰,赴任之前曾去拜訪賢人陽晝,請教為治民之術。陽晝對他說:“我出身寒門,自幼貧賤,不懂得治民之術。我隻懂釣魚的兩個道理。當你剛垂下鉤投下魚餌的時候,急著迎上來吞鉤的一定是那種白魚,肉瘦味道也不鮮美;那種似欲吞餌又遲遲不肯吞餌的一定是魴魚,肉肥而味道鮮美。”宓子賤覺得陽晝說得很有道理,便乘著車子到單父上任去了。還沒等他來到單父,便有很多官吏在路兩旁迎接他。宓子賤對駕車的人說:“驅車快走,驅車快走,你看陽晝所說的白魚來了!”他沒有答理前來迎候他的這些人。到了單父,他親自去拜見有名望、有知識的長輩與賢者,向他們請教治理單父的辦法。這些長輩與賢者,深受感動,都願意為他出謀劃策。果然他的政績卓著,鳴琴不下堂而治。孔子稱讚宓子賤為君子,被後世追封為單父侯。

  羊殖每變益上

  春秋末年晉國大夫羊殖,有美德,與成博友善。一次晉國正卿趙簡子問成博道:“人們都說羊殖是一位賢大夫,他的品行究竟如何呢?”成博說:“我不知道。”趙簡子說:“你與他是好朋友,怎麽能不知道呢?”成博說:“他這個人總是有變化。開始15年隻知道他廉潔,不隱瞞自己的過錯;到了20年的時候,知道他仁慈而且講信義;到了30年的時候,他就任晉中軍尉,英勇果敢而且存有厚德仁義之心;到了50歲的時候,他為晉國守衛邊城,能使近者悅、遠者親。我與他已經五年沒有見麵了,實在不知道這五年他又有什麽變化。”趙簡子說:“羊殖真是位賢大夫,每變益上。”

  韓伯俞泣杖

  韓伯俞,漢代梁(今河南開封)人。性情至孝。一次,母親認為他犯有過失,便用手杖打他,他痛哭起來,哭得十分傷感。母親奇怪地問他:“從前我也曾用手杖打你,你從未哭過,今天為什麽哭得這般模樣?”韓伯俞回答母親說:“從前母親用手杖打兒,兒都覺得痛,知道母親康健有力;今天母親用手杖打兒,兒不覺得痛,知道母親已年邁力衰,因此悲泣。”曹植在《靈芝篇》詩中寫道:“伯俞年七十,彩衣以娛親。慈母笞不疼,欷歔泣沾巾。”所描寫的就是這個故事。

  翟公的感慨

  西漢官吏翟公,下邦(今陝西渭南縣)人。文帝時為廷尉,每天總是賓客盈門,求官的、辦事的絡繹不絕,一些人還帶著厚禮。罷官後在家中閑居,再無賓客過訪,門前冷落,可設雀羅。後又複官再為廷尉,賓客們又是盈門不絕。翟公在門上大字書寫四言六句韻語:“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關西孔子

  東漢大臣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經學世家,時稱“關西孔子”。50歲始出仕,曆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司徒、太尉等職。安帝乳母王聖、中常侍樊豐等貪縱枉法,國庫為空,他多次上書切諫,為樊豐所惡,受誣陷而罷官,自殺。楊震性廉潔,不受私謁,子孫常蔬食步行。一次路經昌邑,他所舉薦的王密在此做官。夜間王密懷金十斤來獻給他。他對王密說:“我舉薦你,是因為我了解你。可你怎麽不了解我呢?這究竟是為什麽?”王密說:“深夜無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麽能說無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將金子拿走了。楊震的子孫也世代高官,時稱“弘農楊氏”,是東漢中後期的世家大族。

  童子不傷野雞

  東漢大臣魯恭,字仲康,章帝年間任中牟縣令。當時全郡蝗蟲成災,惟獨中牟縣未鬧蟲災。河南尹袁安聽說此事後,覺得很奇怪,便派屬吏到中牟縣察訪。屬吏來到中牟縣,在魯恭的陪同下,到田間視察,果然見不到蝗蟲傷害莊稼。屬吏和魯恭坐在一棵樹下休息,看見一隻野雞從一個兒童身邊飛過,野雞飛得很緩慢,兒童也不去捕捉。屬吏問這個兒童:“為什麽不去捕捉這隻野雞呢?”兒童回答說:“野雞將要孵化小雞了,怪可憐的!”屬吏回到河南向袁安匯報說:“我在中牟縣看到三件奇事:一是蝗蟲不入縣境;二是恩澤化及禽獸;三是童子有仁愛之心。”鳥以蟲類為食,鳥類是害蟲的天敵,中牟縣未鬧蟲災,是魯恭教化人民懂得保護鳥類的結果。袁安聽了屬吏的報告,認為魯恭政績很好,便向朝廷做了舉薦。

  殺雞奉母

  東漢人茅容,字秀偉,陳留(今河南開封東)人。家貧有氣節,奉母至孝。40多歲時,一日與鄉人在田野耕地,忽然天下大雨,人們都來到樹下避雨,互相倚靠著坐在樹下。獨有茅容一人挺身端坐,神色泰然。名士郭泰路經樹下,見此情景,頗為驚異,對茅容懷有欽佩之情。茅容將郭泰請至家中留宿過夜。第二天早晨起來,茅容殺雞奉母,自己則以蔬菜淡飯與郭泰共食。為此,郭泰更受感動,讚歎茅容是位大賢人,並勸茅容讀書。後來茅容果然成為一個很有成就的人。

