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杜如晦

  審時度勢

  杜如晦(586~630),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出身於世代為官家庭。祖父杜徽曾在隋時任懷州刺史,父親杜吒曾任隋昌州長史。少年時代的杜如晦聰明勤學,尤喜好文史,他氣質英爽,以風流自命。隋大業年間,參加吏部人才選拔,吏部侍郎高孝基對他很是器重,認為他“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但又暫時叫他俯就卑職,補任為淦陽縣尉。隋煬帝的殘酷統治,使民怨沸騰,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起義如火如荼。先是山東杜如晦像鄒平王薄,領導農民義軍殺富濟貧,攻占山東不少州縣。及後,起義烈火愈燒愈旺,到大業十二年(616)農民起義的隊伍已增加一百三十多支,參加人數有三四百萬之眾。全國有三支強大的起義隊伍:河南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的江準起義軍。杜如晦雖然很早就辭掉了淦陽縣尉的職務,不願為朝廷服務,但由於家世、經曆和所受的教育,使他不可能和農民起義軍走在一起。在動亂的時局中,他和房玄齡一樣,密切地注意著時局的變化。隋朝統治階級內部也高舉起了反隋的大旗,隋的統治已分崩離析,搖搖欲墜。大業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淵,在晉陽舉兵反隋。他率領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等向南方進發,由於甚得民心,加上策略得當,次子李世民英勇有謀,因而進軍神速,所向披靡,在十一月,就迅速占領了隋代的都城長安。李淵父子攻克長安後,杜如晦見大局已定,又深知李世民英勇有謀,廣結天下豪士,便隻身投靠了李世民。李淵進入長安以後,把隋煬帝的嚴刑苛禁盡皆廢棄,並與民約法十二條。除對拒不投降的陰世師等十餘人處死外,其餘一概不問出於策略原因,按起兵時定下的方針,李氏政權立年僅十三歲的楊侑為天子,並尊逃往江都的隋煬帝為太上皇。

  不久,江都發生兵變,隋煬帝為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殺。李淵遂即迫使楊侑下了退位詔書,禪位於自己。李淵接帝位於太極殿,改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立李建成為皇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十九歲的李世民當上了尚書令。李淵父子達到了“化家為國”的目的。李世民拜杜如晦為秦王府兵曹參軍,執掌王府簿書、考課、儀衛等事務。過了不久,杜如晦被調任陝州總管府長史。總管府是在邊塞之地設立的統率軍隊的機構,長史為總管府的次官。當時,秦王府的很多謀士勇將被調往外地任職,李世民對此非常憂慮。

  記室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府僚去者雖多,蓋不足惜。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無所用之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房玄齡對杜如晦的這一薦舉,使李世民大吃一驚,他對房玄齡說:“爾不言,幾失此人矣!”李世民馬上奏請高祖,將杜如晦硬留下來,仍為秦王府屬官。從此,李世民把杜如晦視為心腹,常與他商議軍國大事。

  李淵雖然稱帝,但實際上隻掌握著關中和山西、巴蜀等一些地區,周圍都是割據勢力。如何消滅這些割據勢力,統一天下,是李氏王朝麵臨的重要問題。李淵父子經過商議,確定了鞏固關中,出兵西北,進而進占關東,收並江南,統一全國的方針政策。李淵命李世民為右元帥,率軍征伐,杜如晦亦隨李世民轉戰南北。李氏集團采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於武德元年(618)打敗了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果,緊接著又鏟除了在涼州稱帝的李軌,鞏固了唐在長安以西的統治。武德三年(620)平定了盤踞晉北的劉武周。後來劉武周逃至突厥,為突厥所殺。當把關中周圍的割據勢力剿滅以後,李世民就決定出關東進,對盤踞在洛陽的王世充發起攻擊。

  王世充是李唐在關外最重要、又最難對付的對手。他原先是隋煬帝的鷹犬,曾任隋王朝的禮部尚書用陰謀手段奪取實權,王世充後來自己當了皇帝,國號鄭。他利用李世民與劉武周作戰的機會,趁勢攻占了唐朝的大片土地。在李世民的大舉征討中,王世充手下的名將如羅士信、秦叔寶、程誌節等先後降唐,許多州縣的官吏,如淆、鄧、滎、汴、豫、顯等州相繼降唐。李世民對於歸降的官吏一般都以禮相待,這就使得更多的人,紛紛脫離王世充集團,出現了“河南郡縣相繼來降”的局麵。在李世民軍隊的進擊下,王世充連連敗退,洛陽被圍。在十分危急的情況下,王世充向農民起義軍竇建德求援。

