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趙匡胤

  趙匡胤,涿郡(今河北涿州)人,生於後唐天成二年(927),卒於宋開寶九年(976)。他結束了五代以來長期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麵,重新統一全國,建立宋朝,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自幼便立下雄心壯誌,企盼幹一番大事業。後漢初,他加入郭威的部隊,在擁立郭威代漢時,表現積極,逐漸得到郭威的賞識。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趙匡胤更受器重,到顯德六年(959)柴榮病逝時,他已官居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大尉、殿前都點檢,掌握後周的軍事大權。顯德七年(960)元旦,趙匡胤指使人謊報契丹和北漢聯合入侵後周,於是趙匡胤奉命率兵北上,隊伍到達開封城東北20公裏的陳橋驛便駐紮下來。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和大將趙普等人密謀,借口“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並將一件黃色的龍袍披在趙匡胤的身上,擁戴他做了皇帝。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立即回師開封,要求軍隊不得剽劫百姓,將後周的小皇帝降為鄭王,太後易稱為周太後,並從皇宮遷出到西宮,同時對後周文武重臣一律采取優待措施。五代時,政權變動頻繁,對那些大臣們來說,大都經過幾個朝代,對於變換皇帝本無所謂,隻要自己有官做,誰做皇帝還不一樣呢?因此,趙匡胤幾乎沒有遇到後周的抵抗,便順利地穩定了開封的局勢。因為趙匡胤所領歸德軍就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將新政權的國號改稱“宋”,年號“建隆”。

  宋朝建立之後,原後周的親信勢力李筠、李重進等人曾率兵反宋,但很快便被宋軍擊潰。後周殘餘勢力鏟除之後,宋太祖便考慮統一全國的問題,他製定出“先南後北”的戰略,於乾德元年(963)開始,先後用武力消滅了荊南(即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和南唐等割據政權,基本上統一了南方。與此同時,他還派兵進攻北漢,削弱了其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為以後最終消滅北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趙匡胤非常重視政策和策略。每當調兵遣將之前,他總是親自做出縝密規劃,向主將麵授機宜,布置妥當,由於他原是行武出身,作戰經驗極其豐富,他的這些指揮大體上都是正確的。同時,他嚴禁軍隊屠殺無辜人民、掠奪財產。攻下敵國領土之後,他立即下令廢除各種苛捐雜稅,維護正常秩序。因此,他的統一戰爭得到當時人民的支持。

  為了確保全國的統一,防止分裂割據的再度發生,宋太祖趙匡胤采取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他深知殿前都點檢這個職務的危險性,為了不使“陳橋兵變”的事件重演,即位不久,宋太祖便撤銷了這個職務,把禁軍殿前司和侍衛馬步軍司分為殿前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三司,三司將領選用一些資曆較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並且時常加以調動。這些將領雖然統領禁軍,但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卻得聽命於樞密院。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區,每隔幾年調動一次,而將領們卻不隨之調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軍隊變成將領私人武裝,從此結束了五代以來將領專橫跋扈的局麵。

  “杯酒釋兵權”。一次趙匡胤問趙普:“自從唐亡以來,幾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戰爭不止,生靈塗炭,是什麽緣故呢?我想替天下息兵,為國家作長久之計,應當怎辦?”趙普答道:“沒有別的,隻是因為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罷了。要變也不難,隻要稍奪他們的權力,管製他們的錢穀,收了他們的精兵,天下自然安定了。”此計立即為趙匡胤所采納。建隆二年(961)秋,宋太祖預備下豐盛的酒肴,約請石守信等幾位將領赴宴,席間他對諸將說:“不是你們出力,我沒有今天。不過做天子也不容易,還不如節度使快樂,現在我沒有一夜睡安穩過。”諸將忙問原由,宋太祖說:“誰不想富貴呢?一旦有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難道容許你們不做皇帝嗎?”諸將立即叩頭請計,宋太祖便乘機勸他們交出兵權,同時賜給他們良田美宅以安度餘生,這便是所謂“杯酒釋兵權”。此後,宋太祖又將那些足以威脅皇權存在的耆舊宿將們的兵權逐一收回,集中於皇帝。

  收回地方權力。宋太祖於乾德元年(963)開始,選派文官外出,代替軍人掌握州郡行政,稱為“權知軍州事”,簡稱為知州,三年為一任期,期滿另調他職。知州之外,另設通判(大郡設兩人),也由中央政府選派,他有權過問州中行政,直接對中央負責,又稱監州。州中命令,需知州和通判共同署名,否則無效。二者相互製約,誰也無法獨攬政權。乾德三年,宋太祖又在各道設置轉運使,掌管財政,同時監督地方官吏,從而將地方的財政權也收歸中央。

  分割相權。宋初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為了防止宰相權力過大,宋太祖特設參知政事作為副貳,又以樞密使分取宰相的軍政大權,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財政大權,同時樞密使和三司使也設副使,以削弱正使的權力。這樣,原本事無不統的宰相,隻剩下不大的行政權力,皇帝便可以總攬大權,操縱自如了。

  宋太祖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在製度上防止了分裂割據的重演。

  開寶九年(976),宋太祖臥病在床,他的弟弟趙光義前來探望,有人從窗外看見燭影下二人交手的動作,又聽到揮動斧頭的聲音。第二天早晨便宣布宋太祖已經去世,趙光義繼承兄位做皇帝,這便是曆史上所說的“燭影斧聲”。盡管“燭影斧聲”並不能完全證明是趙光義殺掉了他的哥哥,但是從宋太祖當時年僅50歲,無論從身體狀況上看,還是從醫療條件上看,宋太祖都還未到死亡之時,再加上宋太祖去世時,大兒子已經25歲,小兒子也已17歲,都未能繼承皇位,幾年之後,他們紛紛被迫自殺,由此似乎也能推斷出正是趙光義害死了宋太祖。宋太祖趙匡胤雖然防止了地方勢力的割據和將領們的跋扈,但他卻沒有能夠防止皇族內部的篡奪,以至於莫名其妙地死去。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