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北朝高齊一代曆史的紀傳體史書。唐李百藥撰。原名《齊書》,宋代始加北字,以示與《南齊書》相區別。含本紀八卷,列傳四十二卷,共五十卷。該書北宋時已殘缺不全,大致第四、十三、十六至二十五、四十一至四十五,共十七卷是李氏原書,其餘是後人用《北史》、高峻《小史》所補。大體紀傳中有史臣論和讚,並稱高祖、世宗、顯祖、肅宗、世祖等廟號者,是李書原文;稱諡號如神武、文襄、文宣、孝昭、武成的部分,則出於《北史》。五十卷之中,一卷有讚無論,五卷有論無讚,十九卷論讚全缺。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父李德林,北齊時參預修國史,完成紀、傳二十七卷。隋開皇初,奉詔續撰,增為三十八卷。唐貞觀元年(627),李百藥拜中書舍人,又受詔撰齊書。根據李德林的舊稿,雜采他書,擴充改寫為五十卷,貞觀十年成書。
該書中不少記述用當時口語,李百藥可能利用了劉知幾所稱讚的隋代王劭所撰《齊誌》。《北齊書》和蕭子顯《南齊書》都仿效範曄的《後漢書》體例,每卷末尾在史臣論之後,又有韻文寫成的讚,疊床架屋,頗嫌繁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