  竇建德為隋末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李世民圍困王世充,使竇建德也感到震驚,他擔心一旦王世充被唐軍消滅,自己也會受到直接威脅,便親自前往洛陽支援王世充。竇軍來勢凶猛,唐軍決定調轉槍口先消滅援軍竇建德。於是,李世民指揮唐軍扼守武牢險隘,以待戰機。當竇建德軍隊饑倦、疲堪之時,李世民見時機已到,便突然發起攻擊,“帥輕騎先進,大軍繼之”東涉汜水,猛衝猛殺,竇軍大潰,竇建德也受傷被俘。竇建德戰敗後,李世民乘勢於武德四年(621)集中兵力圍攻洛陽。王世充眼見大勢先去,就率領群臣出城投降。武牢之役是唐統一中國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性戰役,此次戰役的勝利,決定了整個中原的形勢。

  李世民大膽而果斷地指揮了這一戰役,取得了一石二鳥之功,一舉摧毀了二個強敵。因此李世民受到嘉獎。因為功勳卓著,“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又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增邑二萬戶。武德五年(622),劉黑闥在河北漳南築台告祭建德,自稱大將軍,公開打起反唐旗幟。不久,劉軍攻占大片土地,定都洛州,自稱東漢王。李世民率軍攻打劉黑闥,此次戰爭,曠日持久,打得十分艱難。最後劉黑闥大敗,逃往突厥。然而兩個月後,劉黑闥又返回再戰,太子李建成親征,並采納魏征建議,用鎮壓和安撫相結合的辦法,最後擊潰劉黑闥,統一戰爭結束了。在這場戰爭中,李世民兄弟雖各有建樹,但李世民顯然取得了更大的戰功。而在這方麵杜如晦是發揮了很大作用的。他在軍中運籌帷幄,對戰爭雙方的情況判斷準確,他傑出的才幹,受到了軍內外的讚賞。杜如晦也由此而升遷,李世民任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今,杜如晦任大行台司勳郎中,封爵建平縣南,食邑三百戶。不久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

  文學館是李世民為接待四方文士而開設的。十八學士中,以杜如晦為首。李世民曾令人畫了十八學士圖像,藏於書府。像讚曰:“建平文雅,休有烈光。懷忠履義,身立名揚。”可見,李世民對他的禮遇之重。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後,開府置官屬,又拜任杜如晦為天策府從事中郎,成為天策府的高級幕僚。

  理政治國

  李世民卓著功勳,使他的威望與日增高,權勢也逐漸擴大,政治地位和軍事地位也迅速增長。李世民不僅掌握著大量軍隊,還擔任尚書今的職務,居宰相之職。這在唐王朝的上層統治集團中,尤其是在李氏兄弟中間有著特殊的地位。另外,在太原起兵和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李世民禮賢下士,廣求人才,收羅了一批謀臣猛將,形成了一個以他為核心的政治集團。這個政治集團的形成和他在唐王朝中的特殊地位,使李世民產生了不滿足於當秦王的野心。

  然而他的哥哥李建成,位居東宮,為人寬簡、仁厚,輔助李淵處理政務,在唐王朝的初創過程中,他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李世民與李建成在打天下時,兩人同心協力,但到坐天下時,情況就不一樣了。為了奪取皇位,兄弟倆變成了仇敵。統一戰爭結束後,李世民與李建成的鬥爭日趨表麵化。

  武德七年(642),李淵帶三位皇子打獵,命他們馳射角勝,李建成乘機將一匹烈馬交給李世民騎。李世民不知有詐,騎上這匹馬追逐野鹿,馬烈性大作,三次尥蹶子,險些把李世民掀下坐騎武德九年(626),李建成約李世民宴飲,暗中下毒,李世民飲後心中暴痛,吐血數升。

