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六節 《隋書》

  記載隋朝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八十五卷,內帝紀五卷,誌三十卷,列傳五十卷。紀、傳主要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至恭帝義寧二年(618)共三十八年的曆史。

  《隋書》是唐初設史館製度後的官修史書。紀、傳和誌由不同作者先後撰成。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奉敕編撰《隋書》紀傳,魏徽監修,貞觀十年完成。“隋史序論,皆徵所作”。誌十篇由於誌寧、李淳風、李延壽、顏師古等人分修,令狐德衎監修。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改由長孫無忌監修,顯慶元年(656)修成,曆時十五年。長孫無忌領銜表進,但他並沒有參預編撰。天文、律曆、五行三篇誌由李淳風執筆,地理誌由顏師古撰寫,其他誌已不知撰人。

  早在隋文帝時,王劭已將隋朝曆史按類分編,撰成《隋書》八十卷。煬帝時,王胄等撰成《大業起居注》。唐人修撰《隋書》,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成果。其記述文帝、煬帝、恭帝史事頗詳,有不少重要史料。如開皇十年(590)五月製,“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六月製,“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十四年六月詔,“省府州縣,皆給公廨田,不得治生,與人爭利”。皆有關社會經濟,為學者重視。其傳亦有特點,《文四子傳》敘文帝諸子驕淫放縱,爭奪權利,間或直錄口語,頗能反映當時實情。《長孫晟傳》敘隋與突厥交涉往來,反映兩個政權的實力消長。《西域傳》第一次記載昭武九姓諸國,為研究西域曆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唐初編撰的《梁書》、《陳書》、《周書》、《北齊書》和《隋書》都隻有紀傳,而無誌。為了與之配合,便統一編寫《五代史誌》,原是單獨成書,後來編人《隋書》。《隋書》的天文、律曆二誌記載魏晉以來,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著名天文學家、曆法學家的成就和流派,並作了比較和評論。祖衝之對圓周率的研究,張子信和劉焯關於“日行盈縮”的探討,以及漢魏以來曆代度量衡變遷的情況,誌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地理誌以隋煬帝大業五年(609)的地理狀況為準,記載全國郡縣戶口、山川形勢、建置沿革,以及各地區的風俗、物產,並提供了當時國內外交通狀況的重要資料。對於隋以前的地理狀況,隻在附注中作了說明。食貨誌和刑法誌同樣以記錄隋事為詳,如有關土地、戶籍、賦役製度和貨幣狀況,其他各個朝代則比隋代簡略。刑法誌曆舉五代律書的編撰,隻有隋代的立法毀法情況寫得比較具體。樂誌三卷,隋事居半,其中記載鄭譯從龜茲人蘇祗婆所得七調,成為唐代燕樂的本源;介紹隋煬帝所定九部樂的源流、歌曲、樂器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經籍誌以隋東都觀文殿藏書目錄為依據,將所有書籍區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著錄當時古籍保存和散佚情況,並概括地敘述各種學術源流,使漢、隋之際的古籍狀況得以考見。此外,隋帝優待臣僚,賞賜田地、奴婢,不願減功臣之地以給百姓;隋朝國庫的糧絹儲備可支用數十年,而賦役征調仍很重,力役、徭役頻繁,刑法嚴酷,勞動人民被迫不斷進行反抗鬥爭等,這類重要資料,在《隋書》紀傳和食貨、刑法誌中,都有不少記載。

  《隋書》最早刻於北宋天聖二年(1024),已失傳。另有南宋嘉定間刻本殘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殘存五卷傳世。元朝大德年間饒州路刻本是比較好的版本,涵芬樓百衲本《隋書》即據此影印。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刊本是較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校點本即依據以上數種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