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他在位61年,日理萬機,勵精圖治,為清代中國的大一統和全盛奠定了基礎。
他在少年時代,就成功地粉碎鼇拜集團,在朝廷內部實現了大權歸一。但是當時南方有手握大權的吳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鄭京控製的台灣拒不歸順,在西北有驃悍雅服、時或擄掠的準噶爾部。康熙肩負著統一祖國的大任。
對三藩,朝廷內部意見不一。康熙堅決主張撤藩,結果三藩起兵反清。這時有人主張殺掉主張撤藩的大臣以息三藩之兵,年僅20歲的康熙堅決反對,他說:“如果有錯誤,朕一個人承擔。”隨即把吳三桂之子等人投進監獄。康熙製定了重點打擊吳三桂,爭取其他叛軍中立、歸降的政策。終於經過八年的戰爭,平定了叛亂。清政府多次想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鄭京要求台灣像琉球、朝鮮一樣藩屬中國。康熙斷然拒絕,他說鄭哀是中國人,台灣皆閩、福人,與琉球、朝鮮不同。1681年,清政府用兵台灣,兼用招安之法,最終和平統一台灣。他特別下詔,鄭氏一族不是“亂臣賊子”,可以歸葬安南。然後在台灣設一府散縣,駐兵台灣、澎湖。台灣在政治、軍事、行政上重又與大陸成為一個整體。準噶爾部位於巴爾喀什湖以東、天山以北和伊犁河流域。首領噶爾丹是一個野心勃勃、掠奪成性的人。他表麵臣服,卻步步南逼。1690年,康熙禦駕親征,一舉擊潰噶爾丹的駝軍。之後,噶爾丹又卷土重來。康熙力排眾議,決定二次親征。兩軍在克魯倫河附近對峙。噶爾丹望見康熙的禦營和清軍的威武陣容,不禁為之膽寒,立刻下令拔營逃走。康熙率軍追擊。在昭莫多大戰中,幾乎全殲敵軍。噶爾丹僅帶少數人逃走。由於噶爾丹拒絕投降,1697年,康熙第三次親征。噶爾丹走投無路,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從12歲起,康熙帝就注意到沙皇對中國的侵略。1682年,康熙第二次東巡,商議抗俄大事。經過兩次雅克薩之戰,清軍打敗了俄國侵略者。中俄雙方簽定《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裏江流域的遼闊土地都是中國的領土。由於噶爾丹叛亂,清政府也做了很大讓步,將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劃歸俄國。
康熙熱愛科學,努力向西方學習。他重視數學,向傳教士南懷仁學習幾何,他學過歐兒裏德的《幾何原本》和巴蒂斯的《實用理論幾何學》的滿文譯本。晚年在北京暢春園設“算學館”,召集大數學家梅轂成等編成巨著《律曆淵源》,集當時樂律、天文、數學之精華。
康熙以皇帝的權威,在全國推行種痘法,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當時天花流行,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世界上還沒有治天花的好辦法。隻有我國首創預防天花的種痘法。方法是把患者的痘痂研成細末,用濕棉花將之塞入健康人的鼻孔裏,使患者發生一次輕微的感染,從而獲得免疫力。但由於很多人懷疑而沒有推行。康熙首先在自己的子女中推行,還介紹到蒙古等少數民族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康熙還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即繪製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這次測繪采用了比較先進的大地測量術和經緯度繪圖的方法。到1716年,除新疆的少部分地方外,對大多數省區進行了測繪。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完全實測、比較精確的地圖集,也是世界地理測量史一的偉大成果之一。
康熙曾發現、培育和推廣過雙季稻禦稻種。這種稻米第一季的成熟時間平均不到一百天,最短的隻有70天左右,因此收割後可再種一季。這種米粒長、色紅、味香。《紅樓夢》中所描寫的“禦田胭脂米”和“紅稻米粥”就說的是這種禦稻米。為農業需要,康熙下令每天記錄氣象,並作為一種製度保留下來。故宮內保存了大批清代的《晴雨錄》,是研究氣象的寶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