  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鬥爭中,齊王李元吉完全站在李建成一邊,他和李建成經常會同後宮譖訴李世民。李淵常常偏袒太子,信以為真,要加罪於李世民,幸虧陳叔達常常進諫,李世民才幸免於難。緊接著,李元吉又密告李世民有謀反之意,要求速斬世民。不過此時李淵明智,他認為李世民有平定天下之功,謀反的證據又不足,沒有下手殺害李世民。在爭奪皇位的鬥爭中,李建成和李元吉合在一起的實力,大於李世民,況且李建成又處於太子地位,這更處於優勢地位。這種形勢使秦王府的僚屬非常擔心。

  房玄齡、杜如晦和長孫無忌等都認為,必須先發製人才能轉危為安,他們勸李世民早下決心,盡快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以保國家長治久安。當然,李建成也看到了這一點,他想方設法瓦解秦王府的武將、謀士,不過這一策劃沒有獲得成功。但他們在李淵麵前誣陷房玄齡、杜如晦李淵聽信讒言,把房、杜二人驅逐出秦王府。武德九年(626)夏,突厥數萬騎犯邊。李建成認為瓦解、分化秦王府精兵強將的機會來了。他向李淵推薦,由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李元吉又請求將秦王府的名將遲尉敬德、程誌節、段誌玄、秦叔寶等調歸自己使用,以增強北征實力。這一著實際上是要扼殺李世民。

  李世民感到已危在旦夕,便與長孫無忌、高士廉、遲尉敬德等商討對策,並派人密召房、杜二人進府,密商計策。經過一番精心策劃,李世民於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內設下伏兵,一舉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為李世民奪取皇位掃清了障礙。接著,又逼著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此時軍政大權已完全落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拜任杜如晦為左庶子,協助他處理政務。同年七月,又調任杜如晦為吏部尚書。武德九年八月,李淵讓位。李世民即帝位於東宮顯德殿,改元貞觀,尊李淵為太上皇。李世民做了皇帝,對群臣論功行賞,以房玄齡、杜如晦等五人功居第一。進封杜如晦為蔡國公,賜食邑一千三戶。貞觀二年(628)晉升杜如晦為檢校侍中,兼吏部尚書。檢校侍中,即代理侍中,是門下省的長官,也就是宰相。

  貞觀三年(629)唐太宗下詔授杜如晦為右仆射。詔曰:“杜如晦,識量弘恢,神采凝映,德宣內外,聲溢高堂。”從此,杜如晦與房玄齡同朝為相,為唐朝的盛世之治嘔心瀝血。杜如晦是宰相,又是吏部尚書,執掌著選官任能的大權,他在引薦賢才,罷除不良官吏等方麵,做了許多工作。杜如晦取士用人,注重實踐。當時選官取士往往重言詞口筆,而不察其品德。杜如晦錄用人員,主張先由州郡推薦,然後考核錄用。在臨終前他還推薦剛正不阿的戴胄做吏部尚書。杜如晦精於理政治國,唐初的典章製度,“台閣規模,皆二人所定。”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之後,國家綱紀鬆弛,百廢待興。杜如晦和房玄齡撥亂反正,使唐朝初期的政治製度和統治秩序逐漸走上正軌,貞觀之治新局麵的開創,與房、杜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

  杜如晦在朝廷,君臣關係如同魚水,同僚之間也相互配合,取長補短,房玄齡善謀,杜如晦善斷,唐太宗每與房玄齡商討大事,房玄齡必曰:“非如晦不能決。”及如晦至,“卒用玄齡之策”。兩人同朝輔政,取長補短、發揮了各自的特長。因此《資治通鑒》稱“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國。”杜如晦用人,非常推崇諍諫之臣。他認為“天下有諍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把諍臣看作是挽救國家危亡的棟梁。他鄙視隋代內史詩郎虞世基,認為他身居要位,處得言之地,但他對隋煬帝的荒淫殘暴,卻緘口不言,無諍諫之語,“危而不持,顛而不扶”,用這樣的人執掌大政就是屍位素餐。作為宰相,杜如晦以儒家的傳統道德要求自己。他寬厚待人,雍容大度,他能正確對待別人的長處,發揮別人的長處。《資治通鑒》說:“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不言功,王(矽)、魏(征)善諍諫而房、杜讓其賢,英(指李,封英國公)、衛(指李靖,封衛國公)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因而,杜如晦雖為有唐一代名相,但史書記述他的事跡並不多。貞觀三年(629)十二月,杜如晦因病情嚴重辭去宰相職務。病重期間,唐太宗親自前往探望。對杜如晦的英年早逝,唐太宗非常悲痛,廢朝三日,贈司空,徙封萊國公。

