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唐朝狀元

  孫伏伽

  孫伏伽,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人。生年不詳,卒於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為唐代第一科狀元,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狀元。

  孫伏伽早年在隋朝時考中進士,隋煬帝大業末年任大理寺史,是一位懷才不遇的下級官吏。隋亡後,入唐做官。曾於武德初年上書高祖,坦言三事:“開言路”;廢“百戲散樂”;請“為皇太子及諸王慎選僚友”。高祖閱後大喜,用其為治書侍禦史,並賜帛三百匹。不久,孫伏伽又在滅王世充、竇建德,後建議李淵取消追究王、竇餘黨的命令,又為平定邊防、減免稅賦等事頻頻上表獻策,又請設“諫官”一職,高祖均采納。

  武德五年,孫伏伽因上疏而被免官。當時科舉製度尚未完備,故孫伏伽能以免官之身應進士科考試,取中第一,官授刑部郎中。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曾上疏諫止遊獵騎射,被采納。貞觀五年免官,不久又起用。貞觀十四年(641)拜大理卿,成為朝廷重臣。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因年老辭官。顯慶三年(658)病逝於家。

  孫伏伽為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征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拜治書侍禦史時,自己先從朝中得旨,歸家後秘而不宣,待朝廷製文到來,合家狂喜而孫伏伽若無其事。

  吳師道

  吳師道,又作吳道師、吳道古。祖籍鄴縣(今河北臨漳),字號、生卒年不詳。唐則天武後光宅二年(即垂拱元年,685年)乙酉科狀元及第。同榜共取進士27人(先取22人,後又取5人,皆因聖意),考官為劉廷奇。試題為《九河銘》和《高鬆賦》。

  吳師道取狀元後入仕。至開元年間任司勳員外郎、吏部侍郎、戶部郎中等職,善作文。《文苑英華》載有他考試對策的五道全文。

  陳伯玉

  陳伯玉,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則天武後垂拱三年(687)丁亥科狀元及第。

  同榜進士共65人。其人正史無名,事跡失考。《玉芝堂談薈》及《登科記考》僅記載其為狀元。

  姚仲豫

  姚仲豫,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中宗神龍二年(706)丙午科狀元及第。

  同榜進士共32人。考官為考功員外郎趙彥昭。其人正史無名,事跡失考。

  王維

  王維,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字摩詰。生於周武後長安元年(701),卒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唐玄宗開元九年(721)辛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5人。考官裴明複。王維官終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又因其曾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亦稱河東王氏。

  王維早年喪父,聰穎過人,九歲即能作詞賦,懂音律,熟琵琶並深受佛教思想熏陶。其詩作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他和歧王李範關係密切,開元初年被任為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獲罪,降為濟州司倉參軍。

  王維應舉之前,得知公主預定名士張皋為狀元,頗為不滿,求歧王幫助。五日後,身著錦繡之衣,隨歧王拜見公主,獨奏琵琶,滿座皆驚,公主稱奇。王維又獻上所做詩作,公主讀罷大驚:“此早已熟讀之詩,原以為古人佳作,豈知竟出自汝之手!”遂請至上座。歧王乘機語及解頭之事,公主一口應承,後王維果然先後取解頭、狀頭。關於取狀元時間,《唐才子傳》、《登科記考》記載為開元十九年,新舊《唐書》分列記為開元初年和開元九年,《唐才子傳校注》經考證認為是開元九年,本文從其說。

  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任宰相,王維上詩請求引薦,被任為右拾遺,後張九齡被貶,王維也於當年秋天出使塞上,在涼州小住。開元二十七年返回長安。二十八年遷殿中侍禦史。從開元末到天寶末這十五六年內,王維過著平靜的文官生活,他在輞川買下產業,常與文友聚會,寫下大量田園詩。同時又參禪信佛。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他被迫受偽職,在此期間他曾寫《凝碧池》詩,其中有“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之句,表現了對朝廷的懷念,受到唐肅宗嘉許,戰後得到寬恕。此後一段時間,他萬念俱灰,“以禪誦為事”,上元元年官至尚書右丞。留有《王右丞集》,他的五言山水詩藝術成就高超。其山水畫為畫家南宗派之祖。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死後葬於藍田別之西。該莊園位於今藍田縣南部的輞穀內。

  杜綰

  杜綰,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字號、生卒年不詳。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甲子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1人。同榜有祖詠等。考官為考功員外郎賈季陽。試題《終南山望餘雪詩》等。

  杜綰取狀元後入仕,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又登王霸科(唐考試科目的一種),官至京兆府司錄參軍,不顯而終。

  杜家為望族,世代為官,入相者達11人。其子杜黃裳,於憲宗朝為相,封國公。

  嚴迪

  嚴迪,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丙寅科狀元及第。同榜有進士31人。考官為嚴挺之。試題為《考功箴》等。

  唐天寶年間,嚴迪又登書判拔萃科(唐代眾多考試項目之一)。今《全唐文》存其《對張侯下網判》一文。

  李嶷

  李嶷,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丁卯科狀元及第。同榜有王昌齡,常建等共19人。考官為嚴挺之。試題為《積翠宮甘露頌》。

  李嶷曾任右武衛錄事參軍官職,為一時名士。擅詩,今《全唐詩》存其詩六首。

  虞鹹

  虞鹹,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戊辰科狀元及第。同榜有賀蘭進明等進士20人。考官為嚴挺之。

