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五出祁山

  北伐曹魏,複興漢室,統一全國,這是諸葛亮早已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奮鬥目標。

  西南地區的叛亂已平定,蜀漢內部也比較安定,而此時(226)魏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即魏明帝)即位,曹魏政局發生了變化,諸葛亮認為這是北伐的一個好時機。經過一番準備,在第二年春天,諸葛亮親率軍隊,北駐漢中,伺機攻擊曹魏。臨行前,他向後主劉禪上了一篇奏章,這就是著名的《出師表》。

  《出師表》中,談到了北伐的目的,表示了自己要不辜負先帝劉備的囑托,努力去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建議劉禪廣泛聽取群臣的意見,采納忠益之言,不要偏聽偏信:要賞罰公平使宮廷內外執法如一。同時,諸葛亮在表中還推薦了許多賢能的大臣,要劉禪遇事多同這些人商量,然後施行。《出師表》集中地反映了諸葛亮的政治思想和主張,傾注了他對蜀漢政權的忠心和期望。寫得摯切誠懇,感人肺腑,是後世流傳久遠的名篇。

  蜀漢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率軍北伐。在出兵之前,他在南鄭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商定了進兵之策。為了迷惑曹軍,諸葛亮采取聲東擊西的辦法,他命趙雲、鄧芝帶領一支人馬,進駐箕穀(今陝西省褒城縣北)揚言要從斜穀道去攻打郡縣(今陝西省眉縣北),其實這是一支疑兵。而諸葛亮則親自帶領主力向西北去攻打祁山(今甘肅省西河縣西北)。

  魏明帝上了諸葛亮的當。在他得知蜀軍進攻後,急令大將軍曹真調動關右諸軍屯守郡縣,堵截,趙雲、鄧芝之軍。這樣一束,魏國的關中兵馬大部分被諸葛亮的偏軍牽製在東邊了。諸葛亮的主力軍,兵強將勇,銳氣很盛,順利進入祁山。魏軍沒有防備,非常恐慌,原來屬於魏國統治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繼投降,諸葛亮還在冀城收降了魏將薑維。蜀軍軍威大振,而魏國朝野則為之恐懼,形勢對蜀軍非常有利。

  這一下,魏明帝坐不住了,他親自到長安坐鎮,命右將軍張邰率領五萬人馬,抵禦諸葛亮的主力部隊。

  諸葛亮派參軍馬謖為讚鋒,帶領軍隊,進駐街亭(今甘肅省秦安縣東北)迎擊魏軍。馬謖自幼善讀兵書,談起軍事道理來也頭頭是道,在南征叛亂時,他曾為諸葛亮出過很好的建議,深得諸葛亮的器重。但他缺乏實際作戰經驗,又自以為是,既不遵照諸葛亮的部署,又不聽從副將王平的勸告,把營盤紮在山上,結果被張邰圍困,切斷水源,蜀軍大亂,被殺得大敗,街亭為魏軍所奪。

  諸葛亮錯用馬謖,失街亭,不僅僅使他感到終生遺憾,而且留給了後世一個很值得借鑒的曆史故事。

  街亭之失,牽動全局。不久,曹真在東麵又發起進攻,打敗趙雲、鄧芝。前線失利,諸葛亮被迫退回漢中,所得到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歸附魏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回到漢中,諸葛亮嚴責馬謖,下令把他處死。諸葛亮和馬謖交誼深,但馬謖不斬又不能嚴明軍法,因而馬謖被處死之後,諸葛亮流著眼淚親自為他祭奠,這就是後代所說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順便提一下,在小說與戲劇中,有“空城計”的故事。說的是諸葛亮在失去街亭之後,沉著冷靜,坐守空城,彈琴嚇退了司馬懿的兵馬。其實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司馬懿當時駐軍宛城,根本不可能與諸葛亮接戰。

  諸葛亮按軍法處死馬謖,就上書後主劉禪,請求給自己降職處分。第一次北伐的失敗,並沒有動搖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加緊訓練軍隊,申明紀律,等待再次北伐的機會。

  這年冬天,諸葛亮深知魏將曹真在石亭(今安徽省潛山縣東北)被吳軍打敗,關中虛弱。於是他又趁此時機領兵數萬,殺出散關(今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包圍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東)。此次北伐,遭到了魏國守將郝昭的堅決抵抗,加上陳倉城牆堅厚,蜀軍圍攻了20多天,未能攻下。諸葛亮眼見蜀軍糧食將要吃完,又探聽得魏國救兵將至,無計可施,隻得主動撤兵。蜀軍撤退時,魏將王雙出兵追擊,諸葛亮用伏兵把他殺死。