  魏徵魏徵像

  魏徵(580~643),唐貞觀時名相,以善諫著稱。字玄成。先世是钜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人,後居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西)。祖父魏彥,在北魏時曾欲刪削各家《晉書》,成一家之言,未成。父親魏長賢,是著名史學家魏收的族叔,博涉經史,北齊時為著作佐郎,欲承其父誌,改撰《晉書》,後因譏刺時政,出為上黨屯留令,其誌未遂。

  魏徵少孤,通貫書術,素懷大誌,不營貲產。隋末農民起義爆發,魏徵詭為道士,以避世亂。大業十三年(617),武陽郡(即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丞元寶藏舉兵響應瓦崗軍李密,以魏徵典書檄。魏徵代寶藏作啟謝李密,為李密所重,召為文學參軍,掌書記。後以“十策”說李密,未被采納。武德元年(618),瓦崗軍為王世充所敗,魏徵隨李密投奔李淵,遂為唐臣。魏徵請出使山東,李淵因署魏徵為秘書丞,東出關,先後勸降了據守黎陽(今河南浚縣東)的瓦崗軍餘部徐世勳及據守魏州的元寶藏。二年十月,魏徵在黎陽被竇建德所俘,署為夏政權的中書舍人。四年,竇建德、王世充相繼為唐朝所滅,魏徵遂複歸長安,任太子洗馬。當時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繼承權與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明爭暗鬥,魏勸建成親自將兵出征劉黑闥,借機樹立威信,結納豪強,作為戰勝世民的政治資本,次年,隨太子至河北,建議釋放囚俘,分化黑闥部眾,黑闥果敗。九年,魏徵又勸建成早除世民,未被及時采納。六月四日發生“玄武門之變”,建成、元吉被殺。秦王李世民獲勝,不久即位,是為唐太宗。太宗素重魏徵之才能,遂化敵為我,引為太子東宮詹事府主簿,拜諫議大夫。以後相繼任給事中、尚書右丞,封钜鹿縣男,又除秘書監、參預朝政(即宰相)、侍中,進位左光祿大夫,進爵鄭國公。晚年曾為太子太師。

  唐太宗以虛懷納諫著稱於世,貞觀一朝諫臣雲集,著名的有魏徵、虞世南、王矽、劉洎、岑文本、褚遂良、馬周等人,其中以魏徵最為傑出。他素有膽智,忠心耿耿,敢於犯顏直諫,麵折廷諍,前後所奏二百餘事,其中大部分保留在《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書中。貞觀十一年(637)所上的《論時政疏》、《陳十思疏》(簡稱《十漸疏》),是他一生奏疏中最為重要者。綜合所諫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居安思危,施行仁義去奢省費,輕徭薄賦舉賢任能,斥佞退邪堅持法製,力避任刑虛懷納諫,不責過激偃武修文,少動幹戈善始令終,力防蛻變。魏徵所諫都是為了唐朝的長治久安,使太宗少犯很多錯誤,對“貞觀之治”的出現起了不小的作用。

  貞觀十七年,魏徵卒。太宗十分惋惜地對朝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太宗還親自為魏徵撰成碑文,親書刻石。就在這一年,太宗在淩煙閣圖畫二十四名功臣的肖像,魏徵名列第四。太宗晚年發動親征高麗的戰爭,損失巨大,受創班師,掃興之餘懊悔地說:魏徵如果在世,就不會使我有這次出征。

  魏徵以家學淵源,適應唐初統治之需要,亦略有纂述。唐貞觀中修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代史,魏徵總領其事,其中《隋書》由他主要負責,並親自撰寫序論。此外,他還主編《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並為蕭德言等所輯《群書治要》一書作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