  虞鹹取狀元後不久又取書判拔萃科第一,今《全唐文》存其《對太寶擇嗣判》一文。

  王正卿

  王正卿,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己巳科狀元。

  此人正史無名,事跡失考。

  徐征

  徐征,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癸酉科狀元及第。同榜進士25人。

  徐征曾官少監之職,不顯而終。

  李琚

  李琚,頓邱(今河南清豐)人。字號不詳,生於周武後延載元年(694),卒於唐玄宗天寶九年(748)。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甲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7人。同榜有顏真卿等,考官為孫逖。本科試題為《梓材賦》和《武庫詩》。李琚同年又得博學宏詞科第一名。所做之賦為《公孫弘開東閣賦》。

  李琚曾官石山縣令,官至洛陽尉,與顏真卿過從甚密。善書法,尤工“八分書”。開元二十五年(737)撰《唐真定令杜府君遺愛頌》,即以“八分書”之體書之。

  賈至

  賈至,(一說賈季鄰),長樂(今河北冀縣)人,(一說河南洛陽人)。字幼鄰。生於唐玄宗開元六年(718),卒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乙亥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7人,同榜有李頎、蕭穎士等。考官為考功員外郎孫逖。

  賈至生於官宦家庭。父賈曾官至太子舍人和禮部侍郎。賈至早年曾跟從玄宗避安史之亂於蜀中,拜為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將軍王去榮因擅殺縣令,依法當斬。但是,肅宗因惜其才下詔免死罪。賈至諫之,反對赦免王去榮。後被貶為嶽州司馬,又升為尚書左丞、禮部侍郎,代宗大曆初年任兵部侍郎。大曆七年,死於右散騎常侍任上。終年55歲。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

  賈至才學出眾,為官清正。有詩文集三十餘卷傳世。

  崔曙

  崔曙,定州(今河北定州)人。生年不詳,卒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戊寅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3人。考官為禮部侍郎姚奕。試題為《擬孔融薦彌衡表》、《明堂火珠詩》。

  崔曙自小孤貧。工於詩,因淪落而居宋州(今河南商丘)。他在《明堂火珠詩》中寫道:“正位開重屋,中天出火珠。夜來雙目滿,曙後一星孤。天淨光難滅,雲生欲望無。還將聖明代,國寶在京都。”其中“夜來雙目滿,曙後一星孤”之句頗得玄宗讚賞,取為狀元。官授河內尉。第二年病故,僅留下一女名星星。人皆以為應“曙後一星孤”之句。

  崔曙喜交遊,與薛據等友善。工詩,人稱其詩言詞款要、情趣悲涼,送別登樓俱堪淚下。《全唐詩》有其存詩一卷。《全唐文》有《瓢賦》一篇。

  王閱

  王閱,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壬午科狀元及第。同榜進士23人。考官為禮部侍郎韋陟。

  天寶八年(749)又中拔萃科第一,後不知所終。

  劉單

  劉單,鳳翔岐山(今陝西岐山)人,生年不詳,卒於唐代宗大曆初年(767年左右)。唐玄宗天寶二年(743)癸未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6人。考官為禮部侍郎達奚。

  劉單曾官奉先尉,後提至司勳郎中,代宗時官至禮部郎中,與宰相元載同鄉並有交往。元載曾厚遇劉單,欲引為知己,以便日後繼其位,不料劉單不久即病故。餘事不可考。

  趙嶽

  趙嶽,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天寶三年(744)甲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9人,同榜岑參居第二。考官為禮部侍郎達奚。

  羊襲吉

  羊襲吉,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玄宗天寶五年(746)丙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1人。考官為禮部侍郎達奚。

  此人正史無名,事跡失考。

  楊護

  楊護,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六年(747)丁亥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3人。考官是禮部侍郎李岩。試題《罔兩賦》。

  楊護官至水部郎中。

  楊譽

  楊譽,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唐玄宗天寶七年(748)戊子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4人。同榜有何幼嗣、李嘉等。考官是禮部侍郎李岩。

  楊譽曾官慈州刺史、汾州刺史。諡靜。《全唐文》有其《紙鳶賦》一篇。

  李巨卿

  李巨卿,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十年(751)辛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0人。同榜有錢起等。考官為兵部侍郎李麟。試題為《豹舄賦》和《湘靈鼓瑟詩》。

  楊儇

  楊儇,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癸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56人。同榜有張繼、鮑防、皇甫曾等。考官為禮部侍郎楊浚。

  楊儇史傳無名,事跡失考。

  常袞

  常袞,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字夷甫。生於唐玄宗開元十七年(729),卒於唐德宗建中四年(755)。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乙未科狀元及第。

  其父常無為是三原縣丞。常袞登第後由太子正字授補闕起居郎,永泰元年(765)授中書舍人。廣德元年(763)以右補闕充翰林學士,不久任考功員外郎。期間宦官魚朝恩恃寵專權,群臣竟獻珠寶邀寵。常袞上書曰:所貢寶物,源出於民,是斂怨以媚上也,請皆還之。代宗讚許,加封常袞為集賢院學士。大曆九年(774)升禮部侍郎。連續三年主科考。處事謹慎、墨守陳規。大曆十二年(777)拜相,楊綰病故後,獨攬朝政。以文辭出眾而又登科第為用人標準,堵塞買官之路。對朝中眾官俸祿亦視其好惡而酌定。封河內郡公。德宗即位後,被貶為河南少尹,又貶為潮州刺史。不久為福建觀察史。常袞注重教育,增設鄉校,親自講授,閩地文風為之一振。建中四年(755)死於任上。享年55歲,追贈為尚書左仆射。

