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周初政治家,名旦,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寶雞東北),稱為周公。
文王死後二年,周公佐武王東伐殷至孟津。四年,他和太公望、召公佐武王滅殷殺紂,三分商王畿地。封紂子武庚於邶以續殷祀,封文王子管叔於庸阝、蔡叔於衛防範之,名義上合稱三監,以監殷民。
克殷二年後武王重病,遺命周公即位。但周公告天請代武王死,告天策文藏於金箱內。武王死後,“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周公為應付危難,立武王年幼之子誦為周成王,又自己執政稱王,以致引起內部爭權鬥爭。管、蔡也乘機散布流言,引起成王對周公的懷疑。最後成王開金箱,看見策文,周公才獲得信任。於是管、蔡勾結武庚起兵反周。
武庚利用時機,聯絡東(都)、奄、薄姑、徐戎、淮夷、熊(祝融)、盈(嬴)諸族共圖複國,聲勢遠比新起而內部分裂的周強大。周公和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經過三年東征,平定了三監叛亂。《逸周書·作雒》說武庚北奔,管叔自殺,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國,俘維(淮夷之族)九邑。《孟子·滕文公》則說其滅國五十。地居河汾之東的唐也起事策應武庚的叛亂,後為周公誅滅。這次戰事是武王滅殷後周公為徹底征服殷族及其同盟作出的最大功績,周王朝的統治由此奠定下來。
周公於第四年回到宗周即采取兩方麵政策:一是分治殷民,一是分封諸侯。《荀子·儒效》說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大抵姬、薑兩族進占已開化膏腴或要衝之地,殷及其聯盟各族則被趕至落後偏僻地區,造成了周初的一次民族大遷移。
為實現武王遺誌,周公於執政五年時以大量殷遺民營洛邑,建東都成周,至七年告成。他請成王到新都舉行首次祀典,並開始親政,成王則請他留守洛邑。此後周公歸政成王,自己留守成周,與留在宗周的召公形成“分陝而治”的局麵,自陝(指陝原,即陝陌,今河南陝縣西南)以東廣大疆域都歸周公治理。三年之後,周公老於豐,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負責“三事四方”。周公遺言死後願歸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於宗周附近畢地與文王墓相鄰。
《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製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除了把製禮作樂敘在六年有失牽強外,其餘大抵是正確的。所謂製禮作樂,是指周公在整個執政期間對有關各種典章製度及文化教育諸方麵的建樹。《左傳》文公十八年說“先君周公製周禮”,說明周公的製禮工作在曆史上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