  蜀漢建興七年(231)春天二月,諸葛亮再次出兵祁山,發動了第四次北伐。此時魏軍西線統帥曹真病危,魏明帝把東線的司馬懿調來西線對付諸葛亮的進攻。老奸巨猾的司馬懿知道蜀軍遠來,糧食接濟不便,而諸葛亮急於決戰求勝的特點,采取了憑險據守、按兵不動的策略。諸葛亮見沒有交戰的機會,就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司馬懿隻是遠遠跟著,並不靠近和蜀軍交鋒。每到一處,總是登山挖溝,安營紮寨,待蜀軍來攻,又老是不肯出戰。魏軍將領們都譏笑司馬懿,說:“司馬公畏蜀如虎,真不怕天下人笑話嗎?”司馬懿在眾將一再請求下,不得不領兵出擊。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等領兵迎擊,魏軍大敗,損失了許多軍械、輜重。

  正在兩軍相持,形勢對蜀軍有利的時候,不料負責供應軍糧的李平督運不力,蜀軍糧食發生問題。李平又假傳後主劉禪的命令,讓諸葛亮退兵。諸葛亮以為出了什麽大事,隻好撤兵退回。司馬懿派大將張邰追擊,進至木門穀(今甘肅天水縣西南),被埋伏在此地的蜀軍萬箭齊發射死。

  經過三年準備的時間,到了蜀漢建興十二年(234)春天,諸葛亮第五次出兵伐魏。四月,蜀軍到達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南),紮下營寨。司馬懿率領魏軍渡過渭水,背水構築營壘阻擋,與蜀軍遙遙相對。諸葛亮此次出兵,還派了使者去東吳,約孫權東、西配合,共擊魏軍。殊不料吳軍很快被魏軍打敗而退兵。

  司馬懿此次領兵拒敵,用的還是原來的策略:堅守不出。因為他知道蜀軍糧草運輸不易,時間一拖延,蜀軍必定糧盡自退。諸葛亮也深知糧草問題的重要。為了解決這一運輸問題,他設計創製了木牛和流馬,用來運輸糧草。同時,他還在渭水南岸“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讓一部分軍隊從事農業生產,作長期同魏軍作戰的準備。

  雙方堅持了一百多天,此期間,蜀軍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堅守不出,有一次諸葛亮還派人送一套女人穿戴的衣服給司馬懿,以此來羞辱、激怒他。雖然魏軍將領們氣得摩拳擦掌,紛紛要求和蜀軍一見高低,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照樣還是堅壁高壘,固守不出。

  由於長期艱苦的軍旅生活、日夜繁忙的軍機事務,加上麵對欲戰不能、欲退不甘心的戰爭局麵使之心情煩悶,諸葛亮積勞成疾,終於病到了,而且病情日益嚴重。

  後主劉禪得知諸葛亮患病的消息,馬上派了尚書仆射李福來省視。李福代後主問安之後就走了。過了幾天,李福又急衝衝去而複返,諸葛亮一見,就說:“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你要問的,就是誰可接替我的職位的問題,我認為蔣公琰(琬)合適。”李福又問蔣琬之後誰可接,諸葛亮說:“費文偉(棉)合適。”當李福還想再繼續問下去時,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

  這年八月,諸葛亮在五丈原軍營中與世長辭,死時隻有54歲。

  諸葛亮死後,長史楊儀、護軍薑維按照諸葛亮臨終前的布置,秘不發喪,整頓兵馬,向漢中撤退。司馬懿從當地百姓的口中得知諸葛亮已死,就率兵追趕。楊儀突然回軍鳴鼓,向魏軍作出衝擊的樣子。司馬懿大吃一驚,以為諸葛亮沒有死,連忙撤軍回去,不敢再追。於是楊儀整隊從容而退。當司馬懿知道確實消息後,再出兵追擊時,蜀軍早已走遠了。這件事被當地百姓編成諺語說:“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字)。”司馬懿聽後苦笑地說:“我能料到他活著,哪能料到他死呢?”四川武侯祠蜀軍撤退完之後,司馬懿觀看了蜀軍的營地,隻見營壘安排措置,井井有條,不禁大為讚歎道:“諸葛亮真是天下少有的奇才啊!”

  諸葛亮死後葬在漢中定軍山下,殯儀從簡,依山造墓,墓穴大小僅能容納棺材,入殮時隻穿平常人衣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諸葛亮安葬時,劉禪下詔祭奠,贈他丞相武鄉侯的印信,並賜忠武侯的諡號。因而,後代就尊稱諸葛亮為諸葛武侯。

  世代懷念的傑出人物

  在中國古代,沒有哪一位政治家或軍事家能像諸葛亮那樣,受到了當世以及後世那麽多人褒揚和讚譽。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於泰始十年(274)上書給晉武帝司馬炎,書中就提到:“諸葛亮死後,蜀川之地的人民還在時時刻刻地懷念他。”晉人袁準也說:“諸葛亮之死數十年了,國人歌頌、懷念他,就如同周代的人思念召公那樣。”