  常袞性清高孤傲,不妄交遊。為政苛細崇尚節儉,反對腐敗。有文集十卷、詔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詩》存其詩九首。

  盧庚

  盧庚,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丙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33人。同榜有郎士元、皇甫冉等。考官為禮部侍郎楊浚。試題為《東郊迎春詩》等。

  因年代久遠,盧庚事跡無考。

  洪源

  洪源,籍貫、字號、生平均不詳。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壬寅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7人,中有杜黃裳、耿氵韋等。考官為禮部侍郎蕭昕。試題為《日中有王字賦》等。

  楊棲梧

  楊棲梧,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甲辰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13人。有蘇渙等人。考官為禮部侍郎蕭昕。

  楊棲梧於唐肅宗時曾登書判拔萃科。

  《全唐文》存其《對舍嫡孫立庶子判》一文。

  蕭遘

  蕭遘,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乙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二十七人。考官:上都為尚書右丞賈至,東都為禮部侍郎楊綰。試題為《轅門箴》等。

  武翊黃

  武翊黃,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南)人。字坤輿,未知生卒年。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丙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3人,考官為禮部侍郎崔。試題為《山出雲詩》等。

  武翊黃為宰相武元衡之子,才學驚人。曾三試獨占鼇頭。人稱“武三頭”。入仕後於大和年間官至大理卿。

  晚年為美色所惑,為美妾而虐待發妻盧氏,犯眾怒。雖然宰相李紳為其辯解,然仕途政敵甚多,不容於朝,流落他鄉至終。

  武翊黃善書法,尤工楷書。長慶元年(821),白居易所撰張訁鹹碑即其所書。

  《全唐詩》有其存詩一首。

  王源中

  王源中,字正蒙,籍貫及生年不詳。卒於唐文宗開成三年(838)。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丁亥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8人。其中有白行簡等。考官是禮部侍郎崔。試題為《舞中成八卦賦》和《貢院樓北新栽小鬆詩》。

  王源中及第後又登宏詞科(唐代考試科目之一),官遷左補闕。當時朝中宦官專權,甚至到了統領禁軍的程度,多次違法亂紀。王源中不顧安危,挺身而出,上書呼籲剝奪宦官兵權,憲宗采納。後任戶部郎中、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學士、禮部尚書等職。

  王源中嗜酒如命,一次,文宗急召入宮,後賜酒兩盤,每盤十隻金碗,每碗一升許,他立即飲盡,毫無醉意,堪稱海量。後又因酒誤召,遂失帝意,不得已以有眼疾為由請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又入朝拜刑部侍郎,官終太平節度使。開成三年(838)卒於任上。贈尚書右仆射。

  王源中敢直諫,淡名利,為政簡約,頗受讚美。

  柳公權

  柳公權,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字誠懸,生於唐代宗大曆十三年(778),卒於唐懿宗鹹通六年(865)。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戊子科狀元及第。

  柳公權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拜為右拾遺、侍書學士、司封員外郎。穆宗即位後政務荒縱,曾問公權書法。公權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此乃借題發揮,以言政事。開成三年(838),轉工部侍郎以直諫遷學士承旨。武宗時為右散騎常侍,遷金紫光祿大夫,封河東郡開國公。鹹通初年,以太子太保辭官。卒年88歲。

  柳公權一生曆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直言敢諫,文宗稱其曰:“卿有諍臣風”。

  他自幼聰明好學。年十二工於辭賦。成年後通經術,對《詩》、《書》、《左傳》、《國語》、《莊子》尤其精通。“每釋一義,必數百言。”又通音律,但不喜奏樂,曰:“聞之令人驕怠。”柳公權最為世人稱道的是其書法。他初學王羲之,又加以變化,又學虞世南、顏真卿等人筆法,取其精華。行家評其書法為:“柳體學顏體而變寬博為緊峭,化凝重為犀利”;“體勢勁媚,正書及行,皆妙品之最,草不失能,蓋其法出於顏而加以遒勁豐潤,自名一家。”其楷書結構嚴謹,世稱“顏筋柳骨”,尤為文宗賞識,常與其談對至深夜。當時公卿大臣家所用之墓碑,如不用柳公權手書視為不孝。附屬國入朝送貢品時,常常另備貨物換購柳體書法。其書法一直影響到後世,流傳至今的大多是楷書碑刻。可確信為柳書真跡的不多。

  柳公權亦工詩,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稱其“子建七步,爾乃三步焉”。

  《全唐詩》有其存詩五首。《全唐詩外編》存詩一首,另有《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金剛經》、《神策軍碑》等碑帖行世。

  柳公權家族入仕者甚多,其族孫柳為唐敬宗寶曆元年(825)乙巳科狀元。

  李固言

  李固言,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字仲樞,生於唐德宗建中二年(782),卒於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行九。

