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儉,宛平(今河北宛平)人,字號不詳。生於遼穆宗應曆十二年(962),卒於遼興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遼聖宗統和十四年(996)丙申科狀元。此科及第者僅兩人。
張儉中狀元後,調雲州幕官。聖宗狩獵雲中,節度使進言:“臣境無他產,惟幕僚張儉,一代之寶,願以為獻。”聖宗召見張儉,見其容止樸野,即詢以治世之道,張儉所對三十餘事,甚得聖宗賞識,遂被待為上賓。
張儉於朝中有“明幹”之譽。開泰中(1012—1020),累遷同知樞密院事。太平五年(1025),出為武定軍節度使,移鎮大同。六年,入為南院樞密使,吳叔達不容張儉,忤怒聖宗,被外放為康州(屬今甘肅)刺史,而張儉則官拜為左丞相,封韓王。
興宗即位(1031),張儉被賜為“貞亮弘靖保義守節耆德”功臣,拜太師中書令,加尚文,改封陳王。重熙五年(1036),興宗蒞臨禮部貢院,親試進士時,進士之名皆令張儉簽發,並特許其進見無須通報,且賜詩褒獎其功德。
張儉衣著樸素,食不重味,其有餘之月俸,常周濟親朋舊友。一年冬季,上殿奏事,興宗見其衣袍陳舊,密令侍從以火穿洞記之,後屢見張儉不易舊袍,興宗問其故,張儉道:“臣服此袍已三十年矣!”興宗憐其清貧,令其於內府任取物品,而張儉隻持布三端而出。張儉兄弟五人,興宗欲賜進士出身,張儉固辭不受。
司法部門抓捕八名嫌疑犯後隨即殺害,等真正賊人抓到,被害人家屬訴冤。張儉多次上書乞請審理,興宗大怒道:“卿欲朕償命耶?”張儉道:“八家老稚無告,稍加存恤,使得足慰存沒矣!”興宗感悟,聽從了勸告。
張儉居相位二十餘年,對朝政多有裨益。即使其退休後,遇朝政大事,興宗仍至其寓所谘詢。一次,宋朝書信無禮,興宗欲親征。行前,造訪張儉,張儉極陳利害得失,使其放棄攻宋想法。張儉後來病逝於家,享年91歲,敕葬宛平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