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努爾哈赤

  滿族的民族英雄、清朝的開山之祖和奠基人努爾哈赤(1559~1626),於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女真費阿拉城的一個奴隸主家庭。童年時期,由於家道中衰,加之10歲喪母,年方19便開始了獨立生活。青少年時期的努爾哈赤經常往來於撫順關馬市進行貿易活動,從中學習社會和經濟、政治和文化、民俗和語言、軍事和地理。這一段不尋常的經曆為他日後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583年,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在攻打建州強部王杲之子阿台住地古勒寨時,誤殺努爾哈赤父塔克世。祖父覺昌安。努爾哈赤聞訊悲痛欲絕,氣憤填膺,立誓報仇雪恨,遂椎牛祭天,以父“遺甲十三副”含恨起兵。從此揭開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戰爭的序幕。

  努爾哈赤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先後並取了蘇克素滸河部、董鄂部、渾河部、哲陳部、完顏部。為了興基建業,發展勢力,努爾哈赤於1587年建費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永陵鎮),宣布國政,並始稱女真國淑勒貝勒。費阿拉成了女真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中心。此後曆經5年又奪取了長白山三部——訥殷部、朱舍裏部和鴨綠江部。至此,作為建州左衛指揮使的努爾哈赤采取各個擊破的戰略,終於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但是,努爾哈赤並未滿足於此,他以費阿拉為基地又開始了統一海西女真的戰鬥。

  海西女真包括葉赫、哈達、輝發、烏拉四部,又叫扈倫四部。努爾哈赤統一建州的節節勝利,引起了扈倫四部奴隸主貴族的不安。1595年,以葉赫貝勒布齋、納林布祿為首,糾集哈達、烏拉、輝發及長白山朱舍裏、訥殷二部,蒙古科爾沁、錫伯、卦爾察三部,共為九部,結為聯盟,分兵三路直撲建州。努爾哈赤沉著應戰,周密布置,集中兵力,據險誘敵,大敗敵軍於古勒山下,獲得全勝。古勒山之役是努爾哈赤統一海西女真各部的轉折點,由於打破了九部軍事聯盟,從而改變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力量的對比,此後努爾哈赤以由近及遠、先弱後強、利用矛盾、聯大滅小、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戰略,先滅哈達、輝發,後滅烏拉、葉赫,到1619年秋,努爾哈赤吞並了海西扈倫四部。

  在統一海西女真的同時,努爾哈赤又逐步征服“野人”女真一支東海女真。東海女真主要有三部——渥集部、瓦爾喀部、庫爾喀部。自1596年努爾哈赤派費英東初征臨近的瓦爾喀開始至1625年,努爾哈赤對東海女真前後用兵達30年,基本上統一了東海女真在東起日本海,西迄鬆花江,南達摩闊崴灣、瀕臨圖們江口,北抵鄂倫河這一廣大疆域內,取代了明朝的統轄,東海女真完全臣服。另外,努爾哈赤建元之後,在統一東海女真的同時,多次發兵征討“野人”女真另一支黑龍江女真,並迅速取代了烏蘇裏江和黑龍江中下遊廣大地區明朝的統治。

  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之後,為了向明朝發起進攻,著力征撫漠南蒙古諸部。努爾哈赤利用漠南蒙古各部分裂和內訌,采取分化撫綏和武力征討的兩手政策,與科爾沁聯姻,又與喀爾喀會盟,使之由聯合明朝抗禦後金轉變為聯合後金對抗明朝。

  努爾哈赤在滅哈達後的1601年始建四旗,以黃、白、紅、藍四色為旗的標誌,奠定了八旗製度的基礎。1615年努爾哈赤又增設四旗,共為八旗,增添的四旗,將原來旗幟周圍鑲上一條邊,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色旗鑲白邊。八旗製度首先是一種軍事製度,八旗軍是一支嚴格訓練、軍紀嚴明的軍隊其次,八旗製度還是政治、民政、家族三方麵的行政製度,而且也是經濟製度。努爾哈赤創建八旗製度,把女真社會的軍事、行政、生產統製起來,女真各部的部民,被按軍事方式分為三級,加以編製。努爾哈赤用軍事方法管理行政、管理經濟,使女真社會軍事化。努爾哈赤以旗為紐帶,把渙散的女真各部聯結起來,形成一個組織嚴密的生氣勃勃的社會整體,是有其積極作用的。同時這也是他崛起東北、統一女真各部、屢敗明朝的原因之一。努爾哈赤在創建八旗過程中主持製定了無圈點的老滿文。