  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壬辰科狀元及第。

  李固言生在農村。敦厚老實。元和六年入京參加進士科考試,住在表親柳氏家中,表兄弟以其憨厚嘲弄他。當時,舉子為求登科,有“行卷”之說,即將自己的佳作呈教於達官貴人,求他們賞識,提高聲譽,以便中第。柳氏兄弟特意讓李固言先拜官職低微的許孟容,許一時羞愧難當,言明情況,但見李固言性本質樸,便默寫於心,第二年,恰值許孟容升兵部侍郎,出任主考官,即取李固言為狀元。

  李固言任華州刺史時嚴懲奸吏,打擊地方豪強。他處事認真不謀私利,不為親友謀官。為政不計親疏,主張任人唯賢。任河中節度使期間能革除弊政,後為太子少師、東都留守、太子太傅,終年78歲,贈太尉。

  李固言有口吃的毛病,平常不善言辭,然而每每議事論政則頭頭是道,一反常態,言辭清晰,很有條理。他文章很好,為官清正,屢有建樹,出將入相,曆任四朝,人才難得。

  李固言身處牛李兩黨爭鬥漩渦之中,牛黨頭麵人物李宗閔、牛僧孺等大都是科舉正途出身,對新進士特別重視,而李固言又是趙郡李姓的世家子弟,與李黨代表人物李德裕同宗,因此,他既是牛黨拉攏的對象,又是李黨樂於接納的對象。同時,當朝宦官專權。李固言既要明哲保身,又要與邪惡勢力爭奪,實屬不易。

  張又新

  張又新,深州陸澤(今河北深縣西南)人。字孔昭。未知生卒年。

  唐憲宗元和九年(814)甲午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7人。考官為禮部侍郎韋貫之。

  張又新曾祖父和父親都是有名的才子和學人。張又新自幼工於文章,初應宏詞科第一,又為京兆解頭,後又狀元及第,因三占鼇頭,人稱“張三頭”。入仕後為廣陵從事,曆左右補闕。為人陰險敢言,奉迎拍馬,獻媚於宰相李逢吉,合謀排斥異己。後陷害李紳,李終被貶為端州司馬。寶曆二年(826),升祠部員外郎,與拾遺李續之、劉棲楚等七人並稱為“八關十六子”,把持朝政,頗為得勢。大和元年(827),李逢吉被罷相,張又新亦被貶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貶為汀州刺史。李訓掌朝政,張又趨附。會昌二年(842),李訓貶,張亦貶為江州刺史,後死於左司郎中任上。

  張又新善詩文,有才華,但有才無德,私生活又極Y蕩。嗜茶,著有《煎茶水記》,《全唐詩》存其詩十七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有其補詩六首,斷句三,序一篇。較有代表性的如《五月水邊柳》:“結根挺涯,垂影複清淺。睡臉寒未開,懶腰晴更軟。搖空條已重,拂水帶方展。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悵別幾多情,含春任攀搴。”

  盧儲

  盧儲,江淮一帶人氏。

  字號及生卒年不詳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庚子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9人。考官為太常少卿李健。試題為《早春殘雪詩》、《何論》。

  盧儲於元和十四年(819)入京,向尚書李翱投卷,求其薦舉。李翱以禮相待,因有急事外出,便將其詩文置於案上。李翱長女剛剛十五歲,來此間偶閱盧卷,愛不釋手,連閱數遍,對侍女說:此人必為狀頭。李翱剛巧回到室外,聞聽此言深以為異。過了一會兒,便命下屬到郵驛向盧儲表明招婿之意,盧先是婉言謝絕,一個月後又應允。第二年果然取狀頭。遂即完婚。洞房之夜,盧儲作《催妝詩》以抒情。詩雲:“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後來盧儲為官,將迎夫人到任所,適逢園中有鮮花開,即興題詩一首說:“芍藥斬新栽,當庭數朵開。東風與拘束,留待細君來。”

  《全唐詩》有其存詩二首。

  白敏中

  白敏中,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後遷居下(今陝西渭南)。字用晦。生年不詳,卒於唐懿宗鹹通四年(863)。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壬寅科狀元。該科進士及第29人。考官為禮部侍郎王起。試題《木雞賦》和《琢立詩》。

  父白季康為溧陽令。早喪,自幼受母教誨,應進士科時,為主考官王起賞識,欲取為狀元,然而王起頗討厭白敏中之好友、一同應考之賀拔。讓人悄悄告訴白與賀絕交。白即予應允。恰巧這時賀來訪,白避而不見,賀不言而去。白隨之又連呼左右人等追回,以實情告知,並說:“即使不中第又怎麽樣,哪能為這件事斷絕朋友交往!”兩人痛飲而醉,同席而臥。王起得知,感歎道:“我輩隻得白敏中,今當更取賀拔憨矣。”最後取白敏中為第一,賀拔亦同登甲科。

  白敏中曆官河東、鄭滑、寧(今陝西彬縣)三府節度掌書記。大和七年(833)服母葬,回下,會昌年初(841),為殿中侍禦史,分司東都。會昌二年,為李德裕所薦,召充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後加學士承旨。唐武宗會昌四年(844)任兵部侍郎,會昌六年同平章事。大中二年(848)兼刑部尚書,又加右仆射,金紫光祿大夫、太清宮使等職。當時朝內牛、李黨爭日烈,白敏中為牛黨要員,被李德裕斥為“以怨報德”。李貶嶺南後,白敏中位極人臣,一時朝政攏於一身。大中五年(851)罷相,大中七年為成都尹。治理巴蜀五年,有政績。大中十三年官拜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複輔朝政,懿宗即位(860)加封中書令,後病故。冊贈太尉,議諡號時,博士曹鄴指責其病不退職,恃恩居朝,又貶逐諫臣,遂諡醜。

