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的貢獻首先是治洪水。在當時部族分裂的情況下,他製定了“天下一統”的治水方針,設定了總的治水路線,這條路線覆蓋了今天的岷江流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他創造性地采用“導山治水”的方法,即采用疏導而不是圍堵的方法來治水。用這種方法,在岷江流域取得成功後,將它推廣到漢水、河濟、江淮,最終取得治水的全麵成功。大禹是華夏史上用導山治水法綜合治理環境的第一人,亦是世界文明史上這方麵的鼻祖。
在治理洪水的過程中,他創造了多種測量工具和測繪方法:在平地則駕車,遇泥濘就使橇,登山就乘輦。這車、橇、輦,就是大禹發明的。在高山大川,或是浮在浩瀚煙波中,為使人們不迷失方向,他教人們砍木留記,以指方向,這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地名標誌。他還創造了司風鳥,相當於今天的風向標。因治水需要,他創造了“左準繩,右規矩”四種測繪工具。“準”測高度,“繩”量長度,“規”測水平角,“矩”測俯仰角。大禹還創造了刻石和冶金來記錄的辦法,至今流傳的禹碑還有好幾種,刻於高山之巔,文字無人能識。《尚書》上說上帝曾給大禹一本《洪範九疇》,使他成功。這“洪範”即為大法,是今天數學的基礎。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他掌握了天下各地的山川形勢,土質優劣,物產與民風,據此而別,劃出九州,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區域劃分。
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國王,禹實現了九州的統一,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而才有“中華”最初的形成。中國曆史上重視以曆史來教化百姓的,首推大禹王。傳說他安排助手伯益修《山海經》,第一次把中華大地的山川河流,人物事件以及飛禽記下來,這部神話內容的書籍,其實是一部“史誌”,為後世研究中華遠古地域文化的必讀書籍。大禹王非常重視民間訟訴,他曾規定,要當麵指出王的過錯的百姓就擊鼓要給王傳道的就鼓鍾要告狀的就振鐸要提出建議的就擊磐。他愛護百姓,遇有死傷疾病,親自去吊喪探病,深受百姓愛戴。