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古籍典藏

  中國曆史上的古籍汗牛充棟。但是,流傳到今天的隻有8萬多種。在數千年的古籍典藏中,形成了官府、書院、寺院、私人四大係統。

  官府藏書即國家及宮廷內部的藏書。根據文獻記載及殷商甲骨周代典籍的收藏情況看,中國商代就有了圖書館,而且有了管理圖書的史官。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的一些圖書流散到各國,各諸侯國非常重視藏書,設立天府、盟府、策府、周府、公府等處所收藏。秦王朝統一全國,建立明堂、石室、金匱等藏書機構。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書,給先秦典籍造成重大損失。西漢宮府圖書管理機構沿用秦製,由禦史大夫等負責。東漢管理圖書的機構為秘書省,設秘書監、秘書郎等職。司馬遷、劉向、劉歆、班固、傅毅、馬融等都是主管圖書的重要官員。藏書處所有石渠閣、天祿閣、蘭台、東觀、仁壽閣、文德殿、華林園及太常、太史、博士、太卜等。三國時蜀、吳仿效漢代製度,設置東觀收藏國家圖書。曹魏建立秘書中外三閣收藏圖書,並派鄭默等人加以整理。南北朝時期,雖然朝代更換頻繁,社會動蕩,但是,每一新王朝建立後,都派專人收集圖書,建立圖書館。宋有總明觀、梁有壽光殿和士林館、陳有西省、北齊有文林館、北周有麟趾殿等。隋代不僅提高了圖書機構——秘書省的官級地位,而且增加圖書管理人員。隋煬帝下令在東都洛陽觀文殿內東西廂建造房屋,設立官藏,並在書籍的裝幀上加以改進,把秘閣圖書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紺琉璃軸,下晶漆軸。唐代官府藏書在隋代官藏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發展,藏書機構主要有秘書省、弘文館、集賢院、崇文館等。到開元(713~741)年間,國家藏書發展到7萬多卷,但是,安史之亂使圖書散失殆盡。宋代的官府藏書中心由史館、昭文館和集賢院三館組成。此外,還有國子監、學士院、司天監、太清樓、四門殿等宮廷內府的藏書處所。欽宗時國家藏書達到73000多卷。元代收集了大量南宋圖書,收藏在奎章閣、崇文院內。設秘書監負責國家藏書,官員有秘書監卿、秘書監少監、秘書監丞、秘書郎等。明代開設翰林院,廢除前代的秘書監,設修撰、編修、檢討等官。文淵閣是國家圖書的收藏中心。清代乾隆(1736~1795)時,在“崇古右文”的招牌下,設立四庫全書館,《四庫全書》修成後,抄寫了七部,分別收藏在文淵閣(故宮)、文源閣(圓明園),文津閣(承德)、文溯閣(沈陽)、文匯閣(揚州)、文宗閣(鎮江)、文瀾閣(杭州)。

  明清時期,官府藏書在檔案方麵很有特色。明代的主要檔案庫有:內閣大庫,收藏行政事務方麵的檔案;黃冊庫,收藏全國戶口、賦役方麵的檔案;古今通集庫,收藏皇帝賜封給各功臣、將領、藩王、駙馬的誥封、鐵券及京官、外官的誥封底簿,同時也有部分禦用圖書;皇史威收藏皇族的玉牒、曆代皇帝的實錄、聖訓等方麵的檔案。各地方如各省、府、州、縣也設立檔案庫,據統計有300多個,規模大的庫房有50間。現存明代檔案約5000件,收藏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內,內容主要有洪武(1368~1398)、永樂(1403~1424)至天啟(1621~1627)、崇禎(1628~1644)各朝的奏本、兵部題行稿,明初的戶口單和賣田契約;永樂八年明王朝頒給西藏釋迦攝聶喇嘛的敕諭;成化(1465~1487)年間頒給功臣的免死鐵券;關於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的文件等。