  白敏中為白居易堂弟。詞也類似白居易。有文名,工於書法。白居易墓碑即其所書。

  今《全唐詩》存其詩二首。

  李群

  李群,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生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卒年不詳。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甲辰科狀元及第。

  該科進士33人,其中有韓琮等。考官為中書舍人李宗閔。

  李群早年與楊衡、符載、王簡言等同隱於廬山,號稱“山中四友”,有文名,為宰相李宗閔所知。李曾傳言:“如主考,廬山四友當以到京先後次序取中。”後李宗閔任主考官,李群年方十八歲,獨自一人離山。到京應試時,貢院已鎖門,就捶門請求入院應考。李群容貌秀美,氣質不凡,主司為之動容,便放其入考。一舉奪魁。

  入仕後官授奉先縣丞,至大和五年(831)任拾遺之職,後為戶部員外郎。餘事不詳。

  裴思謙

  裴思謙,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字自牧。生卒年不詳唐文宗開成三年(838)戊午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40人。考官為禮部侍郎高鍇。試題為《太學創置石經詩》等。

  裴思謙與朝廷權臣觀軍容使仇士良勾結,以仇士良薦舉信威逼高鍇,高無奈,隻得取裴思謙為狀元。裴中狀元後,周遊狎妓,賦詩自誇,氣盛一時。

  入仕後於大中年間(847~859)曆節度判官,後遷左散騎常侍兼大理卿。乾符三年(876)由涼王傅分司授衛尉卿,至終。

  《全唐詩》存其《及第後宿平康裏》一詩。詩曰:“銀缸斜背解鳴王當,小語偷聲賀玉郎。從此不知蘭麝貴,夜來新惹(染)桂枝香。”

  鄭顥

  鄭顥,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後落籍河清(今河南孟津)。字養正,生年不詳,卒於唐懿宗鹹通元年(860)。

  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壬戌科狀元及第。

  鄭顥為唐憲宗宰相鄭熲之孫。登第後任右拾遺,詔授銀青光祿大夫。宣宗三年(849)充翰林學士。宣宗為萬壽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薦舉鄭顥,其時鄭已赴婚楚州(今江蘇淮安),將娶盧氏。已行至鄭州,為白敏中所發堂帖追回,宣宗為其完婚,拜駙馬都尉,又提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但鄭又懷念盧氏女,深恨白敏中,後常於宣宗前告白的狀。宣宗皆不以為然。鄭顥後升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大中十三年(859)為檢校禮部尚書,又任河南尹。大中十四年死於任上。

  鄭顥善於選拔人才,於禮部任上,曾兩主禮試,處事公允。也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個狀元駙馬。《全唐詩》有其存詩一首。

  盧肇

  盧肇,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字子發。生卒年不詳。唐武宗會昌三年(843)癸亥科狀元及第。

  該科進士及第22人。考官為吏部尚書王起。試題為《風不鳴條詩》等。

  盧肇家貧好學,與富人子弟黃頗齊名。會昌二年(842)與黃頗同赴京應春試,袁州刺史於長亭設宴獨為黃頗餞行,盧肇隻得繞亭先行。第二年盧中狀元,歸省袁州。刺史等十裏相迎,麵帶愧色。又請盧觀龍舟競渡,盧於席上賦詩:“向道是龍君不信,果然銜得錦標歸”之句。眾官皆大慚。李德裕謫居袁州時對盧頗為欣賞,以禮相待,等到李拜相,盧正常交往,決不曲附。鹹通年間(860~873),盧肇相繼任歙、宣、池、吉四州刺史,勵精圖治。盧有奇才,詩、文、賦、書、小學皆精通。著“海潮賦”曆時20年。

  盧肇有詩文集《文標集》及《大統賦》二卷。

  鄭言

  鄭言,字垂之。生卒年不詳。

  唐武宗會昌四年(844)甲子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5人。考官為左仆射王起。

  入仕後為浙西觀察使王式從事。大中年間入朝,先後任秘書郎、左拾遺、太常博士等職。至鹹通六年(815)正月,入翰林院為翰林學士,同年四月加禮部郎中、知製誥。鹹通八年十一月轉授工部侍郎。九年六月,以戶部侍郎出翰林院。後不知所終。

  鄭言善屬文,有《平剡錄》一卷,另與楊紹複、於(大中三年狀元)等撰《續會要》四十卷,又工於書法,撰並書《唐文宣王新廟碑》。

  易重

  易重,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字鼎臣。生卒年不詳。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乙醜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7人。複試落第七人。考官為左諫議大夫陳商。

  該科榜發時張為狀元,易重名列第二,進士及第27人。名士、舉子皆以為此科取士不公,議論紛起。武宗即命翰林學士白敏中複試,結果張等七人被黜落,易重獲第一。時人皆以為公允。由第二為第一,易重頗為得意,即作《寄宜陽兄弟》一詩。詩雲:“六年雁序恨分離,詔下今朝遇己知。上國皇風初喜日,禦階恩渥屬身時。內庭再考稱文異,聖主宣名獎藝奇。故裏仙才若相問,一春攀得兩重枝。”