  至於後代,景仰和崇敬諸葛亮的人就更多了,他們或撰文,或吟詩,或用故事的敘述形式,或把他搬上舞台、銀幕等等,來寄托他們對諸葛亮高風亮節的由衷讚歎、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的懷念之情。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不止一次撰詩追懷諸葛亮,其《蜀相》一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中對諸葛亮匡時濟世的獻身精神給予了高度的讚揚,對他宿誌未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其《詠懷古跡》(五首之一)曰: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再一次地抒發了對諸葛亮的讚揚和惋惜之情。

  清末趙藩用對聯形式來稱讚諸葛亮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是眾多楹聯、匾額中的代表作: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而現代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對諸葛亮為國家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也給予高度肯定,他在《蜀道奇》中寫道:

  鞠躬盡瘁兮,諸葛武侯誠哉武

  公忠體國兮,出師兩表留楷模。

  作為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亮為什麽能夠一直受到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尊崇,享有那麽高的聲譽呢?為什麽關於他及其故事,幾乎達到了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的地步呢?我們認為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

  其一,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的政治遠見,他的政治才能和所取得的成效,都是人們所公認的,就是敵對勢力中的成員,也對他讚不絕口。如魏國的賁詡說:“諸葛亮善治國。”(《三國誌·魏書·賈詡傳》)劉曄說:“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在這裏我們還可以再舉出陳壽的《諸葛亮集·表》中對諸葛亮總評價的話語,來看看諸葛亮政治才能:

  諸葛亮作為丞相,他安撫百姓,昭明法度,裁減官員,製定了非常合於時宜的政治法度他誠心待人,發揚公道之心對國忠心耿耿。對於有益於國家的人,即使和他有仇隙,他也一定會給予獎賞對於玩忽職守的人,即使是其親朋好友,他也一定給予懲罰能夠老老實實交代其罪行的人,雖然罪重,他也能夠得到寬待狡辯抵賴、想掩飾罪責的人,即使罪輕,也必定遭到嚴懲為善不論多細小,也會受到褒揚、獎勵作惡無論多細微,也會受到貶責。他熟通各項事務,處置事情能抓住要害、關鍵對人的考察根據名位,要求做到名實相符弄虛作假之人,是絕對得不到重用的。因而,蜀國境內的人對諸葛亮既愛戴又畏懼。他的刑法政令雖然嚴峻,卻沒有人怨恨他,這就是他出於公心、勸戒分明的緣故。諸葛亮的確可以稱得上是瑾得治國的優秀人才,是和管仲、蕭何差不多的傑出人物。

  這種評價,並非溢美之辭。從我們上麵的評價就可以看到,諸葛亮法度嚴明、賞罰有度、辦事公正、任人唯賢,在政治上注意改革,使蜀漢政權有了清明的作風和政績。另者,他重視生產,受撫百姓,對維護蜀漢地區的統一,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係,起了相當的作用。

  其二,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劉備集團的軍事力量能夠由弱變強,達到和曹操、孫權集團角逐、抗衡的程度,這是與諸葛亮治軍的才能密不可分的。諸葛亮精通兵法,治軍有道,他重視軍隊的紀律和訓練,注意研究和使用陣法,改進、設計、製造先進武器等等,這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許有人提出來,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他能算一個出色的軍事家嗎?這是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的說法!我們認為,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軍事才能,不能單純以他所進行的戰爭是否勝利為標準。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之所以沒有取得成功,主要是由於魏、蜀兩國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另外還有一些諸葛亮所不能左右、不能逆轉的客觀形勢發展,如關羽的失荊州,劉備的伐吳的慘敗。諸葛亮是盡了他最大的主觀努力,矢誌不移地進行他的“複漢室”事業的,雖然未能成功而心力交瘁而死,但在曆史上為他自己寫下了光輝的一麵。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出色的軍事家資格,是不能以北伐沒有成功來加以否認的。

  其三,諸葛亮的個人品德、工作作風、生活作風,也一直受到後世的稱道。他忠於職守,艱苦奮鬥,任勞任怨,尤其那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為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他的“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個人生活作風,對當世和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在生前給後主上表時曾談到他的家庭和個人生活,表上說:

  我原先侍奉先帝,一切家庭生活費用都靠公家供給,自己不去謀劃另外的收入。現在我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弟們的衣食之用,已經足夠了。至於我在外供職,沒有其他花銷,衣服、夥食等,全部是官家提供,不會再去經營其他的生計,增加任何個人收入。我死之後,一定不讓家中有多餘的物資,外地有多餘的資產。否則就辜負陛下的恩典了。

  一個身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能夠做到這樣廉潔奉公、生活簡樸,確是難能可貴的。

  諸葛亮就是這樣一位永遠值得紀念的傑出曆史人物。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