這些檔案內容豐富,史料價值極高。清代收藏檔案的地方主要有內閣大庫、軍機處、皇史宬等。內閣大庫是清代檔案主要收藏處,有中央和地方的各種文書;起居注及六科史書;官修書籍及文件;因修書而征集的材料;從沈陽運來的滿文舊檔案;內閣日行公事的檔案稿件。軍機處的檔案主要有軍機處進呈的文件,包括奏折、表章等;軍機處分類匯抄的關於國家庶政的檔案,包括上諭、奏事、專案、電報、記事等;軍機處日行公事檔案;京都內外致軍機處的文件。皇史宬庋藏的檔案主要有玉牒、實錄、聖訓、會典等。清代檔案現主要收藏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計有900萬件冊)、遼寧省檔案館(130萬卷)及四川巴縣、山東曲阜等處。出版的檔案結集有《明實錄》、《崇禎實錄》、《清實錄》、《籌辦夷務始末》、《文獻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折》、《明清史料》等數十種。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機構。書院的各種學術活動都離不開圖書,所以書院也是古代圖書收藏的處所,並形成了書院圖書館。書院起自宋代。宋代的書院有397所,大部分集中在江西、福建、浙江、湖南等地。著名的如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應天書院、嵩陽書院。元代有書院227所,明代有1239所,清代有1900所。曆代書院多有藏書,而且有的達數萬卷,如廣雅書院藏書43000多冊,鶴山書院藏書10萬卷,南園書院藏書3萬多卷。隨著圖書數量的增多,許多書院設立專門的藏書樓,如明清時期的伊川書院(河南嵩縣)設有稽古閣、正學書院(陝西西安)王雲鳳建樓廣收書籍、懷玉書院(江西玉山縣)建拓書廨、晴川書院(湖北漢陽)建牣齋館。書院藏書的來源,主要是朝廷的頒賜。據文獻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白鹿洞書院得到皇帝賜給的國子監印本九經,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賜嶽麓書院《義疏》、《釋文》、《史記》、《玉篇》、《唐韻》等書。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蘇州的紫陽書院、杭州的敷文書院,各得到賜與的武英殿新刊《十三經》、《二十二史》一部。由於皇帝的恩賜,各書院不僅注重藏書,並有“禦書樓”、“尊經閣”等建築。其次是書院自己刻印抄書。元代詁經精舍刻印有《詁經精舍集》8集,計2000多篇。清代學海堂刻有《學海堂集》4集90卷、《皇清經解》1400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附存簡明目錄》230卷、《十三經注疏》460卷、《揅經室集》62卷、《學海堂叢刊》27卷,總計3300多卷。廣雅書院設有廣雅書局,刻印圖書數量最多,印有經、史、小學、文集之類圖書5700多卷。第三是募集。書院既然是一地的教育組織,所以多方動員當地官員捐獻圖書,或動員本地在外作官者捐獻,書院的主講是學術上有名望的學者,也通過多種渠道募集圖書。如宋代朱熹曾經為重修白鹿洞書院而到處征書,王思訓購《十三經》、《二十一史》、唐宋八大家文集及先儒語錄等贈給豫章書院,黃錦捐送《二十一史》、《十三經》及諸子、文學書5000多卷給雷陽書院。此外,書院還接受捐款,由書院自己去購買圖書。正是由於多途徑的圖書來源,所以從宋至清曆代書院藏書不斷豐富,有力地配合了書院的教學及學術研究。書院不但重視藏書門類的齊全,而且注重圖書的流通利用,建立起一套借閱製度。