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慎,祖籍廬淩,徙居四川新都,字用修,號升庵。生於明弘治元年(1488),卒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狀元。
楊慎是大學士楊廷和之子。自幼警敏,人稱“神童”。十一歲能詩,十二歲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入京,賦《黃葉詩》,深得“文壇七子”首領李東陽賞識,收為門徒。
楊慎鄉試第三,會試第二,殿試第一。時年24歲,授修撰。不久,服繼母喪,期滿複職。時武宗昏庸。宦官劉瑾專權,設東西廠,殘害忠良。楊慎修《實錄》時,不畏權勢,秉筆直書。正德十二年(1517)武宗微服浪遊,楊慎抗疏切諫,不聽,遂引病歸鄉。
世宗嗣位,升經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帝用桂萼、張璁,召楊慎為翰林學士。楊慎偕同列36人上言:“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帝怒,痛加切責,停其奉祿。不久,“大禮”之議起,楊慎等又再次上疏力諫,繼而率眾廷臣兩伏左順門哭諫,聲徹殿庭。世宗震怒,下詔全部下獄、廷杖,削職貶謫。楊慎被廷杖兩次後充軍雲南永昌,帶病行萬裏,幾乎送命。自此,楊慎被謫戍達35年之久。晚年,他在一首《感懷詩》中悲憤地寫道:“七十餘生已白頭,明明律例許歸休。歸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為滇海囚。遷謫本非明主意,網羅巧中細人謀。故園先隴癡兒女,泉下傷心也淚流。”嘉靖三十八年,楊慎客死永昌,享年72歲。隆慶初年贈光祿少卿。天啟中,追諡文憲。
楊慎博學多才,雄冠當代,影響深遠。他一生勤於著述,好學窮理,老而彌篤。其知識之淵博,興趣之廣泛,在明代無與倫比。他不但對經、史、詩、文、詞曲、戲劇、音韻、文字等造詣精深,且於天文、地理、金石、書畫、草木蟲魚、醫藥也都頗多建樹。為雲南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人們常把他與諸葛亮相提並論,共同祭祀。
楊慎生前著作等身,主要有《周官音詁》、《六書索隱》、《風雅逸篇》、《選詩外編》等一百餘種。後人輯有《升庵全集》八十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