  屋頂之金

  東漢人雷義,字仲公,鄱陽(今江西鄱陽)人。獻帝時,為郡功曹。雷義與陳重友善,結為生死之交。順帝時,州刺史舉薦雷義為茂才,他非要轉讓給好友陳重不可,刺史不允,他便裝瘋披發出走。後來,終於與陳重同舉孝廉,同拜尚書郎。時人稱讚說:“膠漆自謂堅,不如陳與雷。”雷義平日慷慨好施,常解人於危難。他曾解救一個犯有死罪的人,使之得免於死。此人深為感激,以二斤黃金送給雷義,雷義堅辭不受。那個人便乘雷義不知,將金子扔在雷義家的屋頂上。直到雷義死後,家人修理房子時才發現。當時,黃金的主人已死,雷義的家人便將黃金交付縣曹歸公。

  煮飯成粥

  東漢名士陳寔,字仲弓,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家貧,少做縣吏。有誌於學,入太學就業。曆任聞喜長、太丘長。惡上司賦斂違法,辭官家居。黨錮禍起,眾皆逃避求免,他自請囚禁。黨錮解,屢蒙征召,皆辭不就。有盜夜入其宅,伏於梁上,為他所見。他召來子孫,訓導他們說:“人不可不自免。惡人未必本來就惡,往往習以成性所致,比如這位梁上君子,恐怕就是如此。”盜賊聽後,從梁上下來向他謝罪。他有兩個兒子,長子陳諶,次之陳紀,均有高名。父子三人,時號“三君”。陳諶、陳紀年少時,有位客人來拜訪父親陳寔,談鋒頗健,氣度不凡。父親命他們兄弟二人為客人做飯,遲遲沒有做好,父親來到灶間問其原因。兄弟二人回答說:“父親與客人談話,孩兒隻顧偷聽,忘了鍋中的飯,結果飯已煮成粥了。”父親問他們都聽見了什麽,兄弟二人將父親與客人的談話複述一遍,竟然毫無遺漏。父親高興地說:“既然如此,我們就喝粥吧!”

  母子三人爭相抵罪

  東漢末年學者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孫。幼有異才,隨父詣京師,勤奮博學。曆任中軍侯、虎賁中郎將、議郎,官至北海相,故世稱“孔北海”。後曹操召為將作大匠,遷少府。性好賓客,抨議時政,為曹操所忌,被戮。孔融年少時,一日兄孔褒因事外出,家中隻有他陪伴母親。孔褒的好友張儉因觸犯宦官侯覽,亡命外逃,來投奔孔褒。孔融便將張儉藏匿起來。張儉走後,官府獲悉此事,便將孔褒、孔融兄弟二人收捕入獄,並要由一人抵罪。孔褒說:“張儉是投奔我來的,應由我抵罪。”孔融說:“張儉是我藏起來的,應由我抵罪。”母親說:“我是這一家主人,凡事都由我來做主,應由我來抵罪。”三人相爭不下,郡縣也無法決斷,最後由皇帝下詔定由孔褒負罪。

  留侄棄子

  東晉大臣鄧攸,字伯道,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曆任西晉汝陽、河東太守。東晉元帝時官以吳郡太守,刑政清明。因擅自開倉賑災,為桓彝等所劾,然為百姓所戀。終官尚書右仆射。時值兩晉之交、永嘉末年,石勒為亂,鄧攸擔著自己的親生兒子和侄兒逃難。路遇賊兵,無法同時擔著兩個孩子逃走。想到早已亡故的弟弟隻留下這麽一個侄兒,無論如何要保全住侄兒的性命,於是便將自己的親生兒子丟棄,攜侄兒逃至江東。鄧攸以後再無子嗣,時人都為之不平,說:“天道無知,使鄧伯道無兒!”

  林宗巾

  東晉名士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山西介休東南)人。少時家貧,博通典籍,遊於洛陽,為太學生首領。與李膺等友善,名震京師。絕意仕途,曾征召為有道而不就。歸鄉時,諸儒者送車千乘,郭泰獨與李膺同舟而濟,眾人望之,以為神仙。居家教授,弟子至數千人。一次,郭泰行走在路上,遇雨,便折巾一角,於是時人紛紛效仿,稱為“林宗巾”,可見人們對他傾慕到何種程度。死後,四方之士皆來會葬,誌同者為其立碑,蔡邕撰寫碑文。蔡邕曾對盧植說:“我為人寫的碑文很多,難免有溢美之處,惟有郭有道當之無愧!”

  羅可釋盜

  宋朝學者羅可,性情寬宏大度,詞學贍麗。鄉試得中,後見黜於禮部,從此絕意於仕途。以疏放自適,鄉人皆以師禮對待他。一次,有人偷他家園中的蔬菜,被他察覺,他躡足潛伏於草間,直到偷菜者走後他才從草中出來。又有一次,有人偷殺了他家中的雞,他攜一壺酒,到偷雞人的家中。偷雞人深為慚愧,羅可拉著偷雞人的手說:“有幸與你同鄉,不能烹雞備酒招待你,我實在感到慚愧。”於是,與偷雞人同飲,盡醉而歸。而且從不將此事告訴他人。從此,再無人來偷他家的財物。他曾作百韻詠雪詩,其中有“斜侵潘嶽鬢,橫上馬良眉”,被譽為警句。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