如果說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教育組織,那麽,書院圖書館則是中國封建社會獨具特色的學校圖書館,它的藏書及其流通利用在中國古代圖書館事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寺院藏書也是中國古代藏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教典籍的收藏,是伴隨著譯經事業開始的。史載東漢明帝時感夢遣使,赴西域求法,於大月支寫回佛典《四十二孝經》,藏於蘭台石室。從晉代開始,佛教經籍的收藏漸漸集中到寺院。晉代以來,各地佛寺大增。據文獻記載,西晉兩京有寺180所,譯經73部;東晉立寺1768所,譯經263部。南北朝時,寺院大增。因寺院是譯經之地,也是傳經、藏經之所,故每個寺院都有一定數量的藏書,多者萬餘卷,少者也收藏數千卷。南北朝時的佛教圖書超過儒家經典數十倍,除官方收藏少量佛經外,大部分典藏在全國各地的寺院裏。不少寺院編有藏書目錄,如劉勰的《定林寺經藏目錄》就是在鍾山定林寺4千多卷藏書基礎上編成的。道教圖書最初也是由官府收藏,因為內容與煉丹長生等有關。南朝宋時陸修靜於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在建康崇虛館廣收道經,進行整理,集成經書、方藥、符圖等1228卷,從而奠定了道藏的基礎。此後,道館漸多,藏書亦愈加豐富,如齊的興世館、梁的華陽上下館、朱陽館等。藏書最多的是北周的通道觀,達8000多卷。佛教進入隋唐,達到全盛時期。大乘八宗、小乘二宗,教派完全形成,而且譯經事業也發展到頂峰。這一時期佛道圖書收藏的特點,一是官方設館收藏,如隋代於觀文殿內專設內道場收藏佛道經書。二是寺觀內藏書不以佛、道為限,而且數量增多,如唐高宗時創立的西明寺,有室4000多間,收有800部、3000多卷書。三是采取秘藏方式,因當時書多是寫本,焚毀經書事件多有發生,佛道教徒為了避免損失,采取典藏於佛閣密室的方法。敦煌石室藏書就屬這類。敦煌地處甘肅、新疆、青海三省交界處,在曆史上是絲綢之路的重鎮。早在公元366年,就有人在敦煌莫高窟開鑿出佛窟。到了唐代,莫高窟已成為擁有1000多個佛窟的佛教聖地,聚集著眾多的寺廟與僧侶,也收藏著大量的佛經、道教等文獻。公元1035年,遊牧於西北一帶的黨項族占領了河西一帶,建立了西夏王朝,莫高窟的和尚在戰亂外逃之際,把長期積累的經卷、法器等物封閉在石窟裏。由於從中原來的香客和商人日漸稀少,敦煌隨之冷落,逃避戰亂的和尚也一去不返,因而秘藏在窟中的經卷無人知曉。1900年,住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篆發現了這些數以萬計的公元4~10世紀的各種經卷、文書及少數民族文字的文獻。敦煌遺書或稱敦煌書卷的發現,引起了世界的矚目。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致使大量的有價值的經卷流失國外,給中國古籍文獻造成了慘重的損失。敦煌書卷共計5萬多卷,其中90%以上是宗教經典,如《大乘四法經論》、《佛說延壽命經》、《道德經》、《景教三威蒙度讚》等。另外還有《易》、《詩》、《漢書》、《沙州圖經》、《算經》、《星占》、《甘棠集》、《秦婦吟》等經、史、子、集及文書帳冊等書。這些文獻是研究古代宗教、哲學、曆史、文學、科學藝術等方麵的重要文獻,中外專家對敦煌書卷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敦煌學”。