  易重善詩,尤工文,有佳作千餘篇,名顯一時,惜多已散失。

  《全唐詩》存其《寄宜陽兄弟》一首。

  盧深

  盧深,年裏、生平不詳。卒於唐懿宗鹹通十年(870)。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戊辰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3人。考官為禮部侍郎封敖。

  取狀元後入仕。鹹通七年(866)三月,以起居郎入翰林院,為翰林學士。同年七月為兵部員外郎,十月上殿召對,獲賜緋。鹹通八年正月知製誥,八月召對獲賜紫,十一月加封戶部郎中知製誥。鹹通九年十月,官拜中書舍人。十年十一月遷戶部侍郎知製誥。

  同年十二月(約870年1月)病故於任上。

  贈戶部尚書。

  莫宣卿

  莫宣卿,廣東封州(今封開縣)人。字仲節,號片玉。生於唐文宗大和八年(834)農曆八月十七日。約卒於唐懿宗鹹通九年(868)。

  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欽點狀元。

  莫宣卿為遺腹子,母親梁氏因家境困難,改嫁開建縣(今封開縣南豐鎮)莫及芝。莫宣卿七歲能詩。一次受群童欺侮,他憤然在沙中寫詩一首:我本南山鳳,豈同凡鳥群。英俊天下有,誰能佑聖君。(前兩句載《全唐詩》,後兩句載《開建縣誌》)。

  莫宣卿稍大入鄉校,就讀於名師梁明甫。12歲舉秀才,後在麒麟山側建一書屋,刻苦改讀。詩《答問讀書居》雲:“書屋倚麒麟,不同牛馬路。床頭萬卷書,溪上五龍渡。井汲冽寒泉,桂花香玉露。茅簷無外物,隻見青雲護。”。

  唐宣宗大中五年,17歲的莫宣卿廷試第一,欽點狀元。有一首及第自詠雲:“羽翼高飛到碧霄,鵬程萬裏豈知遙。才吞王母千年藥,便奪龍頭第一標。腳下雲霞隨地起,眼前塵土霎時銷。萬金書寄南歸雁,三級天門已一跳。”

  莫宣卿中狀元後,出任翰林院修撰,賜內閣中書大學士。莫宣卿思念生母,上表陳情,請求出任南方地方官。宣宗封其為台州別駕,莫宣卿離京時眾官相送。同榜進士柳贈詩一首:《送莫仲節狀元歸省》。詩雲:“青驄聚送謫仙人,南國榮親不及君。椰子味從今日近,鷓鴣聲向舊山聞。孤猿夜叫三湘月,匹馬時侵五嶺雲。想到故鄉應臘過,藥猶有異花薰。”

  莫宣卿榮歸故裏,奉母攜眷赴台州上任。不幸病逝於途中。安葬於封州文德鄉鑼鼓崗。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奏唐懿宗,敕封莫宣卿為正奏狀元,諡孝肅。

  顏標

  顏標,年裏、生平俱不詳。

  唐宣宗大中八年(854)甲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考官為禮部侍郎鄭薰。

  顏標科考時,主考官誤認其為顏真卿後人,當時藩鎮割據,鄭薰為了勉勵忠烈,有意取顏標為狀元,宣宗照準。至謝恩之日才知顏標出身貧寒,與魯郡公顏真卿並無瓜葛。有人嘲諷道:“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

  顏標正史無傳,事跡不可考。

  崔鍘

  崔鍘,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人。生卒年不詳。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丙子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考官為黃門侍郎鄭景頁。

  取狀元後多次入諸侯府內作幕僚。後不知所終。

  崔家為名門望族。其祖父崔官至尚書左丞;伯父崔元略登進士第。父崔元受登進士第,為皋謨判官;叔父崔元式,官至刑部尚書、同平章事;兄弟亦皆進士及第。

  孔緯

  孔緯,魯曲阜(今山東曲阜)人。字化文,生年不詳,卒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己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考官為黃門侍郎鄭顥。

  孔緯為孔子後裔。少年喪父,兄弟三人皆依於叔父。其弟孔糸熏為鹹通十四年狀元;弟孔緘為乾符三年(876)狀元;其子孔崇弼亦登進士科,官至散騎常侍。

  登第後初為秘書省校書郎,崔慎由鎮守梓州,孔緯被薦為從事,後從崔鉉為揚州支使,再遷監察判官,又被宰相楊收奏封為長安尉,值弘文館,進為監察禦史、禮部員外郎、考功員外郎至翰林學士知製誥。從僖宗西去蜀。光啟二年(886)拜相,後加司徒,封魯國公;被貶又拜相。卒於相位,贈太尉。

  孔緯為人疾惡如仇、公私分明、處事果敢。權要為親友謀官者無數,均被其拒絕。僖宗移住陳倉時,召百官見駕,孔緯辭別病危之妻,對別人說:“大丈夫豈以妻之故怠君父之急乎?”毅然前往陳倉救駕。晚年悲晚唐亂世,不肯服藥治病,後人稱賢相。僖宗亦因其救駕有功,賜號“扶危啟運保義功臣”,食邑四千戶,恕十死罪,盛極一時。