  女真族在金代,以契丹文字為基礎創製了女真文字,但到15世紀中葉,女真文字已失傳,女真人借用蒙古文字,為了適應建州社會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努爾哈赤倡議、主持創製滿文,並於1599年二月命額爾德尼和噶蓋參照蒙文字母,根據滿語語音特點加以創製。這種草創的滿文即後人所稱“無圈點滿文”或“老滿文”。滿文產生後,努爾哈赤下令在統一的女真地區施行。滿文的創製和頒行,是滿族文化發展史上的裏程碑,不僅加強了滿族人民的內聚力,也促進了滿漢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對於滿族共同體的形成,加速滿族社會的封建化,並為建立一個統一的政權奠定了基礎。

  1616年,58歲的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元天命,正式建立了後金政權。自1587年始定國政到1616年的30年間,在努爾哈赤領導下,建州生產得到了很大發展,女真各部空前統一,領地不斷擴大,財富迅速集中,奴隸製國家機器日益完善,階級對階級的統治關係更為明顯,作為國家組織形式的八旗製度已確立起來。盡管如此,努爾哈赤對明廷還有所忌憚,仍以建州國或女真國自稱,不敢公開地打起“金”的旗號,名義上對明廷保持一定的臣屬地位。但隨著軍事上節節勝利,政治上日益鞏固,後金與明的矛盾也日益激化,終於兵戎相見。

  1618年,後金與明廷的關係最後破裂,努爾哈赤誓師伐明。在出兵撫順之前,努爾哈赤書寫“七大恨”訴告於天。“七大恨”實際上是明廷與女真關係的總結,也是後金對明廷的宣戰書和對女真人的號召書,它既反映了女真人對明朝所實行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分裂政策的控訴,也反映了努爾哈赤向明朝公然用兵的一個借口。總之,後金與明朝的關係自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努爾哈赤率兵征明首破撫順,再拔清河,明廷聞訊,舉朝大驚,調兵遣將,以10萬大軍號稱47萬之眾,分兵四路直撲後金的赫圖阿拉。在明朝大軍壓境的危難時刻,努爾哈赤鎮定自若,製定了“恁爾幾路來,我隻一路去”的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作戰原則,最終以少勝多,在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大獲全勝。薩爾滸一戰,努爾哈赤自始至終掌握主動權,充分顯示了努爾哈赤卓絕的軍事才能。這一戰是後金和明朝興衰史上的轉折,後金自此由防禦轉為進攻。隨之,努爾哈赤兵鋒指向遼沈地區。

  薩爾滸大捷後二個月,即1619年六月,努爾哈赤又乘勢占開原,七月再破鐵嶺。1621年春,努爾哈赤進入遼河流域,展開沈江之戰,三月連下沈陽、遼陽及遼河以東大小70餘座城堡,次年正月,努爾哈赤率軍破廣寧。努爾哈赤自“七大恨”誓師伐明僅4年,即克撫順、清河,奪開原、鐵嶺,取沈陽、遼陽,占廣寧,致使遼東形勢為之大變。占領廣寧後遷都遼陽,1625年三月又遷都沈陽。為以後沈陽成為我國東北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奠定了基礎。

  1626年正月,後金汗努爾哈赤親率諸王大臣和13萬大軍,往攻寧遠,但屢攻不下,終因身負重傷,敗師而還。努爾哈赤“自25歲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寧遠一城不下”。寧遠一敗,努爾哈赤心情沮喪,悒悒不樂,積憤成疾,以致癰疽突發,於1626年8月11日在由清河返回沈陽途中死去,終年68歲。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