  私人藏書的曆史非常悠久。《莊子·天下篇》記載,惠施家藏圖書五車。戰國時期,由於思想活躍,各學派的代表人物家中都有藏書。秦始皇焚書,並沒有把私人藏書焚絕。漢惠帝廢除秦代挾書禁令後,許多圖書重見天日,如魯共王壞孔子舊宅,得到用先秦文字寫的《尚書》及其他書數十篇。漢代私家藏書繼承戰國私人藏書的傳統,許多官吏、學者根據自己需要,積累藏書。武帝時河間獻王劉德愛好古書,以重金從民間收集圖書,四方人士不遠千裏前來獻書,故他的藏書與國家藏書相差無幾。淮南王劉安對圖書也很偏愛,懸重賞獎給那些願出先秦著述給他抄錄副本的人。劉向在校理國家藏書時,曾提到“臣富參書”,“文中大夫臣圭書”、“射聲校尉立書”、“臣向書”等,可見當時私人藏書之普遍。東漢學者蔡邕,曾校書東觀,家有藏書萬卷。因當時圖書抄寫困難,得之不易,所以藏書數量較少。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但紙張的應用為私人藏書提供了便利條件。晉代著名的收藏家有張華,他家中沒有任何財產,隻有圖書30餘車。另外,範尉家中藏書7000多卷。南朝私人藏書發展很快,家中有幾千卷書的人很多,超過萬卷的人也不少,著名的有謝弘微、劉善明、沈約、任昉、孔休源、馬樞、徐伯陽等。北朝的私家藏書不如南朝發達,有名的藏書家有李彪、陽尼、李業興、邢子才、魏收、賀攏勝、黎景熙等。隨著藏書數量的增多,出現了私人藏書樓。如北魏平恒,專門建造了“精廬”收藏經籍。私人藏書的來源,主要是繼承先輩藏書、戰亂中收集、親自抄錄及官府恩賜幾個途徑。所藏之書,藏書家不僅自己利用,而且還借給別人抄寫和閱讀。如南齊人崔慰祖,鄰居朋友經常來借書,有時一日就借出數十帙,他親自辦理,從不推辭。隋唐私人藏書有了新的發展,由於紙寫本書的盛行,私人藏書質量有了提高。

  隋代許善心家有藏書萬餘卷。唐代韋述積書2萬卷,柳公綽家藏萬餘卷。這一時期的特點,一是藏書家人數增多;二是管理上較為完善,有的依作用不同把書分為三個等級,有的采用了官府藏書中以不同顏色牙簽區別藏書種類的方法,如李泌藏書3萬多卷,經書用紅牙簽,史書用綠牙簽,子書用青牙簽,集部書用白牙簽;三是出現了專藏某一方麵圖書的收藏家,如顏師古藏書以古圖畫、器物、書帖為主,李元嘉以碑文古跡為主,張弘靖以書畫為主;四是私人藏書樓有了新發展,象田弘正“起樓”藏書的有所增加。宋代私人藏書家名家輩出,由於雕版印刷術的廣泛應用,所以藏書量多達萬卷以上。據統計,宋代著名的藏書家有84人。北宋著名的藏書家有江正、宋敏求、王欽臣、司馬光、李公擇等人。王欽臣,藏書43000卷,卷帙浩繁的類書《太平廣記》也加以收藏。李公擇藏書於廬山五老峰白石庵的僧舍,以供人用,是一位把私藏公開流通的收藏家,蘇軾曾為他作《李氏山房藏書記》。據周密《齊東野語》記載,宋承平時,戚同文、沈立、陳巽、吳良嗣、王文康、李文正、晁以道、劉壯輿、李淑、田鎬等人,都是家藏萬卷以上或數萬卷的藏書家。南宋著名的藏書家有葉夢得、晁公武、鄭樵、尤袤、陳振孫等。其中,尤袤好收集各種版本的圖書,藏於“遂初堂”中。他編的《遂初堂書目》著錄,列有舊本、舊監本、秘閣本、京本、舊杭本、杭本、嚴州本、越州本、江西本、吉州本、池州本、湖北本、川本、成都石刻本等。宋代私人藏書很注意核讎(音仇)和保藏。如晁公武的藏書以校讎精審而著名,王欽臣每得一書都先用廢紙草寫,然後收集到不同的版本參校,校正後才正式謄錄。司馬光每年上伏及重陽期間,都要把書搬出室外晾曬。此外,宋代藏書家,不少人編有藏書目錄,並親自為每種書撰寫提要,如晁公武的《郡齋讀書誌》、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等。遼金元時期,也出現了一批藏書家。遼太祖的長子耶律倍,派人到幽州購回漢文圖書1萬卷,建望海樓作為藏書處所。元好問是金代著名的藏書家。元代知名的有35人,莊肅藏書8萬卷,陳季模藏書5萬卷,屠致遠、何中、段直、陳道明、袁易等家藏都在萬卷以上。據統計,明代著名藏書家有427人。明初影響較大的是宋濂、楊士奇、葉盛等。葉盛的藏書樓叫篆竹堂,他每到一地,都攜紙抄書,並用官印識於卷端,錢大昕稱他“藏書之富,甲於海內”。