  裴延魯

  裴延魯,孟州濟源(今河南濟源)人。字東禮。生卒年不詳。

  唐懿宗鹹通二年(861)辛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考官為中書舍人薛耽。

  取狀元後入仕,至乾符元年(874)授中書舍人。後曆金部郎中,又加左散騎常侍。官至浙東觀察使。

  薛邁

  薛邁,籍貫及生卒年不詳。

  唐懿宗鹹通三年(862)壬午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考官為中書舍人鄭從讜。試題為《倒載幹戈賦》和《天驥呈才詩》。

  取狀元後入仕。鹹通四年(863)為攝觀察巡官,乾符二年(875)前曾任司勳員外郎,後不知所終。

  孫龍光

  孫龍光,籍貫、生卒年皆不詳。

  唐懿宗鹹通四年(863)癸未科狀元。考官為左散騎常侍蕭權。試題為《謙光賦》及《澄心如水詩》。

  該科取進士35(一說25)人。

  及第後事跡不詳。

  韓袞

  韓袞,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郡望為昌黎(今遼寧義縣)。字獻之。生卒年不詳。

  唐懿宗鹹通七年(866)丙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5人。考官為禮部侍郎趙騭。試題為《被袞以象天賦》等。

  韓袞為韓愈之孫,韓昶次子。生性狂放,嗜酒如命,取狀元謝恩之際,在宴席上豪飲後口出狂言,舉止失禮,此後友人皆不敢與其共飲,同榜者稱其為“顛酒同年”,後不知所終。

  其兄韓綰亦進士及第。

  鄭洪業

  鄭洪業,年裏、生平俱不詳。

  唐懿宗鹹通八年(867)丁亥科狀元及第。

  該科進士30人,同榜有皮日休、韋昭度等人。考官為禮部侍郎鄭愚。

  《全唐詩》存其《詔放雲南子弟還國》一詩。

  趙峻

  趙峻,奉天(今陝西乾縣)人。字儀山。生卒年不詳。

  唐懿宗鹹通九年(868)戊子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考官為禮部侍郎劉允章。試題為《天下為家賦》等。

  其人事跡失考。

  歸仁紹

  歸仁紹,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生卒年不詳。

  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己醜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其中有司空圖等人。

  歸仁紹為歸登之孫,歸融之四子。大哥歸仁晦為開成三年(838)進士,二哥歸仁翰為大中十一年(857)進士,弟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侄子歸黯為景福元年(892)狀元。

  本科考官為禮部侍郎王凝。

  歸仁紹取狀元後入仕,乾符四年(877)十二月為侍禦史。中和年間(881~884)官禮部侍郎。後曆官祠部郎中、度支郎中。

  餘事不詳。

  李筠

  李筠,籍貫、生平俱不詳。

  唐懿宗鹹通十二年(871)辛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40人。其中有聶夷中、公秉億、許棠等人。考官為中書舍人高。

  其人名不見經傳,事跡失考。

  鄭昌圖

  鄭昌圖,字光業。籍貫及生卒年不詳。

  唐懿宗鹹通十三年(872)壬辰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

  鄭昌圖身材魁梧,不拘小節,胸懷大度。本欲罷舉不試,在親友好言相勸下應試。

  鹹通十三年赴考時,朝廷因應試者之車馬服飾過於奢侈,下令應試者均不得乘馬,改騎驢。鄭昌圖因身材高大,頗感難受,曾作詩嘲諷此事。後一舉得中。

  至廣明元年(880)任鳳翔副使,曾官司勳員外郎,官至戶部侍郎。

  崔昭緯

  崔昭緯,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蘊曜。生年無考。卒於唐昭宗乾寧二年(895)。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癸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30人。考官為禮部侍郎夏侯潭。

  崔昭緯出身望族,登第後於昭宗大順二年(891)拜相,任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內結宦官,外通薄鎮,每當不利於己時,便使人密告強藩王行瑜,令其上疏反對,自己則暗地裏相助,甚至借三鎮勢力壓於皇帝之上。昭宗深惡昭緯,於乾寧二年(895)罷相,累貶梧州司馬,後又下詔賜死。

  崔昭緯性情陰險,心術不正,善弄權術,是晚唐奸相。

  鄭貽矩

  鄭貽矩,籍貫生平俱不詳。

  唐僖宗光啟四年(即文德元年888)戊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28人。其中有崔塗等人。考官為尚書右丞柳。

  餘事不詳。

  李瀚

  李瀚,籍貫、生平俱不詳。

  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己酉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5人。其中有溫憲、吳融等人。考官為禮部侍郎趙崇。

  其人史傳無名,餘事不詳。

  楊讚禹

  楊讚禹,籍貫、生平俱不詳。

  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庚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1人。考官為禦史中丞裴贄。

  由薛廷《授楊讚禹左拾遺製》一文知楊曾官左拾遺。

  其人名不見經傳,事跡失考。

  一說該年狀元為楊讚安。

  崔昭矩

  崔昭矩,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字表謀。

  唐昭宗大順二年(891)辛亥科狀元及第。第二天,其兄崔昭緯官拜平章事。

  崔昭矩待人凶狠,又得勢於其兄,常盛氣淩人。同榜中有一進士名團所由,一日稍有閃失即遭崔昭矩鞭笞。後其兄崔昭緯為昭宗所殺。崔昭矩官至給事中而終。

  歸黯

  歸黯,蘇州吳(今江蘇吳縣)人。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壬子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30人。考官為蔣冰。試題為《止戈為武賦》、《東風解凍詩》。

