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古典書目

  中國目錄學源遠流長,並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優良傳統。曆史上出現的一些書目巨著,不僅豐富了目錄學的理論與實踐,而且也起到了古代文化史及學術史的作用。數以千計的古典書目,可概略地分為官修書目、史誌書目、私撰書目及專科書目等。下麵著重介紹一下前兩種。

  官修書目指封建王朝宮廷的藏書目錄。此類書目由皇帝詔命大臣或知名學永樂大典者專門修撰。公元前26年,漢成帝命陳農求遺書於天下的同時,詔劉向、劉歆等人整理典籍,經過20年的努力,編撰了中國最早的綜合性官修書目——《別錄》、《七略》。由於當時的典籍多是竹簡書,堆放在一起非常散亂,所以劉向等人的首要工作是校書。他們校書的方法是:廣收眾本,互相補充,除去重複,條別篇章,定著目次,校勘訛文脫簡,命定書名,使紛亂無序的簡策,通過一係列整理工作後,再寫定正本。正定既定,為了揭示典籍的內容,然後就是撰寫敘錄(提要),內容包括著錄書名篇目,敘述校讎原委,介紹著者的生平、思想,說明書名的含義,辨別書籍的真偽,評說所載思想與史實,敘述學術源流,判定書籍的價值。每篇敘錄實際上就是每種圖書的詳細介紹。劉向把每種圖書的敘錄匯集在一起,編成《別錄》,它不僅是中國第一部提要式的書目,也是先秦至西漢末年圖書的綜合記錄。漢哀帝時,劉向亡故,劉歆受命繼承父業,進一步將整理的圖書分類編目,最後編成《七略》。《七略》將所有圖書分成6大類38種,形成了完整科學的分類體係,第一次把學術分類的思想運用到書目分類,對中國曆代的書目編撰產生了很大影響。其類目如下:六藝略分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9種;諸子略分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10種;詩賦略分屈原賦之屬、陸賈賦之屬、孫卿賦之屬、雜賦、歌詩5種;兵書略分兵權謀、兵形勢、兵陰陽、兵技巧4種;數術略分天文、曆譜、五行、蓍龜、雜占、刑法6種;方技略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4種。6類之外,還有輯略,它分別說明6類38種大小類目的意義與學術源流,闡述6類的相互關係及圖書的作用,成為“六類之總最”,“諸書之總要”,全書稱為《七略》。劉氏父子的功績在於他們在校勘整理古代典籍的基礎上創立了撰寫敘錄、大序、小序的方法,編輯綜合性分類目錄,著錄了數以萬卷計的圖書。此後,曆代王朝都效仿他們的方法整理圖書,編撰書目。晉代目錄學家荀勗,根據鄭默的《魏中經簿》編成《晉中經簿》,把當時官藏的2萬多卷圖書分成甲、乙、丙、丁四類,即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乙部紀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丙部紀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事等史書;丁部紀有詩賦、圖讚、汲塚書;形成經、子、史、集的分類體係,成為中國較早的一部以四部分類圖書的書目。此後李充撰《晉元帝四部書目》,更換了乙、丙兩部的次第,使甲部紀經書,乙部紀史書,丙部紀子書,丁部紀集部書,由此成為後世四部分類法的永製,受到曆代封建王朝的重視。南北朝時期,宋王儉編的《七誌》、梁阮孝緒編的《七錄》,則是個別學者在四部分類法之外探索新分類法的典型。《七誌》分經典誌、諸子誌、文翰誌、軍書誌、陰陽誌、術藝誌、圖譜誌,最後附佛經錄、道經錄,實際為九大類。《七誌》的特點在於創立了傳錄體提要,通過介紹作者生平,力圖讓讀者了解作者的著作。此外,它著眼於著錄“今書”,為後世考核南齊以前典籍的存佚提供了依據。阮孝緒《七錄》分內、外篇。內篇五錄,即經典錄、紀傳錄、子兵錄、文集錄、術技錄;外篇二錄,即佛法錄、仙道錄。它的分類不僅較之《七誌》更加科學,而且提要也較詳細,繼承了《七略》辨章學術的優良傳統。尤其是《七錄·序》闡述目錄學的發展,是較早的一篇目錄學理論著述。唐代有兩部重要的官修書目,一是元行衝、毋煚等編的《群書四部錄》,二是毋煚編的《古今書錄》。