葉盛的書櫥上刻著“讀必懂,鎖必牢,收必審,閣必高,子孫子,惟學教,借非其人亦不孝”。可見,他對藏書多麽珍惜。明代藏書家中最負盛名的是寧波範欽。範欽官至兵部侍郎,他一生酷愛圖書,每到一地總是訪求古籍,征集、抄錄《實錄》邸報、方誌、登科錄、詩文集等。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1561~1566),範取古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和“以水克火”之意,建天一閣藏書樓。天一閣的設計建造別具匠心,主閣“寶書樓”共兩層,樓下一排隔為六間,各書櫃之下鋪有石板,以為防潮之用。樓上中間不設壁障,僅以書櫃分隔。

  書樓前後的庭院裏裝點著亭池假山,環境清幽。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個閣樓都是仿照天一閣的式樣建造的。為了保護圖書,範欽臨終留下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囑。他的後代也相約訂立族規,規定子孫有誌讀書的,就在閣內讀,不許夜登書樓,書樓鑰匙分房掌管,禁止書籍下閣梯,開鎖時必須各房子孫到齊,子孫如有私自開鎖或私領親友入閣者,要重罰。正是因為有嚴密的管理製度,使天一閣藏書得以保存下來。清乾隆(1736~1795)年間,範氏後人獻書700種,得到一部賞賜的《古今圖書集成》。1962年,郭沫若訪問天一閣,題聯“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天一閣藏書30萬卷,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明代的另一位著名藏書家是毛晉。他的藏書樓叫汲古閣。毛晉的藏書樓獨樹一幟,專門購藏宋元的舊刊本,並不惜高價。他在自家門前張貼收購古籍的布告:“有以宋槧本至者,門內主人計葉酬錢,每葉出二百。有以舊鈔本至者,別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因此,湖州一帶書商雲集七星橋毛氏府邸,當地有一流行諺語:“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書於毛氏”。他收書84000多冊,並另建目耕樓收藏。除藏書外,毛晉還兼刻書,影抄宋元珍本,由他抄錄的典籍,稱為“毛鈔”,是藏書家珍重收集之物。據統計,毛晉刻板109500多頁,字數超過3000萬,不少宋版書都是因他的翻刻才得以流傳。明代末年祁承煤的澹生堂也頗有名,他收藏的8萬多卷圖書不以宋元舊本為重點,而是強調實用,收集了許多地方文獻、戲曲作品。清代私人藏書風氣極盛,有名的藏書家多達500餘人。黃丕烈的百宋一廛、錢謙益的絳雲樓、錢曾的也是園、黃宗羲的續鈔堂、盧文弨的抱經堂、鮑廷博的知不足齋等都是著名而有特色的藏書樓。清代藏書家中,以瞿、楊、陸、丁最為有名,號稱“天下四大藏書家”。常熟人瞿紹基建“恬裕齋”,廣泛搜集宋、元善本書曆10年之久,積累圖書10萬卷。聊城人楊以增所建藏書樓為“海源閣”,收藏圖書20多萬卷,其中宋元舊槧460多餘種,11000餘卷。歸安人陸心源,收藏的書中有許多是《四庫全書》未收的版本,因書樓中有200種宋版書,故題名為“宋樓”。錢塘人丁頡,因先人藏書8000卷,藏書處因名“八千卷樓”,他的藏書經數十年積累,達8萬多卷。隨著近代圖書館的興起,私人藏書樓逐漸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科學研究圖書館等。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