  歸黯父歸仁澤為鹹通十五年(874)狀元,其伯父歸仁紹為鹹通十年(869)狀元。其曾祖父、祖父皆登科入仕。

  歸黯榜發之日又值迎親之時,狀元及第,洞房花燭,雙喜臨門,然而一個月後,無病而終。

  崔膠

  崔膠,祖籍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字壽卿。生卒年不詳。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癸醜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8人。有張鼎等人。考官為禮部侍郎楊涉。

  崔膠叔父崔彥昭,官至尚書右仆射。其族祖父崔峴,為會昌元年狀元。

  其他事跡不詳。

  蘇檢

  蘇檢,武功(今江蘇武功)人。字聖用。

  唐昭宗乾寧元年(894)甲寅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8人。有韋莊等人。考官為禮部侍郎李擇。

  據傳,取狀元後歸家省親,於途中夢與妻子話別,至家,其妻果然死於作夢之時。服喪完即赴京入仕。官洋州刺史,中書舍人等職。天複二年(902)拜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處於唐後期,朝政混亂,群臣傾軋,蘇檢後為崔允、朱全忠所害,遭流放環州,隨之被賜死。

  趙觀文

  趙觀文,桂州(今廣西桂林)人。

  唐昭宗乾寧二年(895)乙卯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15人。考官為刑部尚書崔凝,複試為翰林學士陸。

  試題為《人文化天下賦》和《內出白鹿宣示百官詩》;複試為《曲直不相入賦》和《良工獻問賦》、《詢於芻蕘詩》和《品物鹹熙詩》。

  本科榜發時,張昭憲居榜首,趙觀文名列第八;進士及第25人。落第舉子不滿,指責考官崔凝營私舞弊。昭宗得知,下詔於武德殿重試,並命翰林學士陸主試,又親自閱卷。認為趙觀文“才藻優瞻,義理昭然,深窮體物之理,曲盡緣情之妙。所試詩賦,辭藝精通,皆合本意”,遂欽定為第一。進士及第共15人,張昭憲等落第。

  起初,昭宗對趙觀文頗為賞識,稱其為“名實相符之士,藝文俱美之人。”授官侍講學士。怎奈趙不善迎合,對劉季述等權臣的專橫橫眉冷對,亦有過激言辭,為劉季述不滿;同時又不屑與奸臣崔胤為伍,並由此將其得罪,至此趙觀文深感官場險惡,危機四伏,遂急流勇退,辭官歸裏,至唐滅亡,五代紛起時更是誌在歸隱,終不複出。

  趙觀文的《冠群論》為當時名士所讚賞,已失傳。

  《全唐文》中有其《桂州新修堯舜祠祭器碑》一文。

  盧文煥

  盧文煥,籍貫、生卒年不詳。

  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己未科狀元及第。考官為禮部侍郎趙光逢。

  盧文煥性嗜酒,喜交遊,生平常以宴筵為急務。中狀元後,更與同榜遊山玩水,大開宴席。雖入仕,位甚微。

  一次,遊齊國公亭子時,盧讓人拉來一頭驢準備宰殺,同年進士柳璨說:“這驢不是我們的。”盧道“藥不瞑眩,厥疾弗瘳”,這句話出自《尚書》,意思是用藥不到頭暈腦漲的地步病不會痊愈。弦外之音是:驢子可以花錢買,舍不得花錢,你們吝嗇的毛病是改不了的。柳璨因為盧文煥嘲笑自己小氣而憤憤不已。

  過了四年,柳璨位顯而盧文煥日見窘迫。每次相見柳皆用盧原話反唇相譏。盧文煥憂鬱有加,後不知所終。

  裴說

  裴說,桂州(今廣西桂林)人。

  唐哀帝天三年(906)丙寅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25人。考官為吏部侍郎薛廷。

  裴說生於亂世,早年窘迫於亂離,奔走於道路。詩句“避亂一身多”引起眾人共鳴。自幼勤奮攻讀。至京城多年,每年均以曆年所作五言詩十九首投於各顯要門下,以求賞識,然久不及第,有人譏笑他複行舊卷,怎無新作?裴說卻不以為然,解釋說:“隻此十九首苦苦吟來之詩尚無人見識,何需再用它詩?”

  崔液

  崔液,定州安喜(今河北定縣)人。字潤甫,乳名海子。生年不詳,約卒於唐玄宗先天二年(713)。

  唐代狀元。及第時間無考。約在先天元年(712)以前某年。

  崔液祖父崔仁師,唐太宗貞觀年間任中書侍郎;崔液哥哥崔進士及第後官至中書令。崔液自幼喜愛文學,擅寫五言詩。及第後曆官監察禦史、殿中侍禦史、吏部員外郎,封安平縣男。先天二年(713),其兄崔獲罪流放嶺南,中途又被賜死,崔液怕受牽連,改名換姓藏於郢州(今湖北鍾祥)人胡履虛家中。逃亡期間曾寫《幽征賦》,後遇大赦,返京途中病亡。

  其友人裴耀卿編《崔液集》十卷。今已佚。

  現存其詩十二首。今錄其一:《代春閨》:“江南日暖鴻始來,柳條初碧葉半開。玉關遙遙戍未,金閨日夕生綠苔。寂寂春花煙色暮,燕雙雙落花度。青樓明鏡畫無光,紅帳羅衣徒自香。妾恨十年長獨守,君情萬裏在漁陽。”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