  《群書四部錄》200卷,共收錄圖書2655部,48169卷,按照《七略》的體例,每種書有提要,每類有小序。因為書目中的分類、提要有些錯誤,毋煚經過對《群書四部錄》的修訂、補充和簡化,於唐開元九年(721)編成《古今書錄》,著錄圖書3060部,51852卷,盡管它比《群書四部錄》收錄的圖書增多,但也隻是止於唐開元(713~741)年間。兩部書目均已亡佚,基本內容保存在《舊唐書·經籍誌》和《新唐書·藝文誌》中。毋煚是一位著名的目錄學家,對書目的作用在《古今書錄·序》中有精辟的論斷。他說,前人為我們留下寶貴豐富的典籍,如果不加以分類編目,並揭示其淵源派別,那麽,這些典籍再是寶貴,也不易查找,就好像大海撈針,白頭無成。有了書目,讀者在書海中就能自由馳騁,知道某類有些什麽書,某書內容如何,以此查到所需之書,加以鑽研,掌握古人的精神實質,使文化傳統代代流傳。他的這一論述,至今為許多學者所引用。宋代王堯臣、歐陽修等奉命仿《群書四部錄》,於1041年編成《崇文總目》,它每書有提要,每類有類序,共收錄圖書30669卷,四大類下分45小類,反映了北宋政府的藏書情況。宋高宗南渡以後,經過多年努力,藏書得到一些恢複,先後編成《中興館閣書目》和《中興館閣續書目》,前者收錄圖書44486卷,後者收錄圖書14943卷。現兩部書目已佚,目前有趙士煒輯的《中興館閣書目輯考》五卷,《中興館閣續書目》一卷。明代正統六年(1441)大學士楊士奇、學士馬愉、侍講曹鼐等奏請把國家藏書登記編目,於是編成明代的國家書目《文淵閣書目》。這部書目不分經史子集而以藏書的千字文排次為序,自天字至往字,凡20號,每號分數櫥貯之,貯書7297種。雖然隻是一個賬本,非常疏漏,但對於考察當時圖書情況有一定參考價值。此後,雖編有《秘閣書目》(馬愉)、《內閣書目》(錢溥)、《新定內閣藏書目錄》(張萱)等,但體例大多不甚完善。清代乾隆年間(1781年)編撰的《四庫全書總目》200卷,是中國曆史上規模最大、體例最完善的一部官修書目。這部書目是配合《四庫全書》的宣傳工作而編輯的,集中了300多位知名學者的才智,如紀昀、戴震、邵晉涵、周永年等當時一流學者均參加了書目的編撰工作。《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四庫全書》裏的古籍3461種、79309卷以及未收入《四庫全書》的存目書6793種、93550卷。書目以經、史、子、集四部著錄典籍,下分44類,一些比較複雜的類目又細分成子目,共67目。每部有大序,每類有小序,每書有提要。它的分類體係集四部分類之大成,成為以後乃至今天編製古籍書目的範本;它的類序,剖析學術源流,成為了解學術發展的珍貴文獻;它的提要記錄典籍版本,考訂文字異同,記述作者的事跡,闡明學術思想,成為後人閱讀群籍的門徑,探討古代文化學術的淵藪。由於《四庫全書總目》卷帙太繁,翻閱不便,紀昀等又刪節提要,除去存目,編成《四庫全書簡明目錄》(1784年)20卷。因為《四庫全書總目》存在一些不足,後來不少學者作了糾謬補闕的工作,重要的有餘嘉錫編撰的《四庫提要辨證》、胡玉縉、王欣夫輯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等。

  史誌書目是指史書裏麵記錄圖書的“藝文誌”或“經籍誌”。東漢班固編著《漢書》,依據劉歆《七略》改編而成“藝文誌”,開創了根據官修書目編製正史藝文誌的先例。《漢書·藝文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古典書目。班固從《漢書》的具體寫作情況出發,對《七略》進行了“刪其要”的加工,從而使《漢書·藝文誌》在體例上和史書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史誌書目在編撰上的特點。就《漢書·藝文誌》的基本內容而言,它因襲了《七略》的分類體係,這是因為《七略》的分類匯總了先秦以來尤其是漢代文化學術的內容,非常符合《漢書》的思想體係。同時,班固對《七略》中的提要進行刪除,以簡單的注語說明圖書的真偽、內容及其價值,並對《七略》中有關類目的圖書進行了分類方麵的調整。這些改編工作充分說明了班固的目錄學思想。此後,各正史中以例編撰“藝文誌”的有《隋書·經籍誌》、《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宋史·藝文誌》、《明史·藝文誌》、《清史稿·藝文誌》。其他沒有“藝文誌”的史書,清代以來的學者紛紛補編,形成了一個史誌書目的流派,連貫起來就成為中國古籍的總目,可以反映從古代至清末的著述情況。就各史誌書目記錄圖書的範圍而言,有兩種體係,一是記錄一朝藏書之盛,二是記錄一朝著述之盛。除《明史》和《清史稿》中的“藝文誌”是記本朝著作的書目外,其他五部均記錄本朝的藏書。受《漢書·藝文誌》的影響,各史誌書目在編撰上有共同的特點:一是多依前代官修書目改編而成,二是對所依據的書目在圖書上有所增補,三是對所依據書目中圖書的殘亡給予注明,四是刪去依據書目中的圖書提要,加上簡明的注語。清代學者補編的藝文誌有50多種,往往一部史書有數家補編。為了反映補誌的成果,方便讀者利用,開明書店印行的《二十五史補編》收錄有30多種補編的藝文誌。郭沫若指出“曆代史書多有‘藝文誌’,雖僅具目錄,但據此也可考察當時文化發展情況之一斑”,正確點明了藝文誌的實質和參考價值。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