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佶,南京(今北京)人,字正叔,生卒年不詳。遼聖宗統和二十四年(1006)丙午科狀元。
楊佶幼年時,即穎悟異於常人,讀書自能成句,識者以之為奇。年長後,聲名更為遠播。中狀元後,曆校書郎,大理正。開泰元年(1012),轉儀曹郎,典掌書命。出知易州時,治政崇尚清簡,言必信,行必果。人為大理少卿,累遷為翰林學士,文章甚為得體。八年,燕地災荒嚴重,百姓多有餓死者,許多人流落他鄉。聖宗以楊佶同知南京留守事。楊佶到任,即開倉賑恤災民,並令賣兒女者為朝廷打工,以贖回兒女。宋朝使者梅詢來朝,聖宗以楊佶迎送,二人多有唱酬,楊佶深得梅詢讚賞。
重熙六年(1032),楊佶為翰林學士承旨時,母親病逝,服喪期滿,起複為工部尚書,曆忠順軍節度使,朔州、武州觀察處置使,天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等職。十五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當時境內大旱,麥苗將槁,而楊佶視事之夕,即有雨降潤田野。百姓歌曰:“何以蘇我,上天降雨,誰共撫我,楊公為主!”水失故道,歲為民害、楊佶將自己俸祿捐出建橋,使百姓無涉水之苦。興宗召還,郡中百姓攀轅泣送。
楊佶居相位,以進賢選能為己任,事總大綱,責成百司,人人樂為之用。其晚年多次請求致仕,興宗不得已詔準後,除月給錢粟,四時遣使慰問外,還賜兵士數人侍奉。楊佶擅長詩文,卒後有《登瀛集》行於世。
§§第二章 金朝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